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解读

CUNT(存天理灭人欲的正确解释)

“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多年来,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是对道德的追求,对物欲的批判;也有人指责这个观点扼杀人性

CUNT(存天理灭人欲的正确解释)

 

“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多年来,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是对道德的追求,对物欲的批判;也有人指责这个观点扼杀人性,禁锢了社会的进步那么,“存天理,灭人欲”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何谓天理?《中庸》:“天命之谓性”程颐:“性即理”因此,天理即天性宇宙万物,都各有其生成之理,这便是万物的天性;而反映在人身上,则也可以称之为人性何谓人欲?《 说文》:“欲而当于理,则为天理;欲而不当于理,则为人欲。

”可见,人欲是指超出天理(人性)的基本需求之外的欲望,即“人过之欲”,例如无度的私欲、淫欲、贪欲等因此,“存天理,灭人欲”的意思是指:要保留自己的天性或者说本我,去除超出天性需求之外的欲望由此可见,“存天理,灭人欲”并不是要消灭一切的人性欲望,而是告诫。

人的欲望要有一个度子曰:食色,性也食色本就是天性,也即是天理,怎么可能被扼杀呢?过度的食、无度的色,这才是人欲,才是应当被戒除的天理和人欲,这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度”凡事都讲究度,水是生命的源泉,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必需,可是水喝得太过度了,同样会危害生命健康。

“存天理,灭人欲”的由来“天理”与“人欲”之说最初见于儒家经典《礼记》:“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大意是说:人变得“物化”了,是因为泯灭了天性而追求无穷尽的欲望。

这也是“物化”这一词的意义来源我们今天常说,不要物化女性,为什么?因为物化就意味着,灭天理而穷人欲;意味着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而不尊重女性作为人的天性!但是首次给“天理”和“人欲”赋予特别重要的意义,并且把它们作为道德修养中的基本对立,则是宋代大儒程颢、程颐。

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南宋朱熹继承了二程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同时对天理人欲的内涵作出了规定朱熹主张明理见性,他认为人被自己的私欲所蒙蔽,所以看不到自己的真实面貌,不能体悟到天地之理,要想找到万事万物的共同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

到了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向他的弟子提出“存天理,去人欲”,认为去尽人欲,纯是天理,便是圣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此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致良知”来使自己达成天性的圆满,即成圣朱熹对于“存天理,灭人欲”的解释。

朱熹说:“孔子所谓‘ 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对于何为“天理”,何为“人欲”,以及为何要“存天理,灭人欲”,朱熹举了很多个例子。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有人问:饮食之间,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朱熹回答:饮食本身是天理(也即是人性),但要求美味则是人欲可见,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度”字。

在饮食一事上,朱熹主张简朴,反对奢华吃饭的目的是保持生命和健康,为了这个目的,则是天理;如果要求美味、佳肴,超出了保持生命和健康的目的,那就是人欲“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子语类》

这里进一步就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做了规范,他指出:饮食是天理人性,山珍海味则是人欲;夫妻之道是天理人性,但要求三妻四妾则是人欲由此可见,朱熹反对的并不是人的天性欲望,而是那些超出需求之外的那些欲望正常的饮食及性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是符合天理的,但如果你过度地追求奢侈美食,或者无度地追求美色及性愉悦,则属于人欲了。

问: “父母之于子,有无穷怜爱,欲其聪明,欲其成立,此之谓诚心耶? ”答曰: “父母爱其子,正也 爱之无穷,而必欲其如何,则非矣,此天理人欲之间,正当审决 ”——《朱子语类》有人问: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有无穷的怜爱,想要他们聪明、能够成家立业,这算不算“诚心”?朱熹回答: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慈爱是理所当然的, 但如果爱得没有限度,就变成了溺爱,会对孩子期望太高,(不顾孩子想法)一定要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这样是不对的。

因此,对孩子的爱也在天理人欲之间,也有一个度,需要每个父母都好好审察对孩子正常的爱和期望,这是天理;对孩子过度的溺爱和超出实际的期望,那么就只是自己的私欲了我们现在常常说,作为父母不能因为“望子成龙”而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和抱负强加到孩子身上,原因正是这样。

“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朱子语类》这里朱熹进一步阐述了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有天理,便会有人欲,因为天理必须有人安顿的地方,安顿得不好,人欲就出来了。

人欲也是从天理里面出来的,因此人欲中也包涵着一定的天理“此不是有两物,如两个石头样,相挨相打只是一人之心,合道理底是天理,徇情欲底是人欲”——《朱子语类》这里更是直接指出了天理和人欲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而只是事物的一体两面。

关键只在于人的心,符合正常需求及规律的就是天理,纵容感情欲望的则是人欲可见,天理和人欲的区别关键在于你的心,在于“度”用现代的说法来理解,这个“度”就是指道德及法律规范只要是符合道德及法律规范的,那么就是符合天理的,反之,则是人欲,是应当戒除的。

“存天理,灭人欲”也并非是要禁锢你的自由,扼杀你的人性,而是要你遵守道德规范,做到事事问心无愧。

“存天理、灭人欲”的现实指导意义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既有动物本能,也有社会性“食色性也”是人类的动物本能,而遵守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则属于社会性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既要满足自身的动物本能,也要用社会道德规范来克服它的无限膨胀,以便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

因此,人的社会性与动物性都不能否认、不能忽视单方面追求社会性,会压抑禁锢人性,人性得不到成长与圆满,必然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单方面追求动物性,则会使得物欲横流,私心欲望无限膨胀,最终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毁灭性后果。

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而“存天理,灭人欲”则是让我们要兼顾人的动物性与社会性,即要满足人性的本能需求(存天理),又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去除超出合理需求的欲望(灭人欲)当一个人能做到“存天理、灭人欲”,那么他就能克制自己的私心杂念、克服物欲迷惑,他的行为就能够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从而为社会带来更多福利,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他自己也能在这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