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公会_大象公会是什么组织
近日,科普类自媒体“大象公会”推出文集《一个观点,不一定对》,收入“大象公会”精选的34篇文章。他对南都记者列了几个数字:“160万,集中在一线
提到“科普”,我们想到的是物理化学、天文地理……但是,文科生也能写科普文吗?近日,科普类自媒体“大象公会”推出文集《一个观点,不一定对》,收入“大象公会”精选的34篇文章熟悉“大象公会”的读者可能知道,他们所关心的选题五花八门,常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相关:古代人的货币和夜生活、当代人的面膜和旅游街、“武林高手”为什么爱劈砖、美味的日本和牛从何而来,以及其他许多纷杂的话题,都在这本书里有所解释。
“大象公会”由资深媒体人,前《凤凰周刊》执行主编黄章晋创立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黄章晋的媒体经历很丰富,对用户需求有天然的敏锐度聊起微信公众号“大象公会”的运营现状,他对南都记者列了几个数字:“160万,集中在一线城市,早期男性为主,经过我们不懈努力,女性读者比例接近40%,专业技术人员占比更高。
”说这番话时,黄章晋不时流露出脱胎于传统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的精英情结事实上,做人文社科的科普,并不比自然科学简单书中,“大象公会”试图解释的问题,都来自生活中极易观察到的现象,比如中国人为什么热爱嗑瓜子?犹太人为什么特别聪明?为什么有些地方的人嗜辣而有些地方的人口味清淡?为什么理工科男多女少?为什么程序员不爱打扮?……在这些回答中,专业学者给出的一些采用正确的学术工具深入挖掘得出的答案,常常颠覆所谓的传统、普遍的认知,“不一定正确,但远比其他的回答更接近真相。
”黄章晋认为,这样的答案值得他们倾尽全力去挖掘和传播在他看来,比起复杂、细碎、容易被忘记的知识,“大象公会”最希望普及的,是一种好奇心和理性意识,“求知是自我保全的工程,太阳之下有无数新鲜事”由于“大象公会”的文章篇幅很长、信息密度极高,经常被误以为是“小众趣味”,而深度阅读与新媒体阅读似乎又有着天然矛盾。
诚然,这个时代的读者都处在所谓碎片化阅读的重围之下,但这个时代也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机会:拥有强大的求知欲和自控能力的人,不但注定不会被算法与碎片化内容俘获,而且能够在激荡的信息洪流中,敏锐而又坚定地找到真正想得到的东西。
这就是黄章晋创办“大象公会”以来一直秉持的信念,“拜移动互联网时代所赐,我们得以和这样的读者更加迅速、精准地发现彼此。”【访谈】
黄章晋“科普,普及的是好奇心”南都:区别于现在互联网上比较受关注的几个知识类网站自媒体,比如果壳、博物杂志,医学类的丁香医生等等,“大象公会”做的是人文社科类科普,它的难度体现在什么地方?黄章晋:我是这么看的,我们关注的是真实世界的人和人的活动,这是最复杂的,远比关注“物”要复杂得多。
如果你把它当科学研究的话,它有很强的不可重复性,而且有极高的主观性所以,我对科普这个字眼很谨慎,我没有这样的自信在我们的语境里,科普有一个这是科学定论和标准,我要向你普及传播的意思我们更愿意把自己的内容看成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或世界观,就是一种对世界常见常新永远旺盛的好奇,而好奇的对象,无须特别重大的价值和意义,甚至它就是鸡毛蒜皮,而且往往会集中在那些没有标准答案的东西上。
我们的好奇也不在意去阐述什么这是一种看待世界的乐趣和生活的乐趣,在我看来,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一种生活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个人觉得,由于人类活动太复杂,社科类很容易出现底层的认知颠覆,或者说这种颠覆更快、更彻底。
好多社科类的一些经典,我不建议年轻人花时间去读,如果你不是研究思想史的,就没必要浪费时间,那些经典多半都是过时的当年,没有现在这样大规模社会调查的数据支撑,就是从抽象的观念或理论到理论,缺乏实证基础,以现在眼光看,靠谱的真是很少。
“客观中立,是一种‘认知谬误’”南都:“社科类科普”,不像“自然科普”“理工科普”容易量化,也有标准,社科类科普比较容易引起争议你如何回应对“大象公会”的观点立场的非议?黄章晋:大家喜欢强调的客观中立,在我看就是一种“认知谬误”。
人怎么可能永远客观中立,人都是主观的,重要的是要把主观中的深刻性挖掘出来,你有片面的深刻,那也是你的价值所在在我看来,做科普的人,同理心、共情和反省,这才是最重要的品质这本书的标题“一个观点,不一定对”也是这个意思,这类题材不可能有绝对标准答案,不像数学物理化学,无论你怎么讲证据,都有主观性和偏好,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地说“不一定对”吧。
但还是比别人的答案要更对一点,因为这是我们目前能找到和看到的答案中,最对的一种南都:“大象公会”稿件每篇大概3000字左右,信息量挺大的,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获得高传播?你们有什么技巧?未来有可能对长文策略进行一些优化吗?
黄章晋:3000字看起来很长,但这个长不是一个单纯的字数,相比典型的论文写法,我们在比较短的文字里,信息密度是尽可能强化的,按照传统写法,这样的文章30 0 0字肯定是写不完的比如,在阅读的节奏感上,每隔四五百字,设置一个递进与悬念,留住读者的注意力,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努力。
我们的文章不是激发情绪式的传播,而是提供给特定人群对特定问题好新奇的满足,你不要去指望或可以准确预判它有超强传播,但传播技巧也是有的我们做一个选题时,首先考虑到是我们做的东西有没有人关心,你自己是否觉得它有趣,我们是否能在这个话题上做到最好,这个阶段先不考虑传播效果。
如果定下来确定要做,才会去考虑传播问题,我们要从叙事的角度、文本的节奏、素材和信息的铺陈等等,去增强读者阅读的愉悦感、新奇感,每个技术上的环节都是能对传播效果有提升帮助的南都:你们有阅读量的焦虑吗?“大象公会”在选题上会优先考虑点击率吗?
黄章晋:做自媒体的不可能不考虑阅读量,阅读量对写东西的人来说是一种成就感,和激励的来源,当然要关心但是少数人喜欢,大多数人不感兴趣的文章,如果有很高的品质,我们也坚持发比如我们有一个作者叫王大可,在牛津大学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室读博,她研究的方向是公鸡的性选择策略,这是一个非常窄的领域,你第一次听到也许会好奇,还有研究这个的啊,但喜欢看到人不可能多,但我们觉得她的东西品质非常好,小众就小众,照样发。
“做人文科普,不做地图炮”南都:你平时会看哪些公众号?从哪些渠道获取知识?黄章晋:知识是从书和论文来的,我信任的一些公众号只会被我当成一个个的“爬虫”,帮我抓取新东西的信息太多,我不可能把所有文章都看过来。
南都:私底下的阅读倾向什么类型的书?“大象公会”的文章和你的个人审美趣味、阅读趣味、观点立场是否有关联?黄章晋:文学不怎么看,这可能是我的偏见吧,除非它有文本价值给你参考我自己的阅读兴趣还是很容易见异思迁,注意力总是在流动,它也会影响我的话题范围。
“直男”刚开始不都喜欢历史政治、自然科学科普嘛,而科普内容大部分都是生物医学类的,因为学生物的人毕业后没什么出路,就业工资低所以才去做科普我以前做新闻的,关注的领域其实也是流动性的,一开始是社会转型问题,再后面可能会细一点,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扶贫、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民族问题等等,但你稍微用心,就会发现,你需要合适的社科类或自然科学的工具才行,于是,除了一点粗浅的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开始接触社会心理学、大众心理学之类。
为什么北方人用手洗脸,南方人却用毛巾、为什么广东人什么都吃、湖南人为什么最爱嚼槟榔,这些问题总被人说是“地图炮”,但其实它涉及到很多人的行为心理学方面的书、环境与人的行为互相塑造、遗传学你对这种集体行为好奇,最后肯定会走向个体层面,到了个体层面,你的行为偏好,哪些是遗传的,哪些是后天习得的,这些东西都是很让人着迷的啊。
南都:“大象公会”接下来的前景和规划是怎样的?黄章晋:我们在策划短视频,两分钟把一个事情讲清楚,但是还在研究中目前传统的视频平台,优酷、爱奇艺、腾讯的架构和逻辑不太适合移动端,抖音、快手是专为移动端设计的,但难以和深度的内容结合。
但我相信很快就会出现一款适合深度内容的视频平台
- 标签:
- 编辑:慧乔
- 相关文章
-
株式会社_株式会社是什么公司
《你的名字》《战争与和平》 《重逢之前》《蛛网宫堡》《影子武士》《海峡》《名侦探柯南》《哥斯拉》系列等都出自东宝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_株式会社是什么公司
《你的名字》《战争与和平》 《重逢之前》《蛛网宫堡》《影子武士》《海峡》《名侦探柯南》《哥斯拉》系列等都出自东宝株式会社…
- 坦桑尼亚时间_坦桑尼亚时间与北京时间
- bom表_bom表是什么意思啊
- bom表_bom表是什么意思啊
- osta_osta官网
- ram和rom的区别_ram和rom的区别都是内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