堑(堑读什么)
慢走富平老县城——堑(zàn)城(上)雷永利11月26日,冬日暖阳沐撒,闲来无事,看到抖音有人在展示富平老县城改造之后的风景。忽然想起,前几年还
慢走富平老县城——堑(zàn)城(上)雷永利11月26日,冬日暖阳沐撒,闲来无事,看到抖音有人在展示富平老县城改造之后的风景忽然想起,前几年还曾去过那里,从东门上去,路烂房旧人少,走了半圈,就顺着北街的北门下来了。
如今政府投资改造,定然是不一样的模样了,于是我与妻决定去深度欣赏一下
老城的大体图形富平旧时的老县城,位于富平县政府西北1公里处的莲湖村自元末明初至1970年为富平县城所在地,北临温泉河,东临新县城,西临连城,南临西禹公路老城是中山原的余脉,为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520米,南北宽350米,占地不足280亩。
那里是一个高台,四周陡峭,中部平坦,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堑城堑,百度解释是多音字,读qiàn,就是天堑之意,还有古代一个读音zàn,意同“錾”,指小凿子富平老百姓一直将古城读作堑(zàn)城,既是方言读法,也是追古。
老县城原称窑桥头,元朝至元元年(后至元,1335年),元军守将张良弼(张思道)将驻军自义亭城移至窑桥头,据险筑寨,更名为窑桥寨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军大将徐达经略关中,张良弼望风而逃,徐达即以窑桥寨为新的县治,属西安府。
明末李自成建大顺国于西安,县治仍设窑桥寨明代正统初年(1436年),知县高应举就高阜堑土为城,周长3里,高约3丈,自壕至堞高6丈,池深1丈,并建成东、南、北三面城门楼,城池初具规模因为地形特点,“就高阜堑土为城”,使富平县城得到一个与周边县城不一样的的名字——“堑城”。
此后明清任职富平的知县,在城垣基础上增添修补,富平老城沿中山原走向,由西向东依次设置金城、连城两个辅城,形成了“西金城、中连城、东堑城”之势以堑城为主,以连城为纽带,三城之间由通道、栈桥相通,形成了功能完备、可守可攻的“立体化”的城市格局。
东边的城墙,人住上面,路在下面驾车马上进入富平县城,车在关圣路由西向东行驶,下着慢坡,抬头忽然就看见土台之上一座宝塔,古朴高雅马上反应到,那是富平闻名的圣佛寺塔圣佛寺塔位于原来的金城之内,看来眼前这黄土高台就是古金城遗址了。
资料显示,圣佛寺建于大唐元和元年(806年),原名灵感寺曾于金大定六年(1166年)、清康熙五年(1666年)两次进行重修塔七级,高20米,八角空心,青砖砌成,基层周长18米,第一层正南面石额阴刻“释迦如来第十六所真身舍利宝塔”及大清康熙五年等字样,第六级正南石额阴刻“大乘妙法莲花会上菩萨”十四字。
据说,圣佛寺宝塔与法门寺舍利塔同级,是珍藏供奉佛祖真身舍利的佛塔车在老城东门坡口时,我看上坡的道路已经用石条铺着,还有一个造型简易别致的城门,于是大声问路边一人,可以开上去吗,他指着坡道让上一脚油踏到底,约莫五十度的坡道,车即刻上去了。
首先看到的是坡口不远的老城记忆馆的标牌,路北是记忆馆北区,路南是南区北区的栏杆大门关闭,里面一个保安我们询问这里的情况,他说北边原来是原来的富平县阿(wo)宫腔剧团,占地10亩,剧团早已搬走,这里有一个室内大剧场,旧址正在布展,现在不开放,对面记忆馆的南区是原来的莲湖小学,后来是救助站,占地20亩,也在布置成展览室,把富平的历史文化挖掘出来,那里面有个望湖楼,特别有名。
这个好,我们当即过去在南区门口张望,只看见左右几排教室,看不见那个标志性的望湖楼,可能是大树挡住了视线吧阿宫腔,这个名字听起来还是蛮熟悉的,作为地地道道的关中三原人,好像在那里听到看到过关中人把“阿”字,不念a,也不念e,念wo(窝)。
《说文》有,“阿,乌何切”佛家的阿弥陀佛,我们就念做“窝弥陀佛”阿宫腔据说是由秦时宫廷乐舞衍变而来阿房宫被烧毁,宫中宫女、舞乐、歌女逃出,流落咸阳民间,秦宫乐舞就在当地繁衍,由此有了阿宫腔阿宫腔尤其以女声最为动听,在唱腔上有明显的拖腔,就是在演唱时经常有“那意呀唉”。
据说,这“那意呀唉”是秦时宫女的语言习惯经过世世代代的演变,阿宫腔调遍及关中中北部地区,所用的皮影人都是西路样式2006年5月20日,皮影戏(阿宫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站在堑城东墙顶上,放眼四望,蓬勃发展的富平县城的新景象尽收眼底。
热心的一位老乡告诉我们,城里面参观都是免费的堑城据高临下,壁立千仞,北依温泉河,南俯南湖,西有辅城,成为一处固若金汤的城池清康熙邑人沈起潜绘制的“富平十胜”,其中第一胜就是这里,“一城天峙,县治堑城如空中楼阁”。
老乡说,1949年5月4日富平解放,县城内主要古建筑县署、文庙、城隍庙、关帝庙、望湖楼、图书楼、魁星楼、四门城楼及数处木石牌坊基本保存完好1959年又整修了四门坡,城上建起了自来水塔,解决了群众上城难和用水难的问题。
但由于居民随意取土,逐年累月,将城垣女墙毁之一空,四门城楼也被拆除文革中,城内古老建筑及木石牌坊等被视为“四旧”而遭破坏1970年开始,富平县委、县政府机关陆续从老县城搬迁到以杜村为中心的新城区,老城逐渐失去往日风采,甚至逐渐被遗忘,管理活动由城关街道莲湖村负责,以人居为主,还有文管所几个单位。
藏书楼顺着正街向西,丁子路口向北折,就看见一个门楼,窑洞一样的大门,风吹雨打木色苍白路人说那是藏书楼,修建于1924年,据说是用当年修复望湖楼所剩的资金建造的透过门缝,向里望去,藏书楼矗立在正中间藏书楼为二层砖结构庑殿顶,券形的窗户和大门整齐排列,上方的屋檐下有一块康有为隶书的“万卷书楼”匾额。
藏书楼长16米、宽8米,高11米这藏书楼曾经也是富平阿宫腔剧团的员工宿舍,剧团后来搬了,楼也就空了那天是周日,正街路南的基督教会正在过礼拜,许多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招呼教友,看起来人不少这座具有六百余年历史的老城,城垣内有三街、四门、十巷,三街即老城正街、南街、北街,其中老城正街属主街,是城内最长的街道。
堑城街巷平面布局呈“貞”字形,主要由线状衙署、环状城防、网状民居构成,整体布局合理,建筑疏密有致老城内两条东西走向街道为正街和南街正街东起书院巷,西至两城门,长451米,宽4米,南街东起书院巷南端,西至关帝庙巷南端,长295米,宽4米。
老城内南北及东西走向的街巷共13条,有斜巷、姜米巷、远映巷、小南巷、关帝庙巷、东顺城巷、北大巷、马家巷、王家巷、重庆巷、文昌巷,巷道狭窄弯曲2013年8月6日,老城所在的莲湖村入选全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
2018年,富平老城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城关街道办莲湖村东、南、西至城墙根,北至城墙根外扩5米
文庙的棂星门顺着正街向西,看见老式的棂星门木牌楼,我就知道到了文庙这里用围挡挡住,里面正在维修,缝隙看进去,地方不大,新建居多,和周边有文庙的蒲城、耀州、泾阳比起来,这里新了许多,只有棂星门左侧的几组破败的砖墙上面的砖雕,看起来还有一点古建的精致气息。
在一座老式门楼,几个老人在晒暖暖,门楼上面是发黄的毛体字“为人民服务”,再上一个失掉颜色的五角星,黑色的木门里面关闭老人讲,这里原来是县衙,解放后是县委政府我从门缝看,直走进去里面有破旧的二层楼房,还有人居住。
老人说,大院子西边部分是县委的老地方,民国时期为参议室,建国后为县委院,七十年代为县人武部,再后来为县志办、党史办、棉检站等单位,九十年代后期成为空院老人说,西边新修了大门,门额上面写的是武庙,这是过去的关帝庙,后面许多倒塌的老房子。
我们走过去,朝里张望,依稀看见“团结紧张严肃活波”的残字
老城的中国人民银行在正街西端,有一座不起眼的青砖瓦房,如果不是门楣上“中国人民银行”几个红字,真以为就是一个普通民居,高高的门槛、黝黑的墙钉、高大厚实的院墙这里便是中国人民银行富平支行旧址该建筑始建于清末民初,原本为一处普通民居,自南向北依次为门厅、过厅、上房和东西厢房。
1949年5月富平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了国民党县银行,并筹建人民银行富平县支行富平县人民银行就此设置,直至1965年迁至车站大街一些拍客经常将老城的照片发到网络,这里便是网友眼中的“最牛银行”(待续)
- 标签:
- 编辑:慧乔
- 相关文章
-
弁(弁言是什么意思)
古时,男子女成年,需要举行成年礼。女子为及笄,男子为加冠。而男子加冠,需加冠3次:缁布冠、皮弁冠以及爵弁冠。而弁字如今已很少…
-
弁(弁言是什么意思)
古时,男子女成年,需要举行成年礼。女子为及笄,男子为加冠。而男子加冠,需加冠3次:缁布冠、皮弁冠以及爵弁冠。…
- 炳怎么读(炀怎么读)
- 遏(遏抑怎么读)
- 遏(遏抑怎么读)
- 旗帜的拼音(伟大旗帜的拼音)
- 爿(爿戕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