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解读

宁州_宁州古代是哪里

《义宁州志》载,落籍江西义宁州的客家人,他们为争取获得与当地土著人一样的入学与应试科举资格而不懈斗争。

宁州_宁州古代是哪里

 

江西义宁州科举时代概况《义宁州志》载,落籍江西义宁州的客家人,他们为争取获得与当地土著人一样的入学与应试科举资格而不懈斗争“雍正二年(1724年)四五月间,土著绅士为阻止客家人入籍和考试,围攻州署,殴打赴考生童,知州刘世豪不畏胁迫,主持公道,并奏请准予客民入籍考试”,终使朝廷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在义宁州设置怀远都,赢得了“怀远都”之名。

文曰“安辑棚民之请,耕山者概编保田,有产者另立都图,以怀远为名,隐寓招携之义”允准“耕山者概编保甲,有产者另立都图,童生课习五年,一律准予参加科考”当上杭客家移民取得科举入任的入场卷之后,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振兴教育,培养人才。

嘉庆二十四年,上杭客家移民纷纷捐资在县城创建怀远人的第一个书院:梯云书院张氏宗谱载,辉石公,于乾隆年间随父元基公由闽之上杭迁宁,橘迁于彭市,再迁杨庄陇,公“倡立良祖公派冢,又襄彭市风车鼓石桥,助捐梯云书院暨云记宾兴、军需团练诸费”。

又文渊公,讳斌,字彦胜,号文渊,世居闽杭,幼随诜振公商宁之彭市,遂家焉季子讳灿,字达三,号秋帆,例赠修职郎,“书院宾兴之倡建,宗祠族谱之纂修”;何氏谱载,何巨珍、巨兰兄弟兄弟移居江西义宁安乡十三都护仙源立籍,第二代凤歧与侄云升“合进铜鼓奎光堂及书院捐名,共领院志壹部捐票弍纸存据”。

何光水,字映澜,号海门,讳云汉,奉旨议叙八品,咸丰乙卯(1855年)年五月九日,城陷殉难,蒙恩荫恤世袭云骑尉道光乙巳(1845年)年,光水公曾捐资助修梯云书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上杭中都迁义宁安乡十三都护仙源立籍的陈氏(人称竹塅陈氏)一族为教育振兴做的贡献。

《梯云书院志》载,竹塅陈氏第四代孙陈规鋐(陈宝箴父),在创建梯云书院的活动中,陈规鋐捐银320两,是五个捐银最多者之一,推为首事之一道光二十八年陈规鋐又以长子名义续捐银200两道光二十九年再次捐银200两给梯云书院宾兴会。

光绪十年(1884)陈规鋐长子陈宝箴回乡,购936本两千卷书捐给梯云书院,光绪十八年,梯云书院重修《梯云书院志》,陈宝箴撰《梯云书院记》并捐钱一百吊陈氏家族对梯云书院一如既往的关爱,赢得到了义宁客家人的尊敬等。

梯云书院的建立,为怀远人培养了大批文、武公职人员人才据统计,自清乾隆至光绪末,义宁州客家人人文蔚起,科甲蝉联:“怀远都”有进士8人,占全县同期进士17名的47%;举人75名,占202名的37% ;武科举人怀远人占80% 。

其中,上杭移民后裔就有上杭张化孙裔安乡高丽支笏臣公,入选明经廷试进士、泰乡北岸张明山张向日父子中咸丰辛亥恩科魁元,会试优等“授五品衔,赏戴蓝翎,擢升广昌营把总,驻防四年,盗弭民安”;有上杭廖花裔廖廷华,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有何氏何秉元同治十二年举人、何尚华清光绪癸已举人;有邱氏邱仰山,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举人等。

特别迁自上杭中都琳坊的竹塅陈氏“一门五杰”:“陈宝箴,官至湖南巡抚,支持维新变法,向光绪帝推荐维新人才,在湘办新学兴新政,为全国封疆大吏中唯一支持和从事变法者其子陈三立,为同光体诗派领袖,清末民国初诗坛泰斗。

三立长子陈师曾,近代著名画家,与齐白石齐名三子陈寅恪,闻名海内外的史学大师,著名教授,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陈衡恪次子陈封怀,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为我国的植物园建设事业作出杰出贡献,为我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 。

义宁州客家人的教育振兴与义宁陈氏文化世家的迅速崛起,不但为义宁州文化史写下重要的一页,更为上杭祖地光宗耀祖、祠宇的文化内涵抹下了浓浓一笔义宁陈氏五杰之——湖南巡抚陈宝箴怀远人的杰出代表义宁州怀远都专门为闽粤返迁的客家人设立的。

史称怀远人,怀远话就是指客语铜鼓片怀远人就是清代落籍赣西北宁州(清嘉庆六年改称义宁州即当今铜鼓、修水两县域)的客家人宁州怀远人就是客家人(一)宁州(义宁州)怀远人怀远人就是清雍正三年(1725)入籍怀远都的怀远人来自34个县,共有248户,2663人。

其中29县属闽、粤、赣边客家地区,占34县的85.3%来自29县的241户,2624人,分别占总户数的97.2%和总人口的98.5%且不说来自其它7县,虽然占34县的20.6%,但7户39人仅分别占总户数的2.8%和总人数的1%。

可能他们原本也是祖籍在闽、粤、赣边客家地区,后来辗转来到宁州也尽管清代及以后一段时间内,怀远人还不知道自己叫客家人但总体来说,宁州(义宁州)的怀远人就是闽、粤、赣边客家地区北迁的客家人及其后裔这就是本文的结论。

(二)怀远人概念的扩散怀远人的称谓是因为有了怀远都而派生的概念它不会像怀远都图甲建置那样非得由官方编组而成怀远人的称谓则是对客家人群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这个概念会自然而然地扩散这首先会在下面人数众多的人群中扩散。

《全志》载,康熙五十五年(1716),闽广两省来宁州人众数万④雍正元年,宁州知州在递抚院呈文中说:宁州客民“略计壮幼万有余丁”⑤而《图册》载入籍怀远都的壮幼丁仅有1809人那么即使我们按宁州壮幼丁一万人计算,也还有八千余壮幼丁尚未加入怀远都。

这占据宁州客民82%的客民,就是前文已述的“耕山者概编保甲,有产者另立都图③”的耕山者人群除这批耕山者人群外,还有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几代后续来宁的客家人他们是来自客家祖地的一个偌大的移民群体他们要等待来宁年届20年,又要艰苦创业,买田置产,创造条件,逐批入籍怀远都。

因为他们与已入籍的怀远人同根同源,又曾同为棚民,使用同一种语言——客家话进行交流,遵循同一种习俗——客家习俗过日子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感和行为交往他们把客家棚民团结一致,促成政府成立的怀远都,看成是一个有形的整体,一座精神的靠山。

通过相互通婚结亲、宗族联谊、日常共同的田间山头劳作,将自己与怀远人融为一体他们自然而然会将自己认同为怀远人,会在社会交往中自称是怀远人,也会被他人称为怀远人其次怀远都越来越多人,就会向外播迁笔者查阅过铜鼓客家卢、杨、邱、邹、黄、赖等多个姓氏族谱,基本上都有族人播迁到周边的赣西北,乃至湘鄂赣边一些县市。

甚至有远迁到广西、陕西去了随着这些怀远人的向外播迁,怀远人的概念也就扩散到所到之处可以说宁州(义宁州)的怀远人尚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这个概念之前,怀远人的概念早已扩散到整个赣西北和更广阔的地方这大概就是怀远都的怀远人渊源生发的巨大历史效应吧。

据《客家人在修水》一书载:当时迁入修水的客属开基祖共有101姓,933人(不完全统计),来自广东程乡、兴宁、长乐、平远、镇平、龙川、连平、大埔、博罗、南雄等县462人;来自福建宁化、长汀、武平、永定、龙岩等县298人;来自赣南长宁、安远、定南、龙南、信丰、上犹、兴国、会昌、吉水等县161人。

他们迁居修水后,有的居住二三十年,购置了房屋产业,有了坟墓,按照清朝例规,居住二十年以上,就可以申请入籍雍正三年(1725年)5月,藩台批示:"客户土著均属朝廷赤子,况流寓二十年置有田产坟墓者,准予入籍考试,煌煌定例,谁敢抗违……"刘世豪接到批示后,又一次召集全州士绅开会,由于有上级批示,这次会议一致同意客家人另立都图,取名"怀远",具文上报。

雍正三年7月间日,知州刘世豪遵照院、司、府另立怀远都图甲的批示,正式发文派差催取各客户丁粮图册按册-一查清是否属实,按买卖契约,进行田粮过户登记,并写下保结到州备案,由州再造册申报首府8月7日总督院正式批准宁州设立"怀远"都,共分四都,每都两图,每图十甲,总共四都人图八十甲(甲也称递或里),分插在高、崇、奉、武、安、泰六乡之中,一、二都均在铜鼓县境内,三、四都在今修水县境内。

三都一图在山口、漫江、程坊一带,三都二图在河市、上奉一带,四都一图在黄沙港、汤桥等地,四都二图在黄沙桥、庙岭、桃里等地每甲人数不等,有的只有一个姓氏,有的十几个姓氏此后居住在修水县境内的客家人就一直被称为"怀远"人,直至现在都是如此。

他们在修水居住了300余年,代代繁衍修水县政府的介绍:修水客家人的教育迁徙之初由于没有解决入籍问题,在入学,科举考试等方面都曾经受到限制自雍正三年(1725年)成立怀远都后,允许参加科举考试后,各类中举者层出不穷,从雍正时期到清朝末年150多年里,共有进士,举人100余名。

其中以陈宝箴,陈三立等最为著名1725年后,在修水居住的客家人已有一万余人,读书学文的人也不断增多通过多种形式办学,先后创办了“梯云书院”“宁怀光会”“全善局”“华国堂”“文昌都会”“五魁宾兴”“文昌会”“文昌宫”“万寿宫”等等组织机构,培育了许多人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