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解读

一曲书斋百书屋怎么样_书斋和书屋的区别

华夏五千年文明,涌现出多少文人骚客,其字的取名寓意独行,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愿。其读书的书斋也是如此。为书斋取名之风气,最早记载

一曲书斋百书屋怎么样_书斋和书屋的区别

 

华夏五千年文明,涌现出多少文人骚客,其字的取名寓意独行,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愿其读书的书斋也是如此为书斋取名之风气,最早记载可上溯到曹魏时期,是曹操之子唐宋后,文人骚客和士大夫的书斋取名风气逐渐盛行。

这些书斋的命名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了主人的性情与志趣,它们往往或缘于某事,或由于某因,异彩纷呈,各有寓意查字典-散文大全app整理

陋室: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居室兼书房名诗人曾专门写下了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以描绘自己书斋的简陋,把自己的“陋室”与三国时诸葛亮的“茅庐”以及西汉文学家杨雄的“玄亭”相提并论,表现了高洁的品行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桂斋:宋代名相李纲常以桂花品格自勉,亲植桂花以明“蟾宫折桂”之志,他的书斋命名“桂斋”后来,政治家林则徐在李纲祠旁筑一读书处,也命名为“桂斋”梦溪: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沈括自云晚年“弃浔阳之居,筑室于京口之陲,巨木蓊然,水出峡中,停萦杳缭,环地之一偏者,目之梦溪。

”这便是他的名著《梦溪笔谈》的由来

老学庵: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斋名取“师旷老而学犹秉烛夜行”之语铭斋,立志要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苦斋:明朝文学家章溢隐居在龙泉县一间陋室里进行学习和创作,他以苦为乐,发奋用功,写出不少著名的诗文。

他曾说:“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刘基为这种精神所感动,写了《苦斋记》一文,把章溢的书斋取名为苦斋七焚斋:又名“七录斋”明朝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奋好学,他读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完毕后,朗读一遍即烧掉,接着再抄,再读,再烧,如此反反复复达六七次之多。

天长日久,他的右手握笔处长出了老茧为了勉励自己,他就把自己读书的屋子取名为“七焚斋”项脊轩:明朝文学家归有光的书斋据说,他的远祖道隆曾居住在江苏太仓县项脊泾,他以“项脊脊轩:”命名,有纪念祖先之意我们曾在课本中见过的《项脊轩志》就出自于此。

三希堂:清乾隆皇帝读书处因收藏大书法家王羲之、王询、王献之三人的字帖,是三件稀世之宝,所以名叫“三希堂”聊斋:清代文学家蒲松龄题书屋为“聊斋”相传,在创作《聊斋志异》时,为搜集素材蒲松龄常设烟、茶在路边,过路人只须到此讲讲故事、传闻,或聊聊天,便可免费享用。

一旦听到有用的“材料”,蒲松龄就回去整理成文,因此他取书屋名为“聊斋”两当轩:清代著名诗人黄仲则因家贫,所居之处“既当书斋,复当寝室,故名两当”居室取名“两当轩”传是楼:清代学者徐乾学藏书很多,他曾指着满楼的书对儿子说:“吾何以传汝?所传者唯是矣。

”故名其藏书楼为“传是楼”春在堂:清代学者俞樾在科举殿试时做的一首“试贴诗”,其中有一句“花落春犹在”那时清王朝内忧外患,正是花叶飘零的时代他的诗认为花虽落而春天还在,在朝廷看来是吉祥的,俞樾因此中了状元。

为纪念这一荣幸,他就将书室取名为“春在堂”抱残守缺斋:清代著名小说家刘鹗取室名“抱残守缺斋”,并非给自己脸上抹黑,而是因为他生平“嗜古成痴”,人称“竭其力之所至,不以营田宅,治生产,惟古器物是求”他集藏“上自殷及隋碑,巨若鼎彝,纤如泉珍,旁罗当壁,广及罂登”。

这些千年古董,因历经沧桑,难免残缺不全,但刘视若珍宝,因此,他的书斋名表达了甘心一辈子与这些残缺不全的文物为伴的志向周敦商彝秦镜汉剑唐琴宋元明书画墨迹长物之楼:清代文人李盛铎爱收集古墨,他的书斋里珍藏文物历朝尽有,各种各样齐全,因此他自署室名曰“周敦商彝秦镜汉剑唐琴宋元明书画墨迹长物之楼”,其室名之长,堪称历代之最。

瓶水斋:清朝诗人舒位一生涉猎极广,知识渊博,文思敏捷,写诗挥洒自如他把自己的创作成果比作从汪洋大海中汲取出的一瓶水,所以命名自己的书斋为“瓶水斋”饮冰室:梁启超从日本回国,见到当时的中国动荡不定,不愿住在北京,因此在天津的意大利租界四马路择地建屋,还聘请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设计,建筑形式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式。

后梁启超此宅右侧又添置了一座两层的楼房,取名叫“饮冰室”此名来自《庄子》: “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吾其内热与?”意思是说,现在我早上接受出使之命,晚上就得吃冰,以解心中之焦灼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之心绿林书屋:20年代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支持学生运动,被反动文人诬为“学匪”。

“学匪”住的房子,当然是强盗的所在,因此,鲁迅先生把其寓居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书斋取名为“绿林书屋”,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何妨一下楼:闻一多非常喜欢南湖的风光,但他当时潜心研究古代典籍,非常用功,除了讲课吃饭外轻易不肯下楼,饭后大家出去散步,他也不去。

与他毗邻而居的历史系教授郑天挺见他这般刻苦,便劝他说:“何妨一下楼呢?”引得教授们都笑了起来从此,闻一多住的房间便被同仁们戏称为“何妨一下楼”,他也得了一个“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

百梅书屋:国画大师齐白石35岁时,在故乡湘潭盖了一幢房屋,周围有许多梅花树,他对之非常喜欢,于是取名为“百梅书屋”百梅书屋:书法家陈叔通得到父亲所藏唐伯虎一幅墨梅,引为奇迹为纪念他父亲的嗜梅之癖,以这幅唐画为基础,千方百计搜求,共购得历代名家画梅一百幅,最后又得到高澹游的《百梅书屋图》,珍爱非常,故取斋名“百梅书屋”。

北望斋:现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抗日战争中欣闻平型关大捷,看到了中国反侵略的希望,命屋名为“北望斋”,寄托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希望和对故乡的怀念羿楼:抗日战争期间,著名诗人柳亚子将他的书斋命名为“羿楼”,羿者为古代神话中的射日英雄,“日”指日本帝国主义,以此表现他的爱国精神。

缘缘堂: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丰子恺先生的故居其堂号是1927年子恺先生三十岁时,由弘一法师在上海发起以妙法所得,而沿用至今.那是个难得的黄金时期,子恺先生在此间专事写作和绘画,辞去一切教务,笔耕不辍,成为佳作不断的丰收期.。

未厌居:叶圣陶先生曾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未厌居”,还解释说,他在如何情况下,对人世总抱着希望,决不“厌世”,而对工作则永不“厌足”,所以取了这个意义双关的斋名静虚村:这是作家贾平凹的居室名他说:“我刚从山里搬到西安时,住城北新村,地方虽小,却很安静,我就取名‘静虚村’。

静是心静,虚是心宽,包容大”古槐书屋:红学家俞平伯,1919年移居北京朝阳门内老君堂79号宅院后,院内有棵古槐,书斋适在槐荫之下,故名其书斋为“古槐书屋”龙虫并雕斋: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著作甚丰,有浩瀚的专著、有精美的小品,拿他自己的话冰心的“梦草斋”、来说:“古人有所谓雕龙、雕虫的说法,在这里,雕龙指专门所著,雕虫指一般的小文章、小意思。

”龙虫并雕,两样都干故将自己的书斋取名“龙虫并雕斋”梅花草堂:画家朱屺瞻,抗日战争前在故乡太仓浏河的老宅田旁,遍植梅树,自题书斋名为“梅花草堂”抗战胜利后,屺瞻老人移居上海,在南方购得一屋,又在屋旁种梅树数十棵,仍取室名为“梅花草堂”。

双柿斋:女画家、老舍夫人胡絜青,建国后在北京定居,所居庭院中有丹柿树一双,分列窗前,秋来硕果累累胡絜青喜不自禁,将其居室命名为“双柿斋”瓜蒂庵:明史专家谢国祯,生前把攻读的书房叫“瓜蒂庵”主人曾解释说,别人都在攻正史,我却忙着搞野史,搞零星边角史料。

别人抱“西瓜”,我就捡“瓜蒂”“瓜蒂”之说当然是自谦,匡正治学态度才为本意红棉书屋:历史学家杜国庠钟情岭南那能给人以某种启示的红棉,特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红棉书屋”四步斋:上海作家赵丽宏1988年喜得新居,书房只有四步之长,却也自得其乐,因而命名为“四步斋”。

积微居:语言学家杨树达曾说:“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发展;多是少的结果,少是多的积蓄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因此,他给书屋取名为“积微居”马虎居:社会学家邓伟志的居室取名为“马虎居”,其一是他的生肖是马,妻属虎;其二是他提倡生活上简单、马虎一点。

泥土巢:擅长农村题材的著名作家浩然,给自己在河北三河县居住的农家小院取名为“泥土巢”,表明了他长期扎根农村的决心和对农村的热爱平复堂:书法家张伯驹购得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手书的《平复堂》,当他知道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书法真迹,高兴万分,遂自题斋名曰“平复堂”。

梅花诗屋: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30年代得到“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画家金农所绘《扫饭僧》真迹一帧,随后又得金农所书“梅花诗屋”斋额,均视为珍宝,并将此一书一画悬挂斋壁,朝夕临摹后干脆将自己的书屋命名“梅花诗屋”。

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画家吴湖帆曾用古铜器商彝与人换得元代画家黄公望所作名画《富春山居图卷》(又称《剩山图》)残卷,十分珍惜,从此自称其居为“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鸳鸯七志斋:书法巨匠于右任喜欢收藏墓志,他先后收藏北魏墓志300余方。

在这些墓志中,有七种鸳鸯志,据此于老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鸳鸯七志斋”万卷书斋:以“万卷”命书斋,在古人书斋中并不少见,但不少是虚张声势,装潢门面的著名外国文学翻译家戈宝权的“万卷书斋”却是名符其实,他积50多年的藏书,计有中外图书约两万卷。

他说:“中国有句老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读书,知识得不到;不读书,知识面不会广行万里路,可以扩大自己的眼界,丰富感性知识”因之,他称自己的书斋为“万卷书斋”无倦苦斋:当代著名书画家钱君淘因为收藏着清代书画名家赵之谦“无闷”、包世臣“倦翁”、吴昌硕“苦铁”等3人的数百方佳印,遂从3人中各取一字,组成“无倦苦斋”命其画室。

“无倦苦”蕴含哲理,以此名室,既可表达敬慕前贤之意,又有勉励自己钻研学问之志与石居:著名爱国人士沈钧儒出生在一个七代藏石的世家,一生与石交友,他在诗中写到:“掇恰满吾居,安然伴石眼”可见他生活在一个石头的世界,即使朋友来往,亦以石为礼。

现存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一块色泽深黑,一尺有余的石头,是沈老于1900年在老河口石滩捡拾的他的室名为“与石居”,其内涵引人深悟百盂斋:上海著名收藏家陈玉堂室名为“百盂斋”,这是因为他以毕生精力藏有上至始皇之前,下迄民国之后的水盂300多个之故。

陈玉堂曾在《藏盂小志》中说:昔日白石老人,以蓄石自号“三百石富翁”,我历经若干寒暑,藏盂竟逾三个百数,故戏谓友人曰:余则可称“三百盂小康”,因此以“百盂斋”而命之此外,如藏书家傅惜华先生的“碧蕖馆”,收藏有四方乾隆御题古砚的阎家宪先生的“四御砚斋”,以收藏筷子闻名的藏家蓝翔先生的“筷乐斋”,专门收藏古玉件的梨园名宿玉瑶卿先生的“古瑁轩”,百龄画师朱屺瞻先生的“三墨室”,收藏杂项的文史作家郑逸梅先生的“纸帐铜瓶室”,专集紫砂壶的许四海先生的“壶天阁”等,都有美妙的故事隐于其中。

这些形形色色、饶有情趣的室名,韵味无穷,常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