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解读

攘(攘外必先安内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历史上,既有“攘外必先安内”也有“攘外而后安内”,两种路线,很明显后一种占优势,是符合民族利益的正确决策。

攘(攘外必先安内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历史上,既有“攘外必先安内”也有“攘外而后安内”,两种路线,很明显后一种占优势,是符合民族利益的正确决策先来批评几个攘外必先安内的失败案例1,蒋介石不抗日积极剪除军阀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而蒋介石却积极准备内战,要在中国建立他的绝对权威。

这时候,他喊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用心不可谓不狠毒,好像反对蒋介石就是反对抗日一样

日本两个月占领整个东北,蒋介石心疼不心疼?当然不心疼,那是张学良的地盘,现在张学良身败名裂东北军已经是蒋介石的囊中之物所以蒋介石心中实际上是暗自窃喜的反观淞沪抗战,上海涉及蒋介石核心利益,他派出了最精锐的嫡系军队第五军和税警总团参战,却打出了十九路军的旗号,说白了,既想保住上海,又不敢和日本撕破脸。

蒋介石在1940年珍珠港事件之前,对日军极度恐惧极度忍让,这不是温良恭俭让,更不是为民族大局而着想,这就是为建立自己的独裁统治寻找借口最能够暴露蒋介石不抵抗本质的是福建事变,这次福建事变的主力军是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所部,是淞沪抗战的英雄部队,是来自于与广东的粤系杂牌军。

蒋介石为了清除异己,在福建事变中勾结日军扼杀了十九路军在抗日战争中,打的最好的恰恰是蒋介石的非嫡系部队,比如傅作义部的五原大捷、比如李宗仁带领的西北军川军滇军的台儿庄大捷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抗日战争中做了什么?胡宗南部围攻封锁陕北,顾祝同部发动皖南事变,杜聿明部缅甸争取外援,其他嫡系保卫重庆。

国难当头,蒋介石始终没有忘记建立他的独裁统治,最终天怒人怨败退台湾,“攘外必先安内”的教训不可谓不深!2,崇祯帝杀忠臣灭义军亡国崇祯皇帝登基第一年灭了魏忠贤,第二年就有了十八路反王起义,同时关外敌人不进攻。

崇祯帝现在最好的选择是招抚农民军、深化改革巩固国防,可是崇祯帝做的所有事,总结起来就一句“自作孽不可活”!

崇祯手下的能臣武将还是不少的,但是内讧严重崇祯既不能像朱元璋朱棣那样乾纲独断压制内讧,也不能像嘉靖和万历那样微妙平衡坐收渔利崇祯能做的是,把所有的本钱都去押宝,然后一步步把大明朝推向深渊崇祯总是想毕其功于一役,指望袁崇焕灭满洲,等了一年就着急处死了袁崇焕,指望洪承畴灭满洲,近20万人瞬间崩塌。

最后卢象升、孙传庭等只剩下几千人,崇祯依旧是逼他们出战,逼他们送死有没有觉得,清朝统治者在后期培养地方实力派抵御太平天国,抵御西方列强的策略很有效吗?这哪里是“攘外必先安内”,简直是为了攘外培养了内患!

同理,东汉末年和唐朝末年也有类似情况,权利下放地方,地方形成军阀,起到了抵御外敌的奇效!说两个“攘外而后安内”的例子。1,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战国中后期,赵国是“七雄”中最弱小的,但是赵武灵王没有南下找魏国、宋国、韩国这些小国麻烦,反而自降爵位,自称“赵君”面对匈奴等胡人,赵武灵王一面学习一面扩张,从匈奴哪里得到大量土地和战马,灭掉了中原腹地的中山国。

当赵武灵王回头再看时,赵国通过北部边疆的扩张,已经成了仅次于楚国、秦国的超级大国如果赵武灵王先安内,先找魏国韩国的麻烦,估计早就被灭了!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大国都是这样崛起的,一开始齐桓公尊王攘夷,矛头对准了入侵黄河流域的戎狄蛮夷,成为春秋第一霸;战国的秦,灭掉西戎、灭掉义渠戎,才有了争夺中原的实力。

窝里横,从来都不是什么本事,恰恰是最懦弱的表现说自己“攘外必先安内”更是懦弱到极点!2,宋武帝北伐恢复汉室东晋十六国时期,汉人失去了北方大部分土地,很多汉人被称为“两脚羊”,当成少数民族的军粮很多人吹捧冉闵拯救汉族,其实最有希望拯救汉族的,恰恰是东晋各路军阀。

东晋的军阀中,祖逖、庾亮、殷浩、桓温等人都发动过多次北伐,但最成功的是刘裕北伐。刘裕曾经两次北伐,前后灭南燕,破北魏,亡后秦,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

在腐朽的东晋朝廷中,反对刘裕的人肯定不少,但刘裕就是要用北伐凝聚汉人的力量,振奋汉人的精神只有打垮北方少数民族,才能建立起刘裕在东晋的绝对统治权力!类似的,五代十国时期的皇二代大都容易被军阀覆灭,周世宗柴荣也不例外。

柴荣面对满朝文武的质疑,第一时间用“高平之战”的天才军事才能征服内部对手,建立自己的皇权“攘外必先安内”,真是最有欺骗性的口号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