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解读

敬上_敬上是啥意思

大学同窗中有敬氏者,绵阳梓潼人也。四年同窗之间,凡同学好友无一不以“jing”呼其姓氏,其本人自我介绍也以“jing”自称,我辈遂不觉有异。

敬上_敬上是啥意思

 

文/王皓熙大学同窗中有敬氏者,绵阳梓潼人也四年同窗之间,凡同学好友无一不以“jing”呼其姓氏,其本人自我介绍也以“jing”自称,我辈遂不觉有异毕业后,彼此见面不多,音讯鲜少有一日我与一同事闲聊,该同事亦绵阳人氏,谈及当地风土人情,偶有提及绵阳地区呼“敬”氏为“gou”氏,与其他地方大不相同。

我闻之大感惊奇且意外,立即想到,若诚如斯言,那当年我们不是错呼敬兄多年么?于是发信息向其讨教,敬兄虽稍感诧异,但也很快回复道,的确在他们绵阳一带,“敬”这个字用作姓氏时都读为“gou”,音同“够”他也是离开绵阳之后,为了避免过多的解释与麻烦,才顺水推舟地将自己的姓氏改读作“尊敬”的“敬”的。

我又再继续请教敬兄这个“gou”读音之历史渊源,敬兄表示具体来历他也不晓得,只知道祖辈如此代代相传,而且绵阳、南充一带都是如此,真可谓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虽然如此,但我却“考据癖”犯了,定要问个究竟,遂开始翻查相关资料。

方才发现,这个问题背后原来有着一连串曲折历史首先,后汉《风俗通义》载:“春秋时期齐国有敬君,原陈厉公之子陈完,谥为敬,又叫田敬仲,其支孙以谥号为氏”至后世《宋史》又有记载:“文彦博先祖本姓敬,为避后晋高祖石敬瑭之讳,改姓文。

后晋亡后,复姓敬至北宋立为国时,避宋翼祖赵敬庙讳,又改姓文”可见敬氏因为避帝王名讳,而不得不改作文氏而另一支敬氏后人,则改作苟氏这种姓氏分化现象在历史上并非罕见,如东晋灭亡后,司马氏族人为避仇祸,易为马氏与司氏;满清倾覆后,叶赫那拉氏改为叶氏及那氏。

此类二氏,论其本源,原属一家敬氏之分化,有一处问题即,追溯“敬”字篆体原形,其左边并非是草字头的“苟”,而是羊部的“茍”,今音读为“ji”,亦为“敬”之声源后来因字形衍化,与“苟”字混合,后人便渐失“敬”字本源,故改姓为“苟”,就不免与原有之苟氏有所混合了。

另,根据南部县“更姓碑记”记载,苟化兰为翰林院太学生,乾隆皇帝以其姓氏不雅,将“苟化兰”改为“敬化兰”,但改字不改音,以示不忘根本此当是川北地区敬氏由来之确切史料但此人又与成都华阳县人敬华南有所混淆,根据《清通志》记载:“敬华南官翰林院编修,本姓苟氏,改为敬氏。

”究竟这苟化兰与苟华南是否为一人?尚待更多史料考证另一方面,苟氏又与本无渊源的芶氏有所混淆,四川地区的芶氏及苟氏,向来读自己的姓氏如“够”但无论姓“敬”“苟”还是“芶”,只要读如“够”,大致可以判定,这多半是正宗的四川人氏。

【征稿启事】华西都市报“宽窄”副刊四川方言龙门阵《盖碗茶》版面推出以来,得到省内外四川方言作者的大力支持为让《盖碗茶》更加活色生香,方言故事层出不穷,我们向“有故事”的方言作者长期征稿有好的方言故事,有趣的方言传说,都可以给我们投稿。

字数不超过1200字投稿信箱:730156805@qq.com【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