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解读

达兰萨拉_达兰萨拉海拔多少米

(达兰萨拉的日落时分)某种意义上,在印度旅行,“达兰萨拉”(Dharmsāla)是一个赋有中国语境的接头暗号。从地图上看,达兰萨拉位于北印喜玛偕

达兰萨拉_达兰萨拉海拔多少米

 

(达兰萨拉的日落时分)某种意义上,在印度旅行,“达兰萨拉”(Dharmsāla)是一个赋有中国语境的接头暗号从地图上看,达兰萨拉位于北印喜玛偕尔邦(Himachal Pradesh)的西北部,是坎格拉县(Kangra)的一个城镇。

喜玛偕尔邦全境都属于喜马拉雅山区,其首府西姆拉(Shimla)曾是英属印度的夏都而达兰萨拉背靠终年冰雪覆盖的喜玛拉雅山脉,早在8世纪开始就已有吐蕃人移民至此,1960年代前后,又有一批藏人迁入达兰萨拉,他们建起庙宇、学校、居所、商店等,使达兰萨拉蒙上一层浓厚的藏地色彩,“小拉萨”的外号鹊起。

春季和秋季是达兰萨拉的最佳旅游时节,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藏传佛教信徒,让这座小城变得不那么冷清★ 爬行于崎岖的山路在印度的赫尔德瓦尔(Haridwar)汽车站买到达兰萨拉的车票时,问售票员需要多长时间,他答:不一定,看路况,需要十多个小时吧。

买好票离发车还有段时间,晃到车站附近的饭馆买点小吃,结帐找钱时那个小哥和我耍滑头按捺住火气,笑嘻嘻地给他算账:我给你的可是500卢比,你得找我410卢比呀他不急不躁地说:不好意思,我看错了,以为你给的是100卢比。

看着他狡黠的小眼神,我叹口气,又笑了,挥挥手走人看到去往达兰萨拉的巴士还是有点傻眼与其称之为巴士,不如叫破公共汽车更合适以为至少是那种可调节座位的躺椅式巴士,想起十多个小时的车程,骨头感觉先松懈了大半巴士启动前,车上来了各种兜售食物和水的小贩,还有兜售瓶瓶罐罐不知啥“大力丸”的。

坐我旁边的印度人拿着其中一瓶翻来看去,犹豫再三还是买了这人蛮好的,我的箱子塞不到凳子底下,他还帮忙尝试了几个地方,都没辙只好暂搁脚底车没开出几步竟然停下了,司机说车有点问题要维修磨蹭了半个多小时,车终于修好了。

开出去一阵子,忽然又停住了原来有人说要下车方便几个男人,几步之遥,面对荒草,迅速解决虽然这车又破又慢,好像永远都抵达不了目的地,幸亏沿途风景非常不错,日落时分尤其美丽,看到了久违的火烧云中途陆续有人下车,傍晚时我才发现车上还有个外国姑娘。

停车休息时很自然地聊起天来她是瑞士人,来印度三个月了,从南往北走,下一个国家是尼泊尔她说我是她在印度遇到的第一个中国人,此前见过的东亚面孔是韩国人、日本人我提醒她说,尼泊尔快雨季了她回说:没关系,印度太热了,我正好需要雨水天气。

请她吃我买的印式点心,里面有奶酪她礼貌拒绝,才知道对严格的素食者来说,奶酪也是禁忌于是,接着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印度她说,印度和瑞士太不一样了,不过她很喜欢好久没坐过那么长时间的夜车抵达达兰萨拉大概凌晨两三点,坐了将近15个小时的车,屁股感觉已扁成柿饼。

巴士行走在达兰萨拉的山区,路变得更为崎岖在颠簸中看山腰处的灯火,明明看着很近,车却开了好长一段路才停下来隐约可见远处的雪山,还有夜幕下满天的繁星,瞬间觉得劳累消散了下了巴士,和瑞士姑娘各付一百卢比拼了个小车,到了山上一个有房间的开放式小候车站(后来才知道它叫HRTC Bus Stand)等天亮。

旅舍都没开,完全摸不着北的状况瑞士姑娘找个角落地上摊块布又睡下了有狗在吠,声音响彻夜空我竟一点不困,走到空旷处继续看星星渐渐地,天一点一点亮起来瑞士姑娘想找宿舍式的房间,只需简单的床即可;我想住能舒服洗热水澡、还能自己做饭的单人间,分道扬镳。

★ 雪山下的“小拉萨”达兰萨拉是座山城,海拔在1250—1982米之间,分为上达兰萨拉和下达兰萨拉上达兰萨拉又称为“麦罗干吉”(McLeod Ganj),主要居民为藏人;下达兰萨拉则主要为印度人聚居区拉着行李箱,沿着山路找旅馆。

一个旅馆伙计问我:你是韩国人吗?或者是日本人?我回答是中国人后他居然问:那你有护照和签证吧?差点晕厥走了几家,终于决定入住一家开在山坳的旅馆我的房间有个小阳台,挨着小树林,远眺能看到雪山小顶,房价只需几百卢比。

4月的达兰萨拉,和印度其他炎热的地方相比,气候已算“天堂”级别没带厚衣服,凌晨有点冷,太阳高升起来,就暖和多了在阳台坐着呆呆地看了会儿雪山,决定出门溜达,勘察地形山城就是锻炼人,永远都在上坡下坡,路上几乎没有看到胖子。

还看到有出租自行车的,这种路况真有人喜欢租车骑行?瞎逛找到个兑换外币的办事处,老板是印度人,很热情,爱聊天听说我来自中国,他立马提高音量:中国是个强国啊,将来会超越美国忙回他:还是你们印度有潜力,至少民主选举有模有样。

老板一脸自嘲道:But our leaders are suck(但我们的领导人都很差劲) 就这样,一个中国人一个印度人在“针砭时弊”中完成了交易换完卢比立马切换到“买买买”模式街上看到卖葱、油菜、西兰花、生菜等中国菜市场较常见的蔬菜,高兴地买了一堆,再买点鸡蛋,打算回旅馆自己做中式蔬菜汤。

还看到了卖咖喱鸡的,此前被迫几乎天天素食的我,差点当街流下激动的泪水,赶紧买上两只咖喱大鸡腿中餐馆不少,在一家藏餐馆点了个炒面,终于尝到接近家乡的味道此外,没想到小小的达兰萨拉,还挺有环保意识,买蔬菜瓜果,小贩都是用旧报纸做成的纸袋包装,塑料袋10卢比一个,一块多人民币。

(在达兰萨拉街头看到葱、油菜、西兰花、生菜等蔬菜,顿时生起亲切感)在达兰萨拉,人容易陷入一种慵懒的状态每天睡到自然醒,只想抬把椅子在阳台看看书,晒晒太阳,看累了抬头瞅几眼森林和雪山,觉得在达兰萨拉开个小旅馆,做点小生意,或者念念经文打发日子也蛮好的。

当年那些迁入此地的藏人,不知是否还能记清雪山背后远方的故土?

(达兰萨拉是名副其实的“小拉萨”,处处可见藏地风情)寺庙总是要去转转的城中那座著名的大乘法苑寺,不能带包、手机、相机等入内,和西藏的寺庙相比,那里的物件感觉历史年代感弱许多,没有太特别之处倒是不为游人所动的僧侣,因为虔诚而带来的专注,有种超然的力量。

走廊上,有僧侣在画曼陀罗沙画,一丝不苟,细致入微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所有的繁华,在他们眼中就是一抔沙子,创作时极尽完美,毁坏时也不惋惜倒是我们这些看客,着迷于画中的美丽细节,对其最终不免消弭难以释怀。

除了藏传佛教寺庙,达兰萨拉还有基督教堂和遍布山间大大小小的印度教神龛圣约翰教堂(St. John Church)偏居一隅,被茂密的树林环绕,默默坚守自己的位置,感觉像个异类教堂外还有印度人在拍摄MV,女主角的眼睛非常会放电,就是聒噪的音乐扰了教堂的清幽。

(达兰萨拉的各种小店颇有个性特色)

(街头出售的商品艺术范儿十足)

(圣约翰教堂前拍MV的印度人)有天晚上坐在阳台上网,被对面屋顶上的大灯晃到,再定睛一看,原来是月亮夜深时,看着山里的灯火渐次熄灭,大地坠入一片无边的空寂★ 路过雪山,森林,湖泊,村庄和农田……雪山徒步游是一项比较受欢迎的户外活动。

我没带任何户外长途徒步设备,没报名参与不过,自己规划路线,出门短途徒步也不错,于是找来简易地图,计划从旅馆出发,途经圣约翰教堂、达尔湖(Dal lake)等地,终点到纳迪观景点(Naddiview point)。

(山间徒步,终于走到了1750米)对徒步者而言,终点虽然是确定的,但在路途中面对各种分岔路口,就忍不住试着绕道途中远处的雪山随时可见,像旅者的守护神;路过一片军事管制区,还有一所动物救助中心;沿途看到好些印度通信商Airtel的“锅盖”(接收信号的设备),才明白为何山上3G信号如此好。

看到达尔湖时有种“坑爹”感,没想到湖那么小不过,后来看到草地上父亲带着两个孩子在湖边野餐,人烟稀少,马儿自得,于是施施然地坐了好一阵子还偷偷跑到达尔湖附近人家的院子看花,居然种了百合呢

(达尔湖的草地上,父亲带着两个孩子在湖边野餐)路其实挺好走,行至中途看到有个老爷子沿着山坡的小阶梯爬了上去,于是我也放弃大马路,亦步亦趋地跟着爬了一小段,看到好些在山坡上啃草的羊儿后来借用当地人家的厕所,居然很干净。

印度人在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洁净度的巨大差异至今令我匪夷所思

(和这只山羊对视了10秒)走着走着,路过一个不知名的小村落绕到村子的背面,看到大片雪山景观,不远处雪山背景下耕作的人们显得特别可爱,农作物也长得挺高挺精神村子里的房子有些很破败,有些却是很漂亮的别墅偶尔路过田间的孩子笑得没心没肺。

(雪山下的小村落)

(小村落的女人坐在墙头说闲话)

(小村落中玩滑板鞋的小孩)

(徒步路上偶遇一队僧侣)终于走到纳迪观景点,发现有个印度人在出租望远镜,花上10卢比就能瞧瞧似乎近在咫尺的雪山的各处细节印度人告诉我,雪山的水溶化后形成山脚的小瀑布,从观景点右边的山路下去,走大约半小时能走到瀑布处;左边的山路则通往某个灵修学校;雪山徒步一般至少需要两天时间,出发起点就在这片区域。

观景点小半天都没来什么人,做完我的生意,印度人和路过的街坊邻居坐下聊天了

(在纳迪观景点做出租望远镜生意的印度人和路过的街坊邻居坐下聊天)我提醒自己下午五点多就得往回走,免得天黑迷路归途中停在达尔湖边小店喝杯奶茶歇脚,发现店主既供奉印度教神灵,又摆挂佛像,好想问他到底信奉的是哪个宗教。

路过圣约翰教堂时,看到路边不知为何停了辆军卡,还有好些荷枪实弹的军人,赶快避嫌跑走回到达兰萨拉的中心小广场(Main square),才留意到附近有座看起来像烂尾楼的付费停车场正在小广场附近买吃的,忽然聚过来一群人,好多老外拿了分发的蜡烛和传单开始排队游行。

随手也拿了份传单,但并没有加入游行队伍,只是站在街边拍照;看到两个读传单的老外姑娘快哭出来了心情有点五味杂陈有天绕了另一条路线去短途徒步,那片比较多印度教寺庙走到一个叫Bhagsu nag Temple的印度教寺庙,意外地看到了游泳池。

那附近还有个小瀑布,之前在纳迪观景点时没走到瀑布处,没想到在这片山坳遇到了瀑布不大,石头蛮大,山野肆意生长成风景

(一座有游泳池的印度教寺庙)

(山间的小瀑布、大石头)有天阴雨,就没出门坐阳台也看不到雪山,就看山间路过的行人旅店伙计忽然从隔壁阳台探脑袋问候早安,吓我一跳;对面楼有个阿姨跟我挥手打招呼……想起卞之琳那首《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歌里那种上下错落的方位关系,在山城是很容易体验到的在达兰萨拉吃饭很随意,这里餐馆的种类比想象中丰富多样有时我会在房间简单地做点中式蔬菜汤以解思乡之愁,有时光顾藏人开的餐馆,还有老外开的一些西餐厅也不错,但最令我挂念的是一家叫“风马”的日本饭馆。

这家小馆子每周营业6天,每天推出一款特别套餐,全店素食有次点了简单的豆腐和土豆泥,做得很好吃,汤和小菜咸淡适中,非要挑毛病的话就是蔬菜沙拉中的青瓜略带苦味,印度长粒米蒸出的饭差强人意老板看着年过五旬,会耐心教老外使筷子。

店里也提供糕点,每天定量供应,常常转眼蛋糕就卖光了坐我旁边的老外姑娘,捧着蛋糕,夸张表白:我爱你们做的饭菜,还有蛋糕,我每天必须吃上一块,才觉得开心我默默地惊诧日本人能够把基本、简单的食材,做出纯粹、入心的味道。

在达兰萨拉散淡了几天,决定要走了风景不错,春季气候不冷不热,很适合度假发呆,但作为来自中国大陆的游客,内心很难感到真正的自在,随便一条街巷、一家餐馆的照片、标语、告示都颇为刺目离开那天中午,要先从上达兰萨拉坐车到帕坦科特(Pathankot),再从帕坦科特转车到阿姆利则(Amritsar)。

下山的途中一路颠簸,昏睡中售票员把我弄醒说帕坦科特到了拎着行李跳下车,脑袋还没清醒的状态下接过售票员塞给我的10卢比他叫我跟上前头几个旅客坐Tuk Tuk车到帕坦科特汽车站,再搭巴士去阿姆利则我至今不懂售票员为何塞给我10卢比(他并不欠我钱),也许怕我没零钱?还叮嘱我就给Tuk Tuk车司机10卢比,不要多给。

就是这样的小事,一个个陌生人不经意的援手,给了我面对未知旅途的勇气。

(达兰萨拉的环境保护宣传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