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县_鄢陵县人口
鄢陵县隶属于河南省许昌市管辖,位于河南省中部,西靠长葛市,千里伏牛山脉东方,万里母亲河黄河南侧。属于河南省直管县级行政单位。许昌市鄢陵县历史悠久
鄢陵县隶属于河南省许昌市管辖,位于河南省中部,西靠长葛市,千里伏牛山脉东方,万里母亲河黄河南侧属于河南省直管县级行政单位许昌市鄢陵县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上古时期以下是其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早在8000年前,就有部落在此繁衍生息;上古时期:曾为“妘姓之国”,是祝融氏后代聚居之地。
商周时期: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封陆终四子求言(会人)于邻,别封于鄢,始称鄢国春秋时期,郑灭鄢,废国为邑,称鄢陵,属郑地战国时期:先后属韩、魏两国秦代:实行郡县制,鄢陵属颍川郡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鄢陵县,属豫州颍川郡,汉武帝时改属陈留郡。
东汉:属豫州列史颍川郡,三国属豫州颍川郡南北朝:因战争频发,姓氏归属较为混乱,鄢陵县处于废置状态隋朝:开皇七年(587年),复置鄢陵县,治所今县城,属许州,初划城池开皇十六年(596年),改属洧州隋大业三年(606年),复属颍川郡。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又属洧州贞观元年(627年),废洧州,鄢陵改属河南道许州五代十国:后梁属汴州,后唐属许州,后晋、后汉、后周均司开封府北宋:属京畿路开封府,为畿县金朝:属南京路开封府元朝: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汴梁路。
明朝:属河南省开封府清朝:属河南省开封府民国时期:1912年废开封府,隶豫东道,1913年属开封陈许道,1914年属开封道,1916年属豫东道,1924年复属河南省,1932年改属河南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许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属许昌专区,1986年属许昌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鄢陵县继续保持着稳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鄢陵县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积极推进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农业领域不断创新,形成了以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为支柱的农业发展模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鄢陵县的城市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网络日益发达,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在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方面,鄢陵县加大投入,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如今,鄢陵县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它将继续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附:鄢陵县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文化遗产详细介绍:1.王店遗址。
:王店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大马乡王店村,属于新石器时代至周的文化遗址该遗址于 2006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店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社会发展以及周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人们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技术和文化传承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此外,大马乡是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乡镇和销售基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景观游客可以在欣赏遗址的同时,领略当地的花木文化和乡村风光。
2.三里侯冢
:三里侯冢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城北1.5公里、鄢陵县至尉氏县公路东侧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彰生前曾被封为鄢陵侯,相传死后就葬在这里该冢高于地面约4米,南北长70米,东西宽60米,占地面积约4200平方米,1963年被核定公布为第一批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里侯冢冢规模宏大,相传冢南建有殿阁、祭亭和神道明代《嘉靖鄢陵县志》记载,冢为椭圆形,西临路边,土溃,见兽环石门,后封存掩之清代冢上建有龙王庙(今已无存)据考证,三里侯冢为新石器时代二里头文化至商、周时期文化遗存。
从遗址断崖上看,文化层堆积十分明显,灰土层厚2至3米,地表遗存有大量绳纹、蓝纹陶片及鬲足、鼎腿、石斧、穿孔石镰、蚌镰等,地下3米处发现有土坑墓、空心砖墓,出土器物有陶制鼎、罐、鬲等这些出土器物有的属新石器时代二里头文化,有的属商周文化,积淀较为深厚,年代跨度大,对研究黄淮流域不同时期社会制度的形成、先民生产生活及历史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野岗遗址
: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只乐镇野岗村,年代为商2009年6月19日,野岗遗址被公布为第三批许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为商代聚落址,采集有泥质、夹砂灰陶片和红陶片,纹饰有绳纹和附加堆纹,可辨器形有鼎、碗、豆、盆和瓮等。
野岗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的社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4.刘庄墓群
:刘庄墓群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陈化店镇刘庄村,年代为西周至汉2009年6月19日,刘庄墓群被公布为第三批许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栏桂路东侧双堂村武贺宇家主房南端(北纬34°02′23.0″,东经114°04′08.0″)为基点,向东延伸600米,向南延伸700米,在栏桂路以东围成的东西宽600米、南北长700米、面积为420000平方米的区域范围。
陈化店镇地处中原腹地,总面积50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人,其中,镇区建成面积2.8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是“花都”鄢陵的西大门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早在8000年前,鄢陵县的先民们就在此定居,从事以原始农业、手工业、家畜饲养业为主的生产活动。
5.乐陵岗墓群
:乐陵岗墓群位于鄢陵县马栏镇乐陵岗村,年代为汉2009年6月19日,乐陵岗墓群被公布为第三批许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311国道与乐仓路交叉处为基点,向东延伸400米,向南延伸300米,向西延伸200米,向北延伸900米。
6.戴岗墓群
:戴岗墓群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彭店乡戴岗村,年代为汉2009年6月19日,戴岗墓群被公布为第三批许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戴岗村—红现家大门处(北纬34°12′51.0″,东经114°11′02.0″)为基点,向东延伸400米,向南延伸100米,向西延伸600米,向北延伸900米。
7.居氏根雕:居氏根雕是许昌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其代表性传承人为居献庭居氏根雕的作者居献庭是鄢陵县温寨村人,他擅长根雕、花鸟山水画、纸上烙画等,其根雕作品工艺精湛,曾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8.鄢陵纸上烙画
:鄢陵纸上烙画作为鄢陵县的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艺术形式,具备着诸多显著的特点其独特技艺体现在通过烙笔于纸上精心绘制,从而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它的丰富表现能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层次以及细腻入微的细节,具备颇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它还承载了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融入现代元素,使其兼具时代气息;此外,它往往蕴含着深刻隽永的寓意和情感,能够引发观者内心的共鸣。
这种艺术形式的价值主要呈现在以下诸多方面:首先是艺术审美,为人们带来美妙的享受和独特的艺术体验;其次是文化传承,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再者,它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最后,在一定程度上,它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9.鄢陵唢呐
:鄢陵唢呐作为鄢陵县的一种古老传统音乐形式,承载着源远流长且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具有显著特点:历史悠久,历经岁月的沉淀;表现力强,可借助不同的曲调、节奏以及演奏技巧,精妙地表达出各式情感和多样氛围;音色独特,拥有独一无二的音色与声音特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深受当地民众的热爱与追捧,具备深厚的群众基础;具有仪式性,常常在婚礼、葬礼、庆典等重要场合中得以运用。
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在文化传承上,有效传承了当地的音乐文化,是地方文化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丰富生活方面,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无尽的欢乐与绚丽的色彩;在凝聚力方面,切实增强了当地民众的凝聚力与认同感;在艺术价值方面,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是民间音乐中闪耀的瑰宝。
10.乾明寺塔
:鄢陵县乾明寺塔是一座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城西北隅的仿木结构六角十三级楼阁式砖塔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乾明寺塔始建于隋仁寿四年(604 年),因位于城西北高岗乾明之地而得名宋代重修,明嘉靖元年(1522 年)因地震塔刹坠地,嘉靖二十八年(1549 年)进行修复,改铁刹为风磨铜刹,并将塔身粉刷为橙黄色。
1996 年维修时,在塔刹内发现明代鎏金铜佛及纸本《大方广佛华严经》等文物 32 件乾明寺塔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轮廓呈逐层递缩的曲线,整体造型美观大方塔基由青砖构筑,塔身设有拱券门、叠涩门,上雕直棂、方棂盲窗,镶嵌有佛龛、雕砖佛像等。
每层檐下均砌砖斗拱,置砖雕普枋和阑额塔顶为铜质宝珠塔刹,各角置青石套兽,上悬风铎乾明寺塔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研究古代建筑、宗教和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鄢陵县还有鄢陵腊梅酒酿造技艺、鄢陵卤鸽卤制技艺、鄢陵溏心变蛋制作技艺、鄢陵撇醋酿造技艺、桧柏造型制作技艺、蜡梅栽培技艺、金镶玉制作技艺、鄢陵大豆腐脑制作技艺、金石传拓、鄢陵王氏风科痹症针灸疗法、鄢陵蜡梅花会等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鄢陵县独特的传统技艺和文化特色它们不仅展示了鄢陵县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为人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窗口
- 标签:
- 编辑:慧乔
- 相关文章
-
caco3_caco3俗称
如何区分灰钙粉、轻钙、纳米碳酸钙?
-
caco3_caco3俗称
01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02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03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04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05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06第六单元…
- Budapest_布达佩斯城市大学
- 阿克赛钦_阿克赛钦在新疆什么地方
- 昆山地图_惠州南昆山地图
- 华沙_华沙时间
- 哈尔滨地图_哈尔滨地图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