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到一百的人生规划_高中生人生规划怎么写一百字
人是向死而生的存在——这是后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死亡本体论。随着时间的流逝,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的终点
人是向死而生的存在——这是后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死亡本体论随着时间的流逝,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的终点,而那些百岁寿星们,显然是更慢走向死亡终点的人我有幸遇到两位以极慢速度接近死亡终点的百岁老人第一位是日本101岁的佛学大师松原泰道。
一、101岁佛学大师:50岁是人生折返点我曾经组织策划过松原泰道的中文版著作《五十到一百的人生规划》的出版,并为此书作代序松原泰道自幼体弱多病,到青年时期身体差到连参军的资格都达不到大学那年,松原泰道得了肾病,气息奄奄,几乎命丧黄泉,却遇到了一位不可多得的好医生。
这位医生诚恳地对他说:“孩子,你太忧郁了,你的病很大程度是心理导致的我们能不能来一个分工合作:外面的病由我来治,心里的病由你来治”这番温暖人心的话鼓舞了他,他开始建立信心,积极乐观地配合治疗,肾病很快就好了。
像松原泰道这种整天待在书斋里,不运动,不劳动,不吃保健品,还喝点酒吃点肉的人(日本和尚从明治时代开始就允许结婚、喝酒),他的长寿让人不可思议我们只能从精神层面上去理解他的长寿之道65岁那年,松原泰道发表《般若心经入门》,因说法精妙,一举成名。
从此他一发不可收,不但四方讲学,还在媒体开设专栏,年年推出新书,至101岁,著述超过130部,成为日本佛学界的奇迹在东京任何一个小书店,你都能找到他的著作松原泰道为何有如此大的成就?他说:“我的人生是从50岁开始的。
以我的经验来说,五六十岁是人生的折返点,由此人生可分为两段:50岁前,是打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往往为立足社会、养家糊口而疲于奔命,基本上是为别人活着;50岁以后,经济基础已经奠定,职责也已经完成,才到了实现自我、创造自我最有价值的阶段。
”
在松原泰道看来,50岁正好是“百岁人生”的折返点,我们仅仅走了一半的路程,却积累了丰富的阅历,你的心智最为成熟,虽然是往回走,却能看到当初未发现的美景一本旧书,一句老生常谈,你能读出从未有过的幽深意蕴,你可以用半生的阅历来解读经典。
更重要的是,孩子长大了,家庭负累一下子减轻,你获得了更多的人生自由,你可以为自己的后半生做规划,开始为自己活着了如果人生是一条抛物线,50岁时你的体能下降了,但综合能力却处于人生抛物线的顶点,你的人生阅历和社会关系是极为宝贵的资源,只要认真规划,妥善配置资源,注意养生保健,你在人生顶峰停留的时间就可能更长。
50岁的人生是巅峰状态的人生命运让我以一种奇特的方式与松原泰道相遇,让我有缘为他的书作代序此序的主题就是本书的书名:真正人生从五十开始关于人生规划,宋代大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里提出了“人生五计”:生计、身计、家计、老计、死计。
松原泰道深为赞赏,将洪迈的“人生五计”引进自己的《五十到一百的人生规划》中下面我对洪迈“人生五计”作出现代解读:10岁以下称为“生计”作为膝下的儿童,父母要视寒暖燥湿之节,调乳哺衣食之宜,想办法让你活下来,所以叫“生计”。
20岁称为“身计”人活到20岁,身体虽然长成,心智还很不成熟,社会阅历几乎空白,你不能确定自己的职业,也不知道将在何处安身立命20岁是个迷茫的年龄,缥缈的岁月,心中充满美好的憧憬,远大的规划,但都只是理想,很难成为现实。
你的瑰丽梦想和自由意志,必定会在30岁之前的人生路上遭受无情打击你的情感甚至无所归依20岁的人生是迷茫的人生,失意的人生30~40岁称为“家计”到了30岁,若能像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职业有了,但自由的人生却不属于你,只属于工作。
许多人还只能做不称心的工作,不是老想着得到更高的职位,就是想换个更好的职业——因为有人活得比你更好你甚至还想回到学校,选修新课程,拿个更高级的文凭,以便有更好的境遇有人30岁还在寻找理想伴侣,好不容易碰到一个,结婚,还是不结婚,又是人生难题。
或者你正左右为难,不知在候选人中选哪个30岁的人生是烦恼的人生到了40岁,你处于孔子所说的不惑之年,工作算是稳定下来了,也许还担当重要职位可是工作压力太大了,竞争无处不在,你甚至陷入单位或企业的人事纷争。
当然,更让你操心的是家庭和孩子,这是你努力工作的主要理由40岁的人生在车子、房子、妻子、孩子、位子(职位)——“五子”重压之下,无法解脱自由、自在和自为的人生遥不可及,你每一天都为别人活着40岁的人生是责任的人生,重负的人生。
50岁称为“老计”古代的人寿命短,洪迈说:五十之年,心怠力疲,俯仰世间,智术用尽,西山之日渐逼,过隙之驹不留,当随缘任运,息念休心,善刀而藏,如蚕作茧,其名曰“老计”60岁称为“死计”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人60岁就开始计划怎么死了。
洪迈说:六十以往,甲子一周,夕阳衔山,倏尔就木,内观一心,要使丝毫无慊(憾),其名曰“死计”见表1:
二、从“人生五计”到“人生六计”如今百岁老人不少,按松原泰道的观点,真正人生从50开始,所以宋代洪迈的“人生五计”需要修改古人10岁为“生计”,20岁为“身计”,30岁或40岁为“家计”,现在还适用,只是,今天人生70岁很平常,百岁老人也不稀奇,将50岁视为“老计”,60岁视为“死计”,不符合我们的天命和现实,需要修正。
根据松原泰道的思想和人生,我们不妨将“人生五计”改为“人生六计”,加上“活计”,成为:生计、身计、家计、活计、老计、死计即50岁和60岁为“活计”,70岁和80岁为“老计”,90岁和100岁才为“死计”。
“活计”者,为真正的自我生活谋划也——因为50岁之前,退休之前,人不是为自己活着,是为工作和家庭活着,50岁之后我们必须反思和学习一种全新的自我实现的活法:为自己活着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如今50岁的人,天命是什么?现代生活和医疗保健水平已经使人类寿命提高了一大截,有科学家甚至预言,人类可以活到200岁。
总之,人类寿命被整体地延长了——这就是天命50岁之后,身体不适增加了,病痛增加了,智慧却走向人生的巅峰,我们要为50岁之后漫长的真正人生做好规划到了60岁,一般人都退休了许多人因失去工作,万念俱灰,枉自嗟叹,感觉无法适应——曾经身居高位的更是如此:秘书没有了,专车没有了,奉承你、依赖你、簇拥你的人也没有了。
你在众人的视线中消失,地球依然转动,太阳照样升起有的人到医院检查,发现自己浑身是病,似乎世界末日到了我曾经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君退休前身体很好,退休之后立即感到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原来得了癌症,三月后就死了——显然是被吓死的。
这样的故事很多倘若他不退休,或在50岁之前有人生无常的认识,正确对待人生得失,正确对待疾病,即便有病在身,有瘤在身,也能活很长时间据说美国人寿保险公司做过一项调查,结果令人惊讶——体弱多病者往往是长寿的——病痛激发了人的求生本能,让人更加珍惜和保养自己“多灾多难”的身体。
如今60~70岁依然生龙活虎的人不少我们到马来西亚旅游时,遇到一位看似60岁的阿伯,他个子不高,一人独游,腿脚灵便,走路比许多年轻人还快聊起来,我们才知道他70多岁了,到过美国、加拿大,游遍了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也去过日本、泰国、越南、老挝,游完东南亚之后,他要去非洲旅游。
我们一同坐缆车到云顶赌场游玩,他省吃俭用,分文不赌,手里拿着一个小本本,走到哪记到哪我们笑他多此一举可是这天晚上,我们在巨大的赌场里迷路了,转了半天找不着回去的路,这时正好遇到他他拿出小本本,对照着找路,竟然率领我们逃出迷宫!他的旅游规划退休前就开始了,一边锻炼身体,一边攒钱——儿子也赞助一些,他计划在80岁之前游遍世界。
这是“休退之后为自己活着”的典型个案。70~80岁是“老计”,是欢度的人生。90~100岁以后是“死计”,是洪福的人生。今日“人生六计”如表2。
松原泰道的活法,主要是一种达观自在的生活态度他的人生观来自佛家人生常有挫折,有烦恼,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海德格尔称“此在”——此时此刻的人生,即烦心、烦神,要为事业操持,为生存筹划,与佛家有一种奇特的联系。
松原泰道也讲海德格尔,讲如何处理人生的烦恼在他看来,要为自己活着,要成就自我,要为没有回报的事情付出无止境的努力,要忍耐和承受身体的伤痛,要对人生的挫败和令人怆然泪下的厄运抱有感激之心,将挫折当作“成就自我”不可或缺的条件。
尽管松原泰道的书名叫《五十到一百的人生规划》,但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能活这么长寿,他深信人生无常,正是因为人生无常,我们才需要提前做好精神准备他倡导“一日一生”的人生哲学不要以为人生很长,要有今天可能就是人生最后一天的紧迫感,要努力奋斗,换言之,“一日即一生”。
这是一种正确的无常观现在,只有现在,现在逝去就不会再来,我们要将每一天当一辈子来过,要在今天这一天里,展现出自己一生的光华将“死计”化为“活计”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松原泰道就践行这种终生学习的哲学。
学习是一种大脑保健,是一种智力体操他的长寿之道,就是学习之道,写作之道,只争朝夕之道谁说青少年才需要励志?中老年更需要励志!松原泰道的百岁人生故事,就是中老年朋友极佳的情志教材(摘自:非常五十后_钟健夫 博客)
- 标签:
- 编辑:慧乔
- 相关文章
-
五十到一百的人生规划_高中生人生规划怎么写一百字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非常重视,一人上学全家都围着孩子转,现在人均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虽说上大学也不见得都能找到好的工作,但…
-
穿越之春色无双_穿越之春色无双林晗
如同施展了魔法一样,不起眼的木片经一番巧妙制作,就成了精巧别致的亭台楼阁、栩栩如生的花草虫鱼、让人沉醉的湖光山色,这就是令人不…
- 开膛手杰克的百年孤寂_开膛手杰克的百年孤寂适合高中生阅读吗
- 亚历山大大帝传_亚历山大大帝传普鲁塔克
- 亚历山大大帝传_亚历山大大帝传普鲁塔克
- 易传全译_易传全译刘大yun
- 杜撰组异闻录_杜撰组异闻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