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解读

祝的拼音(祥的拼音)

ㄓㄡˋㄓㄨˋ繁体字:祝汉字结构:左右结构造字法:礻简体部首:礻祝的部首笔画:4总笔画:9笔顺:捺折竖捺竖折横撇折五笔86。

祝的拼音(祥的拼音)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拼音:zhòu zhù 注音: ㄓㄡˋ ㄓㄨˋ 繁体字: 祝汉字结构: 左右结构造字法:礻简体部首: 礻

祝的部首笔画: 4总笔画: 9笔 顺: 捺折竖捺竖折横撇折五笔86:PYKQ 五笔98:PYKQ UniCode:U+795D 四角号码:36212 仓颉:IFRHU GBK编码:D7A3 规范汉字编号: 1712

表示对人对事的美好愿望:祝福祝寿祝捷祝辞馨香祷祝古代指男巫在神庙里管香火的人:祝融庙祝断:祝发(fà)(断发,后指僧尼削发出家)姓古同“注”,敷涂三、姓氏起源源流一源于祁姓,出自西周武王给一支尧族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西周武王封的一支尧族后裔于祝地(今山东禹城,一说为山东长清祝阿故城),后建有祝国(今山东济南),为子爵小国,亦称铸国、祝柯国、祝阿国、东阿国在史籍《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古祝国,黄帝之后。

按古东阿,齐为柯,汉为祝阿县,属平原郡平原郡故城,在今丰齐县东北二里,宋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齐州唐天宝元年,改为禹城县,以县西南三十里有废禹息故城为名,在今州西北八十五里”祝国在西周末期、春秋初期即为齐国所吞灭,其地成为齐国之邑。

祝国子孙们遂以国名为氏,称祝柯氏,后分衍为单姓祝氏、柯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祝氏读音作zhù(ㄓㄨˋ)源流二源于任姓,出自黄帝之裔颛顼之孙重黎,为高辛氏火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史籍《左传》中疏云:“世本氏姓篇云:‘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

’言此十国皆任姓也”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颛顼死后,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

按史书如《史记》中的记载:“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后共工氏作乱,帝喾遣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重黎被诛杀之后,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而在吴回的后裔子孙中,亦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皆称祝融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为祝氏之主源,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祝氏正宗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ōu(ㄓㄡ)。

源流三源于官位,出自古代掌管祭祀活动的祭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姓谱》、《路史》等的记载,古代有官职掌管部落、氏族、国家的祭祀活动,通鬼神、问吉凶,官名即称为“巫祝”在古代的氏族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类巫师皆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待遇极高,上古时期称为巫史、祝史、祝司、祝师、巫师等等。

在典籍《国语》中记载:“楚令尹建尝问范武子之德于文子,文子对曰:‘夫子之家事治,言于晋国,竭情无私,其祝史陈信不媿,其家事无猜,其祝史不祈’”在史籍《左传》中也记载:“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其中所指的“祝史”,都属于这一类职官。

在巫史、祝史、祝司、祝师、巫师这类行业中,教派诸多,互有交融,大多以世袭方式继承其职务,因此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官职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祝史氏、祝司氏、祝师氏、巫史氏等等,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ōu(ㄓㄡ)源流四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吐缶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北魏时期,鲜卑拓拔部有吐缶氏(叱卢氏)部落,后在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于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

在这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吐缶氏(叱卢氏)皆改为汉姓祝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ù(ㄓㄨˋ) 源流五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喜塔喇氏,亦称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满语为Sitara Hala,汉义“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属于满族大姓,世居尼雅满山(今辽宁新宾)、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长白山盖吉(今长白山地区)、佛克顺(今辽宁新宾)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祝氏、赵氏、图氏、文氏、齐氏、孙氏、希氏、奚氏、喜氏、线氏、祁氏等。

满族祝氏读音皆作zhù(ㄓㄨˋ)

源流六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少昊时期属臣祝鸠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祝鸠,为上古时期少昊帝任命的一种官职,专门负责教化民众,商、周时期改称司徒在史籍《左传》中记载:“祝鸠氏,司徒也祝鸠,鹪鸠也,故为司徒,主教民。

”在祝鸠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祝鸠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ù(ㄓㄨˋ)源流七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姬祝聃,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祝聃,亦称姬祝聃,是春秋初期的郑国上大夫,大将军,这在史籍《左传》中记载有:“郑大夫祝。

”传说,祝聃骁勇善战,箭法尤精,在郑庄公姬寤生执政时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负责执掌郑国的大旗“蝥弧”,即主力中军在祝聃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祝聃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聃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ōu(ㄓㄡ)源流八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祝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祝詶,亦称詋詶、呪詶,即周王朝时期的疡医官,专职掌管医药,归属于天官府司管辖,也就是后世王室、皇家的大内药膳司官员,负责君主、王族、贵胄们的医药甄别、采集、炮制、煎熬,乃至监制膏、丹、丸、散、汤、剂等一系列成药。

在典籍《周礼·天官》中记载:“疡医掌祝药祝,读如注病之注,谓附着药也或作呪,亦作詋詶”在祝詶、疡医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祝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ù(ㄓㄨˋ)源流九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秘祝,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史籍《姓氏大观》中记载:“汉有秘祝之官,以官为氏,望出天水”秘祝,乃是秦朝时期所设置的一个官职,其职责是天下一旦遇到灾祸,他就秘密地祷告上天,请求上天把灾祸从皇帝身上转嫁到某些大臣的身上在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仿效秦朝,也设置了秘祝官。

在秘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祝氏、秘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祝氏正确祝氏读音作zhōu(ㄓㄡ)

四、得姓始祖轩辕(黄帝)、祝融(重黎、吴回)、姬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即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少典氏之子,又称有熊氏,因长居姬水,改姓姬初为轩辕氏部落首领,在坂泉(在河北涿鹿东南)一战,打败炎帝,遂合二为一。

经并肩协力,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南)之野击败九黎族,擒杀蚩尤,被推为炎黄部落联盟首领因其子孙在周武王时封于祝,遂产生祝姓,又因祝融之后有祝姓,而祝融亦为黄帝后裔,故祝姓尊黄帝为祝姓始祖五、人口分布祝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三十五位,人口约一百三十六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85%左右。

祝姓发源于今山东长清,西周、东周两代祝姓除繁衍于其发源地外,因仕宦等原因,逐渐进入今陕西、河南等省周有大夫祝跪,因叛乱未果而逃奔温邑(今河南温县)春秋时,郑有大臣祝聃、祝款,卫有大臣祝佗表明郑(今河南新郑)、卫(河北南部至河南北部间地)两地已有祝姓人。

西汉时有齐(今山东)人祝午,汉中南郑(今属陕西)人祝龟,九江(今属江西)人祝生表明此际已有祝姓人徙居江南东汉时祝姓名人有尚书令祝讽,侍御史祝王晋,九真太守、长沙临湘人祝良,光禄大夫、中山卢奴(今河北定州)人祝恬。

这些史实说明,此际之祝姓已成为北方名门著姓之一,并且已有祝姓落籍湖南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太原两地之祝姓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故后世祝姓有以河南、太原为其郡望堂号的当然,此际的社会动荡,亦造成大量祝姓徙奔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此际出了位妇孺皆知的祝英台,她是今浙江上虞人唐中期以后,特别是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之后,造成今中原一带十室九空,祝姓由河南避居湖北,或由陕西越秦岭进入四川在此际,雍州始平(今陕西兴平)人祝钦明入朝为相是祝姓历史上唯一一位宰相。

两宋时期,祝姓在北方趋于沉寂,而南方之祝姓却日炽日昌起来其中祝谘丘由单州城武(今山东成武)徙居滑州韦城(今河南长垣),祝穆由歙州(今安徽歙县)徙居建宁崇安(今属福建),祝象器由江陵(今属湖北)迁居歙州此际之祝姓除已落籍福建外,已有定居今广东者。

明初,山西祝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山东、陕西、湖北、湖南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沿海之祝姓赴台谋生清初,两湖之祝姓伴随湖广填四川的风潮入迁四川如今,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安徽、四川等省多此姓,两省之祝姓约占全国汉族祝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

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八七安徽阜阳的界首市、太和县共有祝姓村庄19个,均为同姓同族,系明朝年间由山东枣林庄迁来的5兄弟繁衍开来,现有位于黑茨河北岸的祝楼村明代楼院建筑遗址和村内散落的诸多建筑构件为证。

六、家谱文献江苏丹徒祝氏重修族谱六卷,(明)祝秀卿始修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清)祝德廉纂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燕昌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祝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清)况柏友等修,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湖南益阳沅江祝氏五修族谱三十四卷,首一卷,(清)祝家坤、祝学诚等修,祝学山、祝昌翰等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太原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二卷江苏苏州祝氏谱略八卷,明弘治年间初修,(清)祝寿眉编,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浙江海宁海昌祝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清)祝万青、祝葆慈续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西茔清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江苏江阴祝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祝康民纂,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浙江龙游木城祝氏宗谱系图二卷,行派十四卷,首三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十七卷龙游木城祝氏宗谱十四卷,系图二卷,首三卷,末一卷,(清)祝康祺、祝封三主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永丰祝氏宗谱,(清)祝基塘、祝华封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为前次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庆华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浦江长陵祝氏宗谱二十卷,(清)祝有禧主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木刻活字印本。

浦江长陵祝氏宗谱二十二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浙江龙游太原祝氏宗谱五卷,(民国)祝来枝、祝春兰重修,张拔纂,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世闻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浙江江山须江郎峰祝氏世谱五十六卷,首一卷,(民国)祝秉材续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缺十一卷。

龙游华封祝氏宗谱九卷,(清)祝献三等续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祝钦慈;先祖为祝昌宥龙游木城祝氏宗谱十六卷,系图二卷,首三卷,末二卷,附一卷,(民国)祝绍尧、祝康祺主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木刻活字印本。

龙泉长园祝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元]祝思兴无锡锡山祝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明]祝茂之海宁海昌祝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清)祝光绶等纂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

注:始祖为[唐]祝实;始迁祖为祝三五;先祖为祝鼎海宁海昌祝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清)祝光绶等纂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西安上麓祝氏宗谱五卷,(民国)祝君烺主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

注:始迁祖为[元]祝清臣嵊县灵芝祝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江山郎峰祝氏世谱,(清)祝玉阶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嵊县灵芝祝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

注:始祖为[宋]祝谏;先祖为[宋]祝清臣四川华蓥山祝氏族谱一卷,(现代)祝明文主编,2000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注:鼻祖为[明]祝受五;始迁祖为[清]祝果寿河南固始祝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七、郡望堂号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

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晋阳郡:春秋末期,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国改置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属太原郡辖属(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又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晋阳归属于冀州,分置为恒山、西河二郡,在今陕西省太原市西南。

西晋时期予以扩建南北朝时期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阳,而原晋阳则为太原五代时期为北汉都城大宋王朝灭北汉后,毁掉晋阳,将其移到并州至阳曲(今山西太原)太原府:亦称太原郡。

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

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

堂号太原堂:以望立堂河南堂:以望立堂晋阳堂:以望立堂勤贻堂:以望立堂东鲁堂:以望立堂八、字辈排行四川广安祝氏字辈:陈朝永连廷 天国世少云 丙文学士广 裴远大光明四川达州祝氏字辈:“国天永九明灯庭诚儒学昌大君子多文”。

四川蓬安祝氏字辈:“万字守家四国文朝光大心明仁继启立本和良”四川蓬安祝氏字辈:“万志守家心明”四川安岳祝氏字辈:“世代永兴隆”四川丹棱祝氏字辈:“国先启寒山万相甫良瑞玖金祖武伦”四川邻水祝氏字辈:“明良绍忠诚”。

四川眉山祝氏字辈:“永世光泽长在朝廷”湖北省赤壁,大冶 陕西汉中,四川万源,青川,巴中:“尔世日其大.作成本自天.师儒培国佐.才学启庭元”山东牟平祝氏字辈:“长依锦厚立心源承业端思世泽传圣教崇宣勤为本中才启嗣亦绳前”。

山东郓城祝氏一支字辈:“允玉仰令嗣恩”山东郓城祝氏一支字辈:“金发蕴玉仰令司恩运庆衡增兴成仁义礼祥瑞光明芳”山东海阳祝氏字辈:“永殿维振加延顺庆”山东菏泽祝氏字辈:“贵远传清汉 天尚仲鸿勋 昌盛一万年”。

山东菏泽祝氏字辈:“孝友衍家训,建本时克宗,立厚乐德润,济世作相成”山东德州祝氏字辈:“逢进连洪天道富善永义万年”山东济宁祝氏字辈:“泗明闪光耀,德福瑞永兆,金玉长存有,曾祥万家春”河南商城祝氏字辈:“日元之裔孝友世忠学遵孔孟仕守书香贤德正道仁绍丰康承前启后定显瑞祥”。

河南信阳祝氏字辈:“国启文明运万世州得常”河南新县祝氏字辈:“裔其学正 永光先德”河南周口祝氏字辈:“华秀景廷明”河南汝南祝氏字辈:“华庸道庆海洪鸣”河南确山祝氏字辈:“善绍戴锡光 绥言福寿长 朝廷绵世德 永大远年昌”。

江苏苏州祝氏字辈:“组纴继琏缤”江苏徐州祝氏字辈:“时授绍端茂仁义礼智信敦行让诚敬缙绅维统绪纲纪縂经纶翼絪绻纹缔组纴继琏缤”江苏祝氏一支字辈:“大家文明瑞启争元万帮开泰”江苏连云港祝氏字辈:“鸿运景秀明章”。

安徽宣城祝氏字辈(来自湖北公安):“仁道肇明发,家传遵义方;忠敬本纯孝,国为以礼让;光烈书声远,启裕善行长元勋著东鲁,厚泽耀南邦培植兴盛嗣,永世庆炽昌”安徽宿县祝氏字辈:“仲继全(元)业(叶)茂加发勇”。

安徽临涣祝氏字辈:“...尚友怀广允占殿成凤...”安徽金寨祝氏字辈:“尔世日其大作成本自天师儒培国佐才学启廷元”安徽阜阳祝氏字辈:兰国道德,洪保庆昌安徽宿松祝氏字辈:西源秀发、瑞映山庄、河东凤起 、厚德呈祥、行修言立、敬守典章、家声远振、永绍书香。

浙江须江祝氏字辈:“金华玉荣共光益宏於文应世升恒丰隆贤良谟显方正功同本友聚会亲谊贯通上溯渊源咸钦英风箕裘能绍永毓岳嵩”浙江江山祝氏字辈:“积善有余庆蕃昌达日兴纲常惟忠孝诗书振家声熙敬俊光谟承奉祖训贵福寿康宁进达金华玉荣共光益宏於文应世升恒丰隆贤良谟显方正功同本友聚会亲谊贯通上溯渊源咸钦英风箕裘能绍永毓岳嵩”。

浙江长兴祝氏字辈:“盛世荣和永,光先德大明”按族谱,清始居河南光山县,后徙皖浙江西上饶祝氏字辈:“昌大显名耀宗功钢常盛绍庆朝嘉锡华荣贤良希”江西信州祝氏字辈:“能久必善发福永祥”广东汕尾、山西太原祝氏字辈:“广喜春宣盛茂兰桂(贵)腾(程)芳”。

广东徐闻祝氏字辈:“智开成为大既庆兴家祥”广东高州湾头字辈:”.......衍兴昌裔新.......“广东清远祝氏字辈:“羽德通明凤”湖南永州祝氏字辈:“开景运励志”辽宁海城祝氏字辈:“西文陈汉广庆守洪恩开志国宴丰寄”。

河北青县祝氏字辈:“庆相宝振广家荫绍恩传宗光新维续继世盛丰延”福建武夷山祝氏字辈:“瑞德光子培元良”新疆昌吉祝氏字辈:“匡世光弘……”湖北祝氏一支字辈:“贤财定国家”贵州祝氏一支字辈:“文仕登金定承家裕永安光明兴大汉显耀寿荣宽”。

陕西商洛祝氏字辈:”世德传家永”陕西汉中祝氏字辈:“子谦仕如培”济宁市任城祝氏字辈:“泗明闪光耀,德福瑞永兆;金玉长存有,曾祥万家春”安徽亳州利辛祝氏字辈:“洪士传经国文”还有一支“玉永多军(君)德”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段祝岗祝氏家族字辈:存 新 道 字 纯 德 方 正 大(编辑人:祝道胜)

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祝家棚子祝氏家族字辈:有容德方大、存心道自纯、国裕开家福、行义益敦仁、贤良启锦运、世泽庆绵长、培元应厚本、万代永遐昌湖北省宜昌市祝氏字辈:家、道、孔、章、荣、中、华、国湖北省鄂州市祝氏字辈:世、正、大、光、明、长、发、其、祥。

祝氏太原郡一支字辈:“祥贤良继”祝氏一支字辈:“天学文承开万邦定国臣家中永正大世代争光明”祝氏一支字辈:“玉官成绍正培乃玄”祝氏一支字辈:“赞伯用国志胜世其大成勋光映芳英贤绍先祖本衡岳呈灵毓湘宗溯太原如凤光家学荣昌远文明”。

祝氏一支字辈:“长依仅厚立新源承业端思世泽传家宣邢教勤为本才中典诗齐圣前”祝氏一支字辈:“立庆方尚永”祝氏一支字辈:“贤长瑞学……”祝氏一支字辈:“允明仁继启立”祝氏一支字辈:“恩朝云玉仰令司”祝氏一支字辈:万大春文.......学仕自有居廷

祝氏一支字辈:承天文……尧舜开统和平衍瑞祝氏一支字辈:德孝传世永 希圣继述方 浙兰鲁金续 远绍太原堂 忠立卫国志 昭穆著伦常九、姓氏名人祝融,帝颛顼的孙,名重黎,为高辛氏火正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故命之曰祝融。

共工氏作乱,帝命重黎杀而不尽帝以庚寅日杀重黎,以其弟吴回代重黎,复居火正为祝融,遂平共工氏后世祀为火神祝午,西汉齐人,齐王刘襄的郎中令吕后死后,其亲属欲作乱祝午献计给齐王,将琅邪王诱骗到齐国,而尽发琅邪国之兵。

祝恬,中山卢奴人,东汉大臣初任司隶校尉,后迁光禄大夫、司徒祝徽(1568-1634)江西临川人,字文柔,号怀复与汤显祖、邱兆麟、帅机齐名,被誉为明代临川前四大才子与邱兆麟、帅机并称为临川“三大名士”官至山东道临监察御史。

祝嘉,浙江省秀水人,字明甫,号西涧,清代诗人、画家乾隆二十五年举人会试屡不中,闲门力学善画梅,工诗有《西涧诗钞》祝英台,东晋会稽上虞人,小字九娘女扮男装,与会稽梁山伯同游学三年后梁山伯知其为女儿身,欲娶为妻,而英台已许配他人,遂郁悒而终。

次年,英台出嫁过山伯墓,其临墓恸哭,墓地忽裂,遂与山伯同穴宰相谢安上奏朝廷,封为义妇冢

祝钦明,京兆始平(今陕西省兴平)人,唐代大臣中六经科选,为太子率更令中宗复位,擢国子祭酒同中书门下三品(位同宰相),历刑部、礼部尚书,后以崇文馆学士卒祝象器,宋代五经博士乐善好施,名闻州郡家财万贯,几乎有州郡的一半,时称“祝半州”。

祝可久,信州铅山(今属江西省)人,宋代名士立功边陲,官至贵州刺史父亡后归隐山林,乐于行义事,与弟祝可大共建乡校,士林称之祝梦熊,衢州江山(今属浙江省)人,宋代大臣进士出身,官至监察御史因得罪权臣韩 胄,被贬职。

后被农民起义军所杀祝彬(1260一l336),字文夫,号悠然生于南宋景定庚申年(1260)四月江西省修水县何市镇人,名臣彬幼好读书,孜孜不倦后以《诗经》考中进士擢江西抚州路崇仁县丞元泰定三年(1326)为湖广主考。

天历二年(1329)和至元三年(1335)先后两次任江西主考至顺三年(I332)晋应奉翰林文字徵仕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皇上颁赠封三代,其父子信,封赠进贤县丞,其母熊太君,封赠宜人,妻黄氏,封赠宜人元统二年(1334)归里,自号悠然居士。

至元二年(1336)十月卒泰定四年(l327)《敕翰林院编修祝彬诰》赞曰:学贯天才,性禀淳德,天毓奇才,明孔孟之正传,契程朱(即程颐、朱熹)之奥旨,晚掇巍科,清誉素垂于中外,顷居藩郡,严威遥播于期礼乐之卓,文章之杰。

祝世禄,江西省德兴人,明代学者万历进士,官至尚宝司卿为耿定向高足有《祝子小言》、《环碧斋小言》、《环碧斋诗集》等祝允明(祝枝山)(1460—1527)字希哲,汉族,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明朝文学家、书画家。

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举人出身,曾任广东兴宁知县,应天通判他博览群籍,为文多奇气;尤工书法,小楷、狂草无一不精与唐伯虎、徐祯卿、文征明并称吴中四才子有《前闻记》、《九朝野记》、《苏材小纂》、《祝氏集略》30卷、《怀星堂集》30卷等。

祝允明的著作有,《怀星堂集》30卷、《苏材小纂》6卷、《祝子罪知》7卷、 《浮物》1卷、《野记》4卷、《前闻记》 1卷、《志怪录》5卷、《读书笔记》1卷祝世昌,辽阳(今属辽宁省)人,明末清初将领原为明将,后降后金(清),隶汉军镶红旗。

入关后,授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祝维诰浙江秀水人,清代诗人举人出身,官内阁中书工诗,有《绿溪诗稿》祝德麟浙江海宁人,清代官吏、诗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官至御史,以言事不合黜归工诗,以性灵为主有《悦亲楼诗钞》祝孝承,河南固始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乾隆五十四年,登进士,改庶吉士嘉庆二十年六月初四(1815年7月10日),由直隶通永道道员升任广西按察使嘉庆二十二年三月初一(1817年4月16日),升任云南布政使祝洪财,山东省临朐县人士祝大椿,江苏无锡人,清末资本家。

怡和洋行及上海电气电车有限公司买办开设源昌号,经营煤铁五金,兼营轮船运输,航线远至新加坡、日本,又经营房地产从1888年起,独资开办源昌机器碾米厂、机器缫丝厂、机器五金厂,合资兴办华兴机器面粉公司、公益机器纺织公司等。

工业资本总额达一百万元,男女工4000余人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