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解读

瞽(瞽朦)

拿起三弦定好音,唱一段凉州贤孝大家听。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世间无限事。生命中的许多都终将消逝,变得遥远而模糊,像风尘中远循的黄狗。而那些美好的、有价值的诗和远方,终将不会消亡。\x0a比如凉州贤孝,比如贤孝凉州。

瞽(瞽朦)

 

凉州,我的贤孝凉州一场凉州文化论坛,给武威人带来的是沉眠许久的文化自信自从余秋雨先生在论坛上连连称赞了不起的凉州后,我也想了许久凉州真的了不起,且不说这里有多少文化,就一个贤孝文化,从古唱到今就两个字,唱尽了国学经典的一切精髓要义。

试问在浩翰的地域文化中,有哪一个地方有这样一种文化的形态,能够如此质朴大气、随心所欲甚至霸道地存在着、张扬着、传承着、娱乐着、教化着……

贤孝 凉 州作家李敬泽说,凉州,是中国人永远的精神边疆故乡在凉州从凉州起步,走向异域,结束那场青春的旅行再回到凉州,这里终是安放心灵的家园走得愈远,有一种声音愈发清晰而绵长穿越东西文明的碰撞,牵着由淡而浓的乡愁,直递灵魂的深处。

我知道,那是故乡凉州百姓心灵的史诗——凉州贤孝。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翻阅唐诗宋词、资志通鉴,凉州是一个十分活跃的精灵,在文治武功的丹青史册上熠熠生辉悠悠“丝绸之路”上,河西走廊宛如一条悠远的文化运河,中原文明和西域文明在这里交流融汇,激荡起层层涟漪。

西戎牧羊的风吹草底,胡天八月的苍凉秋色,驼背寒月的无边朗照,戍边将士的琵琶羌笛,西凉乐舞的飘逸霓裳,边塞诗词的凄美悠远,凉州儒学的博大璀璨,佛道文化的睿智光芒……随着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凉州文化画卷的展开,一代代盲艺人怀抱古朴的三弦,就从远古走来,悲歌向天,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凉州贤孝,这种古老的原生态艺术形态,是河西地区标志性文化形态留在故乡回忆底版上的,不论是农家炕头、村巷路口,还是城区茶摊、文化广场,都有着抹不去的凉州贤孝的影子在凉州和凉州人的日子里,她就像空气一样,你可以无视她的存在,但她无处不在。

和许多城市的命运一样,凉州城也同样频繁经历着现代化改造的步伐坐落于武威城中心的文化广场上的雕塑拆了新建,建了再换而留在记忆里最深的莫过于那凉州贤孝的雕塑,那清瞿儒雅的盲艺人长须飘飘,手持三弦,引颈吟唱过往的行人或驻足观看,或愉悦留影。

更多的,是抚摸着那把古老神秘的三弦长柄,感受凉州的沧桑和三弦的神奇天长日久,那长柄已脱落黄漆,泛出银银的金属光芒今天,随着步行街的通车,那尊充溢着凉州温度和乡土味道的雕塑也不知到哪儿去了就在昔日与此不远的马踏飞燕城标下,人们也总是会见到这样一幅经典的场景:一位双目失明的盲艺人怀抱三弦,自弹自唱,周围或站、或蹲、或坐围满了听众。

盲人动情的演唱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而欢乐,时而悲愤人们的心被他紧紧地牵动着,或怒、或喜、或悲、或愁,感叹唏嘘,神态各一人们在这种乡土艺术的浓郁氛围里,咀嚼着人生的酸甜苦辣……今天,这里已不再有这样的场景。

望着高蹈的天马,那余音仿佛还在上空飘荡……

凉州乡村,是凉州贤孝永恒的背景,温暖的母体在乡村季风的吹拂下,凉州贤孝在黄沙厚土里汲取着养分,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美丽凉州贤孝是流传于古凉州一带的盲人弹唱艺术因以说唱表现英雄贤士、帝王将相、忠臣良将、烈妇淑女、孝子贤孙和才子佳人的故事为主,宣扬劝善惩恶、喻时劝世、因果报应、为贤尽孝而得名为“贤孝”。

贡献社会的“贤”,和孝敬父母的“孝”,是凉州文化的基石,亦是凉州贤孝的主色

这是一种来自远古的“瞽矇”说唱艺术民间辈辈传说是在远古时期“三皇爷”巡察人间疾苦,看到盲人在黑暗中为生计没有着落而忧虑徘徊,于是心生怜悯,为盲人授以三弦,传给弹唱技艺来劝化人心,教其占卜之术为人指点迷津,以维持生计。

至到今天,凉州民间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惹天惹地惹皇上,千万别惹瞎子,三皇爷保着哩”虽说“三皇爷”点化盲人的传说不足以证明凉州贤孝的起源,却反映出这样一个历史的真实:盲人口述历史无疑是盲人说唱艺术的源头事实上,在文字出现之前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历史知识是靠着口耳之间的相传记录和传播的,而这种口传文化使命往往是由盲人乐师担当的。

他们虽然缺乏视觉的感知,但超乎常人的记忆能力,对音乐的听觉敏感,以乐成相而化人,夜诵讽史以劝世,使他们成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从盲人“口述”历史到盲人说唱艺术成型的漫长的发展演变,凉州又是一个不得不说的地方。

因为产生于古凉州的“敦煌变文”是所有说唱艺术的源头而凉州贤孝这种散韵相间、说唱结合讲唱故事的艺术形式,则直接来源于唐代寺院的俗讲凉州贤孝,是敦煌俗讲变文的嫡系根苗,是在民间保存的活态的“敦煌变文”魏晋至隋唐五代,凉州已是传播和会集佛教文化的重地。

佛教的俗讲,催生出讲唱艺术这种具有宏富深邃的思想意蕴和独特别致的通俗说唱的艺术形式在它的兴起和形成过程中,卖艺行乞的盲艺人逐步加入到了说唱艺术的队伍中,瞽朦文化的大部分精华逐渐演化成了以“忠孝”为主的儒释道文化,孕育了根系绵长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凉州贤孝。

从佛教寺院的僧人俗讲,到民间盲人弹唱,凉州贤孝经过唐、五代、西夏和元代漫长岁月的孕育,在一代代盲艺人的口耳相传中不断演化成熟元明时期,凉州贤孝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曲艺弹唱风格,它的演唱形式、伴奏乐器、演唱曲目、音乐唱腔都已自成一家,臻于成熟。

 武威古邑大凉州,物阜民殷岁有秋凉州乡村的秋日美奂美轮,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大自然神奇而美丽的画幅当每一个拥有灵魂的生命置身于这片沃土时,都会有超然于九霄云外的清凉而那渐去渐远的凉州贤孝,更是清凉世界的空灵之音。

在凉州,南乡的出了名的古城盲艺人叶玉贤,东乡有已故的经典盲艺人张天茂,北乡有洪祥的贾福山,四坝的王月老人、董永虎他们和还有许多知名的不知名的盲艺人共同绘就了一幅独特壮观而充满悲情的凉州贤孝画卷,独特地代表了着一种独特的凉州文化。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不需要恢弘气派的现场布置,不需要复杂费力的道具支持盲艺人席地而坐,拿一把凝聚了岁月风霜的三弦,或者二胡,一场极具生命力和艺术感召力的大戏就此拉开帷幕万籁俱寂而万籁齐鸣,万相凝固而万物尽舞。

贤孝,随着风,渗入乡村的每一个毛孔在真正的说唱艺术兴起之前,古代盲人说唱伎艺经历了漫长的萌芽过程春秋以后,礼崩乐坏,瞽矇四散,那些曾经收集“街谈巷语,途听道说”的瞽矇乐官,无奈地汇入民间的“说唱”洪流,成为后世盲人说唱的主体。

他们以师徒关系为纽带,讲尊卑、序长幼、扬善道,并与庙院得以紧密相连,娱乡民,宣教化,在官府、庙院、乡民中间寻找着一种微妙的平衡一代代的盲艺人,就在这夹缝中得以艰难地生存着“陌头盲女无愁恨,能拨琵琶说赵家。

”元代诗人瞿存斋在《过汴梁诗》中这样写道那站立阡陌间的盲艺人还是一位带着无限愁绪的女子,而她说唱的故事,正是凉州贤孝《赵五娘买发》的故事打开明朝人聂谦的《凉州风俗录》,里面详实地记载着凉州盲艺人说唱的情景。

书中写道:“(凉)州城俗重娱乐,虽无戏而有歌曲,古称‘胡人半解弹琵琶’者今犹未衰,而此时最盛行无如‘瞎弦’每由瞽者自弹自唱,间有自语,调颇多,喜怒哀乐之情,择其最美者而表之,然其所示乐器已非琵琶,大多为弦子,亦有胡琴,唢呐之类。

……其音苍凉粗猛,殆为塞上古音,听之令人凄然,或曰:‘瞎弦’,本胡乐也,余亦谓然”又载:“明英宗正宗十一年七月,凉州一盲艺人“卖伎所唱《侯女反唐》、《因果报应》、《鹦鸽宝卷》等,原以觅食计,其声腔浩酣,弹拨谙熟,日围观者以数百人计。

此伎久盛于凉州,多为男女瞽者所事之”透过鲜见于史册的点滴记载,瞽朦文化时代盲人乐师那影影绰绰的魅影走向凉州故土而据此亦不难推断,“凉州贤孝”早期形成年代至迟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年代作为盲人“缘衣食”“以觅食计”的“赡身良法”,一代代盲艺人为了生计,或结伴而行,或由一位明眼人领路,走街串巷,频年集月,演唱谋生。

“但知斯人目已盲,外观不扰内观明惯通市井奸欺事,专俟人家邪正情”他们无视外物,但心里亮堂明净他们深谙社会的世态炎凉,洞明世事的是非曲直,用忠孝的故事褒扬着人世的贤行孝道,用古朴的三弦弹奏着生活的苦辣酸甜,用悲悯的唱腔阐释了人生的深沉哲理,写就了经典永恒的凉州劝善书。

二十四孝传世间,子子孙孙不能忘董永葬父把自身典,感苍天七仙女下了凡间王祥卧冰不怕寒,抓出鲤鱼母亲尝郭巨埋儿把母养,天赐黄金在眼前孟宗哭竹泪涟涟,长出笋子母亲享这些个孝行感动天,孝子去世万古传……凉州贤孝中的“二十四孝”,并不完全与传统《二十四孝》的人物故事相同。

大多数是古凉州当地广为流传的孝亲故事,而这些恰与敦煌文献中的孝亲故事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其实“二十四孝”的称谓,也最早见于敦煌遗书《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人生在世间,贤孝最为先孔子当年治孝经,流传千古美名扬。

天地重孝孝为先,一个孝字全家安为人定要孝父母,孝顺父母如敬天……史书中的孝子孝女传,敦煌遗书中的孝道变文,佛道故事中的孝子孝行,当地为人称颂的孝子贤孙,这一切构成了凉州贤孝孝道观的文化元素凉州贤孝文化,展现的是对百姓苦难的悲悯情怀,崇尚的是“为国尽忠、在家尽孝”的价值观,追求的是“忠孝两全”的精神境界和心灵自由的追求。

凉州贤孝文化是多元文化的交汇和相融,有着独特的魅力它的唱词语言多以凉州方言为主,委婉动人,通俗易懂,幽默风趣方言俚语虽不事雕凿、不务虚饰,但古朴优雅,清丽委婉贤孝音乐是凄美而的抒情的音乐,它的苍凉粗犷,映射着“塞上古音”的滥觞源头;它的柔婉悲呛,体味现着“西凉遗声”的交响回声;它音律殊繁的曲牌声调,暗含着佛教音乐的梵声妙音。

凉州贤孝的音乐源于山水吧,源于荒漠的声音,抑或天籁那丰富而古老的唱腔曲牌,充满着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悲音、甜音、甘音、苦音、泪音;高腔、滚坡、平腔、腹腔,以及送东调、下楼调、莲花调、五点点红等好多曲牌这些艺术的根在哪里?是哪一位艺术的大师为那些盲艺人亲自传授?光调过门,用来招徕观众、烘托气氛;开篇越音,用以赋比起兴、预示情节;光调述音,交待事件、步步发展;紧调喉音,引向高潮、字字紧扣;悲调苦音,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千遍古书晓喻人,贤孝故事把人劝盲人弹唱的质朴表演,叙事喻理的说唱形式,凄婉苍美的独特唱腔,古风犹存的三弦弹奏,风格殊异的器乐曲牌,把古老凉州长期积淀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核心精神世代传承保存下来,成为凉州百姓心灵的史诗。

它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当地人普遍的思想意识,被一代代的贤孝艺人活态地传递至今,成为一面凉州文化的三棱镜,折射出凉州人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凉州贤孝是一部百姓诗史然而,面对现代传媒和文化的冲击,古老而意蕴深厚的凉州贤孝走向低谷,世代传承的贤孝艺术面临失传的危机。

2006年,凉州贤孝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凉州贤孝艺术的保护,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凉州贤孝”与时俱进着,艺人们在演唱一些传统唱本的基础上,还积极结合当今的一些人和事,创造出新的段子象《夸凉州》唱段,就是对“凉州贤孝”的创新升华,既宣传了武威日新月异的变化,又把“凉州贤孝”这种民间曲艺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凉州贤孝”唱古今,段段说尽人间事凉州贤孝,在凉州这个中西文化交汇交流的大熔炉里激荡交响千百年而韵味犹存;凉州贤孝,在凉州这个放情长言的乐舞之乡饱受中西音乐的滋养而弥久常新古老而悠久的“凉州贤孝”,从古唱到了今,还将唱出一个新崭崭的未来!。

拿起三弦定好音,唱一段凉州贤孝大家听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世间无限事生命中的许多都终将消逝,变得遥远而模糊,像风尘中远循的黄狗而那些美好的、有价值的诗和远方,终将不会消亡比如凉州贤孝,比如贤孝凉州(明天就是八月十五了。

月圆凉州时,如果能够在乡下的院落里,吃着乡下大月饼,听一曲凉州贤孝,那将是多么上好的一种幸福啊)

关于堂主人生无悔,且歌且行

     骨有三分傲,情有一点痴徐永盛,甘肃武威人,自号谷水堂主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国广播影视“十佳百优”理论人才,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出版发行有《徐永盛文论集》之散文卷《梦里水乡》、论文卷《夜话视听》、纪录片卷《谷水之恋》、专题片卷《文化武威》,出版发行有《长河奔大漠》《玉之格》《武威旅游》《武威瑰宝》《广播电视管理简论》《夜话视听》《武威市广播电视志》等作品专著;出版发行有《武威·天马的故乡》《凉州放歌》《诗意武威·千古凉州词》《科技兴农》等多部音像制品。

先后担任《武威市十大科技农民明星评选表彰文艺晚会》《盛世欢歌新武威》电视春晚等大型活动总导演,100多部作品荣获全国新农村电视艺术节电视作品一等奖、全国优秀电视论文一等奖、甘肃省“五个一”工程奖、甘肃省本土优秀纪录片奖、甘肃省电视金鹰奖、甘肃新闻奖、甘肃省广播影视奖等。

先后被评为甘肃省先进宣传个人、甘肃省“五四”新闻奖优秀青年记者、武威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等。

祝您快乐谷水堂∣人生无悔,且歌且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且将新的书写进行到底(总127期)

戳原文,更有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