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解读

豳(豳公盨怎么读)

本文为真知堂转载,有删节。原文来自考古中国,作者不详。对于探索夏文化有帮助,录之于左,飨于同好。

豳(豳公盨怎么读)

 

本文为真知堂转载,有删节原文来自考古中国,作者不详对于探索夏文化有帮助,录之于左,飨于同好2002年春,保利艺术博物馆在香港古董市场购得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铜盨,其内底有10行98字铭文,称之为《豳公盨》,全铭如下:。

天命禹尃(敷)土,隓(堕)山浚川,乃釐方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贵唯德,民好明德,忧在天下,用厥邵好,益求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经齐好祀,无凶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釐用孝神,复用祓禄,永孚于宁。

豳公曰:“民唯克用兹德,无诲!”这篇铭文,形式奇特,言辞古奥,内容涉及大禹治水的故事,因而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先后参与讨论者已有二十多家,海外还曾举办专门的研讨会意见仍很分歧在本文中,我们准备就铭文首句中的“天”字和铭文与《禹贡》的关系谈点看法,请大家指教。

一、铭文“天”字解对铭文“天”字的解释,大别有两派意见:一派意见主张铭文中的“天”为天神上帝,相应地,铭文中的禹就具有天神性,作器者为豳公 ;另一派意见则认为“天”即帝舜,禹为人王,作器者为遂公 前者是支持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学说的,后者则基本上是反“古史辨派”的。

可见“天”字的正确释读,对理解铭文关系重大,不可不辩为了准确理解铭文的含义,我们将采用“文献考古学”的方法,把传世文献中与盨铭相关的文句作为基本分析单位,将这些文句单位分为不同的“类型”,然后根据文献的年代建立时代先后的“层位”关系,考察其变化。

Ⅰa:命禹者为天《尚书洪范》:“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从上下文看,“天”、“帝”可以互换,均指上帝铭文说“天命禹敷土”,而《洪范》却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虽然没有直接说明禹敷土治水事,但从上文鲧治水失败的叙述看,《洪范》也是讲禹治水之事,所以这里的“命禹者”应为“天”。

《洪范》的成书年代,自刘节作《洪范疏证》并经梁启超宣扬后,学界多以为战国时人的造作 但据近年来学者的研究,其书并不伪,其年代可能早到商末周初,或至少也应该是西周时期的作品 所以,称“天”命禹,当是西周时代比较普遍流行的说法,而这个“天”,无疑是指至上神上帝。

Ⅰb:命禹者为帝或皇帝《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袁珂先生据《山海经》文本的内证,断定“此帝自应是黄帝”,亦即上帝 。

其说甚是《海内经》的年代,蒙文通先生以为可早到西周 我们试作比较,即可发现《山海经》与《洪范》的故事结构是相同的,都是鲧失败——禹成功,至于失败和成功的原因,则诸说不同《洪范》把鲧失败的原因归结帝“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海内经》说是“不待帝命”。

但都是把成败的原因看作上帝的旨意,而与鲧、禹治水方法没有关系,这与后世通行的说法是相当不同的,应该是一种比较原始、早期的说法“命禹者”又为皇帝《尚书吕刑》:“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农殖嘉谷。

”旧解“皇帝”或以为颛顼,或以为帝尧,或以为帝舜顾颉刚先生指出当指上帝 西周青铜器铭文《师询簋》有“皇帝”,在《胡钟》则称:“隹皇上帝百神保余小子”,“皇帝”当即“皇上帝”的省称,《毛公鼎》则作“皇天”。

“皇天”、“皇帝”、“皇上帝”均指上帝 《楚辞?天问》中有大段讲述鲧禹治水的文字,其中提到“顺欲成功,帝何刑焉?”王逸注以为“帝谓帝尧”,朱熹不同意此说,认为“详其文意,所谓帝者,似指上帝” 朱子的意见是对的,因为《天问》下文接叙“纂就前绪,遂成考功”,说明鲧禹治水前后相继,并没有治水方法的不同,这与《洪范》、《海内经》的故事背景相同 。

《天问》在“九州安错?川谷何洿?”以下历叙东南西北四方的种种传说,文句甚长,旧解均未得其实,或以为错简林庚先生以为其事均与大禹治水传说相关 当是在这种叙事背景下,“帝”非上帝不足以当之《天问》乃屈原见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所“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呵而问之” ,其成书虽晚,所载故事当有更早的来源。

Ⅱa:命禹者为尧《国语周语下》:“晋闻古之长民者,不墮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昔共工弃此道也,……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汩九川,陂鄣九泽,丰殖九薮,汩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

……帅象禹之功,度之于轨仪,莫非嘉绩,克厌帝心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这段记载比较复杂,从“尧用殛之于羽山”然后接着叙述“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的文意看,“命禹”者应为尧但在后文中又说,由于禹和四岳治水取得成功,“莫非嘉绩,克厌帝心”,于是“皇天嘉之”。

韦昭注:“帝,天也”又说:“尧赐禹姓姒,封之于夏” 韦昭的说法不确按文中所述,尧、禹、四岳是一个层次,是人间帝王;帝和皇天是另一个层次,是上天之神由于禹在人间治水成功,“莫非嘉绩,克厌帝心”,从而得到上天的恩赐。

人神之间的区别是很清楚的这样,在天帝和禹之间,又插进了尧,命禹者实为尧这种说法在后世文献中有更为明确的表达,如:刘歆《上 山海经表》:“鲧既无功,而帝尧使禹继之”《盐铁论论邹》:“尧使禹为司空,平水土,随山刊木,定高下而序九州。

”均直指命禹者为尧。

Ⅱb:命禹者为舜《大戴礼记?五帝德》:“宰我曰:请问帝舜使禹敷土,主名山川,以利于民”这是古书中明确提到舜使禹敷土的记载但在大部分文献中,“命禹者”是尧或是舜并不明晰,这与尧舜禅让的故事有关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古书中对尧、舜禅让传说在时间上是如何衔接的。

《今本竹书纪年》载帝尧陶唐氏纪年有如下记录 :十九年,命共工治河六十一年,命崇伯鲧治河七十三年春正月,舜受终于文祖七十五年,司空禹治河一百年,帝 陟于陶很显然,这个古史的系统是禅让学说兴起之后的产物以下我们分别列举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各一例,以示“舜命禹”与这个古史传说系统的关联性。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23+15号简:“舜听政三年,山陵不疏,水潦不湝,乃立禹以为司工(空),禹既已受命,乃卉服箁箬帽”,简文后有残缺,但与24号简连读后,意思是很清楚的,是讲禹受舜命治水分州事 。

简文明确讲“舜听政三年”,“乃立禹以为司空”,这个“三年”,与《今本竹书纪年》所载是一致的所以这里的“禹既已受命”,当然是受舜的命《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在这个记载中,对于尧、舜、禹的关系已经说得很清楚,乃是“当尧之时”,尧举舜“敷治焉”,然后舜使禹“疏九河”用今天比较通俗的话讲,尧是名义上的领导,舜是直接领导、顶头上司,禹是实际上的执行者在后来经过系统整理的古史体系中,尧——舜——禹是三个前后相继的古帝王,尧禅舜、舜继位,直到尧崩的那段时间就被抽空,于是命禹治水者就被直接记载为舜了。

如在《尚书 尧典》记事中,就将禹治水系在尧崩舜继之后,《史记 夏本纪》更明确说:“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命禹……禹拜稽首……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山,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这里的“奉帝命”之“帝”,显然是指舜于是舜命禹敷土的古史模式得以确定下来,广泛载于后世史书中上述Ⅰ类记载年代较早,大致与铭文同为西周时期,“命禹者”乃是上帝的“天”或“帝”;Ⅱ类记载年代较晚,多在东周时期,“命禹者”则为人王尧或舜。

再从西周金文中的“天”字的含义看,“天”也不能理解为舜所以,盨铭中的“天命禹敷土”之“天”只能理解为作为至上神的上帝,而不可能理解为作为人王的帝舜真知堂按:完整地录下本文所记载的历史资料,对探讨大禹治水的真实历史非常关键。

所以,这篇文章值得夏史爱好者收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