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解读

屿_屿的寓意和象征

江西地名研究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关注提要:目前所知“屿”字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的文献,在六朝时期使用频次大幅增加。

屿_屿的寓意和象征

 

江西地名研究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关注提要:目前所知“屿”字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的文献,在六朝时期使用频次大幅增加自中国古代地名用字已属于“屿”的一种常见用法,运用信息平台检索和统计释为“小岛”的“屿”地名的古今分布地区,发现它和闽语区大体一致,不一致的山东和广西也因移民因素受闽语间接影响。

钓鱼岛早期以地名用字“屿”命名,“钓鱼屿”是钓鱼岛沿用已久的别称我国文献资料对钓鱼岛的记载远远早于海外,海外地图对于钓鱼岛的地名用字多以“屿”的闽南语发音“su”标注,地名用字“屿”为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事实增添理论支撑。

关键词:“屿”;地名用字;注音;使用状况;钓鱼岛张振兴(2004)提出“屿”是闽语特征词,即“屿”在闽语区内以“小岛”释义作为地名用字,在闽语区外则相对不同张振兴(2004)在吴天颖(1994)钓鱼列岛由中国人发现并命名的观点基础上提出闽语区的渔民最早发现钓鱼岛,且“屿”为钓鱼岛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提供证据。

袁泉(2014)和张志佳(2021)分别从不同角度辨析了“岛”“屿”二字故本文主要陈述“屿”的历史渊源,梳理“屿”作为地名用字的古今分布和使用状况一、“屿”的历史渊源目前所知最早记载“屿”的文献是西汉刘向的《请雨华山赋》,但这部作品存在缺讹,难考证其义(章樵注,1937)。

此后,笔者查阅文献发现许慎撰、徐铉等校(2007)《说文解字》中的“屿”释为“岛”,汉朝对“屿”的记录寥寥无几,而六朝时期对“屿”的记载已经大幅增多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2010)《汉语大字典》曾提到,“屿”既有“小岛”之义,又有“平地小山”之义。

清人桂馥在《札朴》(1958)中曾讨论过“屿”是“淤”的俗字,任运红(2018)认为这一观点有待商榷,因为中古时期“淤”字音“于”和“饫”,而“屿”和“序”同音笔者认为桂馥作为“说文四大家”,其观点可能主要受限于出土文献,这一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所知关于“淤”的最早记录见诸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行乎洲淤之浦”郭注:“是淤与屿音义亦合,疑为淤之别体”西汉扬雄《方言》曰:“水中可居为洲,三辅谓之淤”郭璞注:“音血瘀”此处“三辅”指今关中地区。

许慎撰、徐铉等校(2007)《说文解字》中的“淤”:“淀滓浊泥,从水于声”由此可见,“淤”用作地名用字时,可释作泥沙淤积而成的水中陆地许慎撰、徐铉等校(2007)《说文解字》中“屿”读“徐呂切”,在《宋本玉篇》中读“似与切”,以上属于“屿”的古音读法。

通过访谈福建闽南区本地人获知,“屿”音“si”是福建客家话中的读法,闽南语中“屿”读“su”,闽南区部分地方至今仍保留着“屿”的古音读法二、“屿”的分布与使用状况(一)古代“屿”的分布与使用状况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古代汉语分类中,“屿”时常作为地名用字而存在,偶尔作为诗句意象或人名用字而存在。

在中国古代地名用字已成为“屿”的一种常见用法我国古代以“屿”作地名用字的地名主要分布在福建、台湾、浙江和广东因我国古代部分不知名岛屿资料有限,故结合其他古籍史料,简述古代影响较大的“屿”地名在福建,历史上较有影响力的“屿”地名,如,菜屿列岛。

从栗建安、羊泽林、李榕青等(2013)的简报获知,菜屿列岛由圣杯屿、红屿、井安屿、小菜屿、礼屿等二十三个小岛构成,菜屿航道所处古雷半岛中南部东面海域,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要冲,专家推测菜屿沉船遗址在元代。

《厦门志》(1996)记载,大担屿位于厦门周边的海中,与小担屿相连,且现存范咸的诗作《登大担屿》和纪许国诗作《大担屿风雨感事》《台湾文献丛刊提要》(1977)提及:“厦门一名鹭岛,宋曰嘉禾屿,明曰中左所。

”嘉禾屿是厦门在宋代的名称,《厦门志》(1996)提及嘉禾屿还是南宋名将张世杰的驻军地赵尔巽等撰(2020)《清史稿》记录了凤屿的存在,凤屿还在《厦门志》(1996)中多次出现结合李德霞(2004)的文献可知,张廷玉等撰(1974)《明史》中的洪屿是荷兰战队曾出没的地点之一,目的是为达成互市。

在台湾,八罩屿是施琅助力收复台湾的一个作战地点,其记于赵尔巽等撰(2020)的《清史稿》在浙江,张廷玉等撰(1974)《明史》记载了戚继光于连屿剿除贼寇的事迹赵尔巽等撰(2020)《清史稿》在宁波府下记录了台宁屿的存在。

在广东,赵尔巽等撰(2020)《清史稿》则在潮州府下记载了海上的虎屿和北腊屿(二)当今“屿”的分布与使用状况结合《地名管理条例》(2022)内容,本次调查范围限于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所在地名称。

本文以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和“古音小镜”为主要资料来源,用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核实,注明每个地名的分布地区和作为地名用字“屿”的含义,汇总包含1295个地名的全国地名用字“屿”使用分布信息表如表1,并根据信息表的数据,统计当今我国地名用字“屿”的使用分布状况。

就地名用字“屿”的全国分布而言,地名用字“屿”汇集在福建的地名最多,有686个,如福州市长乐区的大屿;然后是浙江省,有484个,如温州市洞头区的半官屿;广东省有83个,如汕头市濠江区的娘屿;台湾省22个,如台湾附属岛屿之一彭佳屿;海南省有10个,如三沙市的石屿;其他地区仅零星分布。

当今全国地名用字“屿”释为“小岛”的有961个,占“屿”地名总数的74.21%,故当今地名用字屿主要释为“小岛”同时,地名用字“屿”表“山”之义有334个,占全部地名的25.79%,如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的腰屿。

“小岛”作为地名用字“屿”用作岛屿类地名的重要含义之一,其实,例如厦门市海沧区的小兔屿,这种用法下“屿”地名的分布地区和闽语区有959个一致,占据绝大多数未和闽语区一致的“屿”地名分布于山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仅2个,属于特殊个例。

根据林国平、邱季端主编(2005)《福建移民史》的记载,山东在历史上曾因经济移民迁往福建并且后来有部分人返归据黄许桂主修、曾泮水纂辑(2008)《平和县志》的记载,琯溪黄氏、大坪黄氏及霄岭黄氏在迁往闽西南地区后,其子孙分支皆有迁往广西,此外,通过访谈广西南宁人得知,南宁地区有许多福建人经商。

受福建移民的影响,山东和广西含“屿”的地名也受到闽语的影响,因而,“屿”地名的分布地区都直接或间接受到闽语影响三、地名用字“屿”和钓鱼岛的关系钓鱼岛最初称“钓鱼屿”,即钓鱼岛早期以地名用字“屿”命名,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还常被称为“钓鱼台”,最终定名为“钓鱼岛”。

万明(2016)推测,我国最早对钓鱼岛的记载可至十一到十二世纪的宋朝明清时期,官方文献则记载了钓鱼岛名称从“钓鱼屿”到“钓鱼台”的变化早在明初约1403年,《顺风相送》的传抄本已明确标注钓鱼屿,据郑海麟(2014)的文献可知,《顺风相送》还以文字记录我国海船在钓鱼屿周围活动的范围,这表明那时我国已经为钓鱼岛命名。

此后,官员出使形成报告留存数篇,直到清代1683年,汪楫著《使琉球杂录》基本沿用“钓鱼屿”的称呼,刘江永(2016)提及,清朝1708年,程顺则《指南广义》等文献改用“钓鱼台”中国古代的诸多地图记录着钓鱼岛的别名“钓鱼屿”。

根据吴天颖(1994)的文献可知,明朝1562年,收录于《筹海图编》卷一的“沿海山沙图”及诸多地图在中国海防区内标注了钓鱼屿及其部分附属岛屿赤屿(赤尾屿)郑海麟(2014)提及,大约成图于明朝1617年的《坤舆全图》以“好鱼须”标注“钓鱼屿”,此处的“须”即“屿”的闽南方音。

海外地图中亦存在钓鱼岛的命名资料廖大珂(2013)曾提到,迄今所知日本最早记载钓鱼岛的资料是1781年的地图《琉球国图》,此图中标注为“钓鱼台”显然,这幅地图的时间比中国最早的资料晚了几个世纪除此之外,根据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著,贾俊琪等译(1997)的考证,日本人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地理知识,几乎都是来源于英国海军的书籍与地图。

何伟(2019)提出,目前所知海外最早记录钓鱼岛的地图是1750年《中山传信录》法文版的一张地图《琉球诸岛图》,此外,还有涉及欧洲诸多国家的地图共计数幅结合上述文献和《闽南方言》(2008)中闽南方言的海外传播状况推测,英国、法国等较少使用闽南语的国家,在十八、十九世纪的诸多地图中,以汉语中闽南方言的音译“su”标注钓鱼岛的早期地名用字“屿”。

由此可见,海外对钓鱼岛标注的名称来自中国闽南方言区,而中国对钓鱼岛的记载至少早于海外三个世纪结合《〈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全文)》(2012)、《奥本海国际法》(1981)及上文的论述可知,我国最先发现、命名和利用钓鱼岛,并把钓鱼岛长期纳入我国管辖范围,满足传统国际法领土取得的“占领”和“时效”两种方式。

从命名角度来看,作为闽语特征词,地名用字“屿”为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事实增添理论支撑作者:陈馨雨 尚凡钰来源:《汉字文化》2023 第 349 期选稿:黎淑琪 编辑:杨琪 校对:徐和惠子审订:计梦菲 责编:黎淑琪

(由于版面内容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欢迎来稿!欢迎交流!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