大家读书院 - 网络文学门户_大家读书院网络文学门户手机版新鲜出炉
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文学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时代的推动者。从《诗经》里的田园牧歌到当代作家笔下的山乡巨变,文学始终与乡土血脉相连。
【文化中国行·一线讲述】编者按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文学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时代的推动者从《诗经》里的田园牧歌到当代作家笔下的山乡巨变,文学始终与乡土血脉相连今天,文学正以新的姿态融入乡村建设,成为激活文化基因、凝聚精神力量、赋能产业发展的“金钥匙”。
本期,我们记录多个地方的鲜活样本,展现文学与乡村“双向奔赴”的生动图景,探讨文学在乡村振兴中的深层价值。

宁夏西吉县秋景新华社发西吉坡上,一扇文学之窗讲述人:宁夏西吉县吉强镇杨河村党支部书记 张世宝过去,提起西海固,人们的印象就一个字:穷出去说西吉县是“文学之乡”,总有人觉得难以置信然而,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文学的庄稼一直茁壮成长。
西吉县人口不足50万,却有1600多人从事文学创作,农民作家有三四百人,文学爱好者更是遍布田间地头在杨河村,就有一个文学爱好者扎堆儿的地方——木兰书院2019年,西吉县作协主席史静波回到村里,想着为乡亲们做点事。
那几年,我也一直琢磨让村民摆脱物质贫困的同时,思想上也能提升一下我们一合计,索性就办个书院,给大家“充充电”2020年,建在乡野山坡的木兰书院开门了作家们慕名来采风,大学生们组团开展田野调查,农民文学爱好者们也在这里切磋起了文稿。
就这样,原本寂静的山村通过文字与外界产生了奇妙的共振创办书院,并不是要把每个人都变成作家这几年,我看到的是文学带给人们源源不断的向上向善的力量每当大学老师、作家在书院交流,杨河小学的师生总是趴在窗边“蹭课”。
孩子们喜欢听文学创作的故事,也渐渐爱上了阅读后来,按捺不住好奇心的村民也时不时过来看看当听到农民作家把祖祖辈辈的酸甜苦辣、命运变迁都写进了书里,老庄稼汉们拍着大腿感慨:“庄稼人也能写书咧,还讲咋脱贫,不就跟咱日子一样嘛。
”文学像一扇窗,让这些质朴的人感受到了为美好生活拼搏的价值这带给我们很大启发,书院也开始了更多尝试:过去,村里矛盾纠纷多,我们就请法律方面的老师给大家讲讲睦邻友好;还有农牧专家给大家普及种植养殖技术,老艺术家带大伙儿排练文艺节目……
在湖南衡东县白莲镇,当地村民在小初茶场摊晒春茶新华社发渐渐地,杨河村变“文气”了为了给外来人留下好印象,从街巷面貌、庭院卫生到个人穿衣打扮,村民们都开始讲究起来了更令人欣慰的是,大家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村里有个200多口人的家族,过去20年没出过高中生,这两年却接连考出了10多名大学生。
听书院的作家们说,文学是精神纽带,让很多七零八落的乡村重获了情感凝聚力的确,当乡亲们从字里行间读懂西海固的苦难与重生,触摸到脚下土地涌动的希望,这种精神滋养将让我们在乡村全面振兴路上意志力更顽强、自信心更充足。
立波故里,一场文学与产业的邂逅讲述人:湖南益阳市谢林港镇清溪村村民 邓旭东2019年底,我做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决定——回到家乡清溪村那时候,家乡正在经历一场“新时代的山乡巨变”:走文学兴村的发展路子记得父亲对我说:“从我们村走出去的周立波先生,获得过两次斯大林文学奖,正是因为看到了世界的变化,他下定决心回来,帮一穷二白的清溪村搞发展。
”和许多村民一样,父亲也从以前“破坏生态的淘金族”变成了“保护生态的新农人”最让我惊讶的是,只有小学学历的他爱上了阅读、写诗,成为一名草根诗人刚回村那会儿,我担任村里的便民服务员,见识到基层工作的辛苦:大雪纷飞时,提着大棉被去五保户家送物资;夏日炎炎时,带着大喇叭巡山查塘。
印象最深的,是去农户家里,掰着手指头跟大家算“文学+文旅”的收入账……2022年,我参与“清溪书屋”建设,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有时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现在,村里建起21家主题书屋,不仅成为文化地标,更是游客们的“精神充电站”,还是让村民们鼓腰包的“黄金屋”。
贵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内的河流与风雨桥新华社发用文学力量续写“山乡巨变”,也需要产业的无缝对接这些年,我和家人也办起了生态农场,把周立波先生短篇小说《禾场上》的场景搬到了清溪村原本沉静的山林成了热闹的生态农场,山上种果树、茶籽树,树下建蚯蚓仓、养黄粉虫,林间散养清溪五黑鸡,形成绿色无污染生产循环系统,每年有30多万元的收入。
我们还把农场作为研学科普基地的主阵地,让孩子们在绿水青山间探寻自然的秘密,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仅2024年就接待了中小学生700多人我们还深入研读《山乡巨变》,组建了青年小分队一群返乡青年将书中提到的洋鸭子做成卤味“清溪梅子鸭”,将擦菜籽、红薯粉、刮糕等清溪村特色农副产品进行文创包装,让来到村里的游客爱不释手。
夜深人静时我常想,在家乡实现梦想,是多么幸福的事情1958年,周立波先生用他的笔描绘了清溪村的“从前”,而我们这代人正用行动书写它的“现在”我希望能把清溪村的经验推广到更多乡村去,让文学的火把照亮乡村全面振兴的路,让每个村子都变成大家心心念念的“精神家园”。
南国村落,一盏文学的引路灯讲述人:广东东莞市樟木头作家村入驻作家 朱山坡我关注东莞樟木头作家村已经有些年头了,原本以为只是一个噱头,但当我在此生活和创作之后才发现,这里是一个真正被文学照亮的小村去年中秋节前后,作家村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活动,我应邀参加。
活动从下午开始,文学论坛、读书分享会、作家作文课、作家新书签售、作家记者面对面、作家线上直播……五花八门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很多人,一下挤满了村子的各个角落他们对文学的热情,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晚上我在签售的时候,发现排队的读者还有上百人。
其间,不断有读者来询问一些写作上的问题记得有一个孩子在我身边怯生生地偎依着她的母亲说:“原来作家长这样子的”我和这位母亲都听到了,于是相视而笑……签售活动结束后,一个农民模样的中年人拉着我一个劲地说,他也喜欢文学,第一次接触到作家很激动。
他说着说着,从一只手提袋里取出一沓稿纸,原来是想请我指正他写的诗我当即看了几首,是关于农村生活的,写得真不错我让他把稿子给我带走,由我推荐给报刊编辑我看得出来他没钱买书,就把我的书赠送给了他他鞠躬感谢的样子让我内心充满感动。
我知道,那天晚上,文学照亮了他的内心,回家的路必定无比光明
在湖北神农架林区红花坪村,一位民宿经营者在整理民宿内的书架新华社发这些年,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已经有97名作家和我一样在此安了“家”,其中有65人加入中国作协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东莞创作研究基地、《人民文学》研究交流中心、《花城》创作出版基地也相继入驻。
随着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各种活动品质升级,整个村子的文学气息越来越浓郁“人多了,村子旺了,生活更红火了社区常住人口增长了三成”聊起这些,官仓社区党委书记蔡仕明与我的感慨一样深,“300多年历史的官仓,变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这是文化赋能、文化引领实在可见的成效。
”苗寨深处,一树诗意的常青松讲述人:猫猫河文学节策划人、贵州黔东南州青年诗人 李江富从黔东南雷山县城向西北方向盘山而上,不久便能望见一座古朴的苗乡寨门顺着嵌满诗词佳作的小巷往上走,便到了猫猫河村这个苗语意为“老虎栖息地”的古老村寨,如今因文学变得热气腾腾。
2017年,我参加猫猫河村举办的首届苗绣节活动,意外发现村委会在搞诗歌比赛这事把我这个文学青年的劲儿勾起来了从小在苗寨长大,见过斗牛赛马的热闹,还没见过山里人写诗我和村干部们商量:“要办就办个像样的”没有宣传,我就用自己的公众号发布征文信息,又求助文学圈内网站转载,千方百计扩大征文范围;没有经费,我们就跑遍县城拉赞助,一点一滴攒够了征文奖金……没想到,一传十,十传百,不少文学爱好者得知了猫猫河文学节,开始踊跃创作投稿。
一晃眼,猫猫河文学节已经成功举办了6届,先后征集到3800余篇(首)诗歌、诗词、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共计150余万字“贵州山沟沟里出了个‘文学窝’”随着文学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有诸多诗人、作家来采风,还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村民们返乡创业,搞起了民宿、餐饮和研学活动,把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漫步村中,古朴的吊脚木楼、盆栽的鲜花、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皆是丰饶的诗境“现在,村民们不但懂诗,还会自己搞创作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晓成总会自豪地向来访的客人们讲述村里的变化——围坐在村后成荫古松树下,上至耄耋老人,下至00后苗家姑娘,更多村民主动拿起纸笔,闲谈稼穑,诗叙农事;村活动室里,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和村民们一起举行诗歌座谈会,吟赏烟霞,共话桑麻。
现在,大家的劲头可足嘞正如猫猫河村村民余不悔在诗中所写:“势如村头迎客松,迎着朝阳披霞光深扎力长展雄姿,誓争苗岭第一松”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刘梦、张文攀、闫磊、禹爱华、龙军、雷爱侠、吴春燕、陈冠合、吕慎 光明日报通讯员 曹灿。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4日 07版)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 标签:
- 编辑:慧乔
- 相关文章
-
大文学家小说_文学家小说家戏剧家诗人燃爆了
文学主要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诗词、小说、戏剧、散文等。最早大诗人屈原(1)屈原(约前340一约前278),…
-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_大学语文总结范文奔走相告
作者:林连通(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汉字文化》总编)编者按从小学入学开始,到迈入大学校门,语文学习可以说伴随求学生涯的…
- 大众天文学_大众天文学在线阅读难以置信
- 带文学家_带文学家什么意思原创
- 当代文学_当代文学是什么时间段快来看
- 当代文学思潮_当代文学思潮专题新鲜出炉
- 当代文学作家_当代文学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怎么可以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