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读文学网_当读文学网怎么样难以置信
开栏的话教育问题,如此深刻而复杂:涉及人才培养、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延续;教育话题,又是这样亲切而贴近:关系到每个家庭、每个个体的成长与幸福。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培养能够应对未知挑战的人才?
开栏的话教育问题,如此深刻而复杂:涉及人才培养、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延续;教育话题,又是这样亲切而贴近:关系到每个家庭、每个个体的成长与幸福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培养能够应对未知挑战的人才?如何让每个人都能在教育滋养下实现生命价值,并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对教育问题的考量,需要置于更大的背景,跳出教育看教育,使我们的思考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亦需要聚焦更小的角度,让视线探入教育的微观层面,更深入地理解教育的真实面貌。
为此,本版自即日起开设“杏坛覃思”栏目,用充满思想和温度的文字来解读教育、思考教育、推进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的道路上留下“思想的足迹”为何语文课,特别是小学和初中的语文课,要安排那么多文学作品的教学?为何中小学生要多背诵古诗文?……网上常见(生活中也常见)有人对此疑惑不解,他们觉得学语文无非是提高一下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必要读那么多散文、诗歌、小说什么的,特别是背诵古诗文,既为难孩子,又浪费时间。
甚至还有人提出有点“无厘头”的质问:背诵古诗文能制造“芯片”“导弹”吗?为何不把学语文和读古诗文的时间更多地“匀给”数理化?不能一味责怪这些议论所表现出来的肤浅,我们语文教学本身可能也没有把这些问题真正搞清楚。
为什么练习写一棵树,写一个人语文很重要,这个道理大家好像都明白,但落实到教学中,就可能有些困扰实际上,虽然语文是主科,但在一些学校、老师和家长那里并不受重视,他们觉得,语文需要熏陶和习得,靠的是大量阅读积累,考试前很难靠“突击”拿到高分,相反,不去下功夫,也不会考得太差。
因此,轻视语文和不愿意在读书方面多下功夫的现象比较普遍我曾经到一所中学听课,课后和老师座谈我问:你们的学生日后成人、进入社会了,绝大多数岗位都不会要求他多读书、擅长写作,比如写一棵树,写一个人什么的可是如今却要花那么多时间去练习写一棵树,写一个人。
这是为什么?这好像是一个根本不需要思考的问题嘛!有的老师说,语文课安排这一类文学性的阅读写作,是为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古诗文的载体——古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习语言表达,有必要知道一点“源流”也有的说,多一些文学修养,文笔好,高考作文能得高分。
还有的说,毕业以后学生也会有自己的文学生活,比如看电影、电视,读文学作品,语文课需要培养他们拥有审美和鉴赏的能力当然,提到古诗文,大家也都会想到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分量,已经是国家和社会的共识。
如果连最基本的古代文学作品都没有接触过,缺乏情感与审美的民族基因,又怎能称得上“中华儿女”和“龙的传人”?老师们说的这几方面理由都是成立的,但有遗漏,忘记了另外两个也很重要的理由一个理由是,语文课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可以满足孩子们童年生活的精神需求。
人总需要做点“白日梦”,特别是年轻的时候,文学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做梦”的功能,可以调节生活,宣泄、寄托或者转移情绪,满足孩子们成长阶段不可或缺的“天马行空、尽情想象”的需求,而这个功能,是我们语文课考虑得不多的。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却又常被忽视的理由就是,语文课的文学教育,包括古诗文阅读,担负着“思维训练”的重任我重点讨论一下这个理由文学教育担负着“思维训练”的重任语文课文学教育的目标是“审美与鉴赏”,而从广义理解,“审美与鉴赏”的能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
建议大家看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于为何语文课中的文学教育担负着“思维训练”的任务,就会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我认为,要充分肯定《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定位。
新课标提出,“语文核心素养”有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维度,其中一个维度,就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而这正是和文学教育密切相关的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指出:“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这个提法,因为过去我们语文课很少会照顾到学生个体审美的“情趣”与“品位”新课标在论及“语文核心素养”的另一维度“思维发展与提升”时说到,要让学生“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其中“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是新提法,也是以前语文教学中较少关注的我这里特地引用高中及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关于“核心素养”的概念,是想提醒大家,这不只是对高中语文的要求,小学和初中语文中文学类阅读写作的教学,也应当重视全面的思维训练,尤其是想象力及其所依存的“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训练。
所谓“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首先就是想象力,以及“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能力课标把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放到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并列的位置,可以理解为是对前两种思维的格外重视这也有现实针对性。
在语文教学中,提到思维能力,马上会想到思辨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而想象力以及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重视甚至有些老师和家长认为,“想象”是孩子比较幼稚的思维活动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新课标的“提醒”,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文学类课文包括诗歌的教学,有纠偏性和指导性的意义。
文学教育关涉想象力的培养据有关研究,想象是一种心象思维,是指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属于智力中重要的高级的部分想象力是感性和知性之间的一种中介性先天能力,在人的判断认识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想象力活动主要靠右脑,属于大脑最外层的高级思维,但正常人的想象活动要靠大脑多部位协同完成想象力有先天的因素,也可以靠后天激发培养,童年时期,就是激发和培养想象力、培养“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黄金时期。
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同等重要,偏离任何一方都会制约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小学和中学的文学教育,特别是古诗文教学,在想象力的培养,以及“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方面,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学习文学类课文,包括诵读古诗文,就要把“审美与鉴赏”作为教学的指向,应当扣住多方面的思维发展,特别是容易被忽视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重视想象力的培养。
不要忌讳“训练”这个词,想象力,以及其所依存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可以训练的这一类“思维训练”对于素质教育非常重要,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修功课无论学生日后从事什么职业,即使是科技类的工作,也必须具有这一类“思维训练”。
总之,语文课中的文学教育,是审美教育,同时也是思维训练,是通过文学教育,获得“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回到开头所提的问题:古诗文的学习与教学和“芯片”“导弹”有何关系?答曰: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古诗文不能当饭吃,也不能造“芯片”“导弹”。
从功利的角度看,文学教育是“没用”的但从人的精神成长和民族文化认同来看,又是“打底子”的,有“无用之大用”文学教育包括古诗文的学习有利于思维训练,让人的整体素质高一些,情商与智商更加协调发展,脑子“活”一些。
这样看,古诗文的诵读学习与“芯片”“导弹”又有微妙的关系(作者:温儒敏,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来源:光明日报
- 标签:
- 编辑:慧乔
- 相关文章
-
电影文学_电影文学投稿学到了
早在20世纪初期,随着电影成为一种新型艺术形式,故事编写逐渐受到重视,彼时,通常由导演和制片人根据具体拍摄情况,对脚本提出意见,并敦促…
-
东北师大人文学院_东北师大人文学院学费墙裂推荐
东北师范大学各个专业学费收取标准东北师范大学各专业学费收取标准【数字单位:人民币-元】本部校区学院专业学费标准教育学部:小学…
- 东北师大人文学院好吗_东北师大人文学院好吗女生不要告诉别人
-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_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官网这都可以?
-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_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官网全程干货
- 东师人文学院官网_东师人文学院分数线这都可以?
- 短文学网登录_短文学网登录中心怎么登录深度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