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解读

噶(噶举派)

昌都噶玛丹萨寺 噶玛丹萨寺(

噶(噶举派)

 

昌都噶玛丹萨寺噶玛丹萨寺(kram-gdan-sa),藏语意为“善业寺”,又称“噶玛拉顶寺”,简称“噶玛寺”位于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噶玛乡境内的白西山麓,海拔3996米曾称“呷马寺”、“嘎玛贡”等由米拉日巴的门徒塔布拉杰。

(dwags-po-lha-rje)的弟子都松钦巴①于1147年创建,被奉为噶玛噶举派②的早期祖寺,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兴盛时有僧众一千余人。

噶玛丹萨寺占地面积5935.6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大殿、佛殿、扎仓、喇让、僧舍、塔殿等,主供释迦牟尼佛、强巴佛和历代噶举派祖师等塑像文化大革命期间寺院遭到严重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拨款修复寺内珍藏有明代皇帝赐的“如来大宝法王之印”、“皇帝万岁牌”和旌旗缎带、丝绸锦缎等刺绣品。

措钦大殿二层右侧为历代司徒活佛(为噶玛噶举派三大活佛转世系统之一)的静室和小佛堂三层顶部为藏式平房,正中饰以鎏金铜轮,左右两侧配以鎏金铜孔雀,据说是大明皇帝所赐;三层后面是观音殿,内供大悲观音菩萨像

大宝法王印为明永乐五年(1407)明成祖赐给第五世噶玛巴“领天下释教”的印信,象征着最高的宗教地位;皇帝万岁牌是明成祖所赐的木雕盘龙牌位,为该寺晨暮时对皇帝朝贺之用此外,寺内还藏有大量的明清时期中央皇帝所赐的100多尊鎏金铜像、近100幅唐卡,以及陶器、瓷器、《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贝叶经等文物,堪称宗教艺术博物馆。

噶玛寺措钦大殿具有藏、汉、纳西三个民族的建筑风格,高三层,面积2240平方米下部为土石结构,上半部分为汉式单檐歇山式琉璃瓦,房檐以下全是斗拱承接屋檐正中是藏族工匠设计建造的“博森格巴堆”,意为“藏族狮爪型飞檐”;左边为汉族工匠设计建造的“甲却森哲堆”,意为“汉族龙须型飞檐”;右边为纳西族工匠设计建造的“羌隆钦纳堆”,意为“纳西族象鼻型飞檐”。

这三种飞檐以藏、汉、纳西族三个民族喜爱的动物为特征,非常和谐地统一在汉式歇山式的屋顶下面,布局合理,风格独特,是藏、汉、纳西和尼泊尔工匠的建筑艺术杰作殿中有12根特长大柱支撑天窗,光线充足殿内供有一尊高17米的泥塑弥勒佛,是目前昌都唯一保存下来的最大泥塑佛像,堪称古代泥塑精品。

措钦大殿经堂和前廊是以藏式平顶修建,寺顶横木飞檐,覆盖有蓝色琉璃瓦主殿系木质结构,屋顶歇山式,房檐以下全是斗栱承托经堂面宽31米,进深26.4米,有方柱56根,面积818平方米,殿中以12根大柱支撑天窗。

壁画以释迦牟尼传记为主,内容有乘白象从兜率宫下凡、入胎摩耶夫人、七步生莲、出家修道、初转轮、娑罗树下涅槃等,极为精美

经堂后部有三座佛殿,释迦牟尼佛殿居中,主供释迦牟尼佛鎏金铜像;左为强巴佛殿,供奉强巴佛泥塑像;右为喇嘛拉康,内供历代噶玛巴活佛像:正中主供噶玛噶举派创始人噶玛巴·都松钦巴的合金塑像,其两侧供奉二世噶玛拔希、三世让琼多杰、四世若必多杰、五世德银协巴、六世通哇敦丹、七世却扎嘉措、八世活佛弥觉多杰、九世活佛旺秋多杰、十世却央多杰、十一世益西多杰、十二世绛曲多杰、十三世堆都多杰、十四世台乔多杰、十五世喀觉多杰的鎏金铜像。

四周壁画为塔布噶举祖师塔布拉杰和噶玛噶举黑、红帽系活佛画像

寺内建有灵塔殿三座,结构和形制基本相同,第一座灵塔殿有灵塔三座,主供噶玛巴•都松钦巴和司徒仁钦活佛、克巴旺结多杰活佛,塔身饰以白色,高约10米;第二座灵塔殿有灵塔一座,内供噶玛巴•拔希活佛;第三座灵塔殿有灵塔一座,内供结色班登活佛,建造精致庄严。

寺庙外面的右上角有三座高大的泥石结构佛塔,中间是噶玛·都松钦巴的舍利塔,右边是八邦司徒卓格日钦的“察察”塔,左边是都松钦巴的得意门生克巴旺格多杰的灵塔塔的旁边还有一座灵塔殿,俗称无柱殿,殿内供有噶玛巴希的佛牙,墙面上方画有历代噶玛活佛的像,下方画有八邦寺历代司徒活佛的像,其中司徒画像中有汉族使臣到过噶玛寺的历史画面。

噶玛丹萨寺现藏有大量唐卡和佛像,在大殿之外还有相传为噶玛拔希从内地带来的柳树,至今根深叶茂。1998年10月护法神殿发生火灾,西藏投资70万元进行了修复。除此之外,其余古建筑保存较好。

噶玛丹萨寺是藏传佛教历史上开创活佛转世系统的第一寺,对藏传佛教采用活佛转世来确定宗教首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噶玛丹萨寺在促进西藏归附元朝的历史进程中,积极参与了康区一带归附元朝的历史进程,为祖国的统一事业做出过积极贡献,是继萨迦派后最早与元朝建立密切关系的教派。

并通过噶玛丹萨寺活佛与内地频繁的政治交往和传教活动,促进了西藏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注释①都松钦巴(dus-gsum-mkhyen-pa,1110—1193):本名曲结扎巴(chos-kyi-grags-pa),康区朱倭下区(今甘孜州新龙县境)人自幼随父学习佛法,16岁时从秋·僧格札上师出家,19岁时去前藏,20岁时到达多隆地区,30岁时到岗波从塔布拉杰叔侄精修噶举派的“方便道”和“拙火定”法,具有三摩地的无量功德,据说能示现进出岩石无阻碍的神通,人称“喇嘛札巴”(岩上师)。

1147年在昌都噶玛(karma)地方建噶玛丹萨寺(karma-gdan-sa),形成噶玛噶举派。噶玛噶举派在后来创立活佛转世制度,都松钦巴被尊为第一世噶玛巴活佛。

②噶玛噶举派(krma-bkav-brgyub):12世纪时由噶玛巴·都松钦巴创立1147年建噶玛丹萨寺,故名该派在藏传佛教中最早采取活佛转世制度,噶玛拔希曾受元朝封为上师,并赠黑色僧帽,遂有黑帽和红帽两系。

红帽系始祖为扎巴僧格(bkra-pa-seng-ge,1283—1349)1407年封黑帽系五世却贝桑波(chos-dpal-bzang-po,1383—1415)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并赐名“如来”。

(藏语为“德银协巴”)。17世纪前半期与西藏的藏巴汗政权(1618—1642)相结合,掌握过西藏的政教大权。该派在西康和云南影响较大。

▼提示1.门票:免。可随心供养。2.开放时间:9:00~17:00。3.交通:昌都至噶玛寺130多公里,可自驾或租车前往。过噶玛乡后可参观日通藏药厂和瓦寨民族手工艺品,还可观览谷普神山美景。

▼备注杨辉麟,藏族名玛米多杰(ma-mi-rdo-rje),西藏作家。已出版《西藏东南角》等书17部。

读西藏风情风俗│走西藏风景风物│敬请关注二维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