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解读

考古学坐骑_吉林大学考古学

“凝考古之志 汇千载之思”——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举办《吉大宝藏2023》大型演绎性科普微电影展映活动\x26amp;nbsp

考古学坐骑_吉林大学考古学

 

“凝考古之志 汇千载之思”——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举办《吉大宝藏2023》大型演绎性科普微电影展映活动关闭观看更多更多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为展现中华文明灿烂成就,激扬文化自信力量,传承吉大考古精神9月23日晚,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联合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于中心校区鼎新大讲堂举办《吉大宝藏2023》大型演绎性科普微电影展映活动校部机关教师,考古学院领导、老师及来自吉林大学各校区的900余名学生共同开启了一场透物见人、探寻宝藏奇缘的视听盛宴。

     本场活动围绕三组文物展开,分别为生物考古实验室中青铜时代“痊愈的人骨”、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藏明仿宋《青绿山水图》及农安左家山遗址筒形罐     第一件文物实证了我国生活于青铜时代的古人互助使断骨再生的奇迹,象征着中华文化兼收并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和合共生。

第二件文物为明仿宋代著名画家赵伯驹画风所作,画作寄托了作者对美好山河的称颂和对故土的思念,展现了宋代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天下一家”的认知第三件文物为吉大考古学专业师生于1985年在农安左家山遗址发掘出土的“筒形罐”,浓缩着距今5000年前东北先民们的生活影像,剪影出吉大考古人风餐露宿,帮助国家和民族恢复历史记忆的壮美图景。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张全超教授以视频的形式为大家讲授“痊愈的人骨”背后故事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杨平老师,考古学院高云逸老师、杨诗雨同学作为特邀嘉宾分别讲解三组“吉大宝藏”文物背后的历史背景及时代风尚。

     展映会场外,精彩纷呈的赏灯夜市中“宋代高尔夫”捶丸、古风民乐、茶百戏、书法扇面、插花、蹴鞠、投壶、下棋、猜谜等一众项目吸引了许多同学驻足观看并参与互动,合影留念三部微电影的主演们更是参与到围绕剧情设定开展的游戏中,与众同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考古学院科普微电影《吉大宝藏》的热播,是学院师生植根于中华历史文化沃土,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有力实践。

      未来,我院将继续总结经验,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从考古中激扬文化自信力量,以考古故事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考古学贡献吉大力量!

文案|杨晨 杨芝卿图片|刘琦 蔡梓宇排版|方旭 刘朋轩指导老师 | 杨晨 马嘉男 邱泽涵 依德日贡审核 | 王巍 侯建峰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