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解读

沽(沽源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沽源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坝上地区,地处内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全县总面积为3654平方公里,辖4镇、10乡、1个街道办事处,人口22.4万人。

沽(沽源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沽源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坝上地区,地处内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全县总面积为3654平方公里,辖4镇、10乡、1个街道办事处,人口22.4万人  沽源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地处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带,地形地貌多样,阴山余脉横贯东西,东部和南部沿坝头一带山丘起伏,海拔较高,周边径谷坦荡,中、北和西部地势逐渐低缓平坦。

境内草原辽阔,面积达900多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湿地草原达60万亩,是距北京最近最美的原始草原此外,还有6万多亩苍茫浩瀚的原始次森林这里水资源丰富,有大小河流15条,水库5座,天然淡水淖泊12处,地上水面积6.1万亩,居张家口市第二位。

发源于沽源的白河、黑河和滦河分别是供应北京、天津两市的重要水源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截止目前已发现金属、非金属、能源和水气矿产4大类20个矿种,其中有储量11万吨的大型钼矿,储量居亚洲第一的沸石和品位达80%以上的莹石。

  沽源历史上曾为北魏御夷镇,也是辽、金、元三代帝王的避暑圣地,元代贵族古墓群、金代景明宫、元代察罕淖儿行宫、九连城遗址等一大批源远流长的国家级、省市级历史文化古迹至今尚存峥嵘岁月,光辉历程  沽源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沽源儿女特别是广大老区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坝头一带的山区为依托,与敌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沽源县的丁庄湾、榛子沟、三棵树、同兴号、红泥滩、棠梨沟、老掌沟、盘道沟共8个村被划定为抗日革命根据地(又称革命老区),后有二道沟、平头梁两个村被补划为抗日革命根据地。

  这10个属于革命老区的行政村,均位于沽源县南部的坝缘山区,南部与赤城、崇礼相连,沟壑纵横、地势险要,是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的一道天然屏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初期,这里属伪满州国丰宁县管辖。

日本侵略者曾在这一带强迫百姓种大烟、开赌场、奴化人民,当地百姓痛苦不堪  1933年6月,著名抗日将领吉鸿昌、李忠义率抗日民众同盟军收复沽源,曾在长梁、小厂、小河子一带驻防吉鸿昌曾在乔家店村(现小厂乡棠梨沟自然村之一)戏楼(文革期间被毁)的墙壁上题写了“宁作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标语,表达了与日军血战到底的决心。

同年8月,吉鸿昌、方振武先后在张家口附近的老君堂和沽源的乔家店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将抗日同盟军改为抗日讨蒋军,计划过独石口,挺进热河、滦东寻找日军主力作战,收复失地,吉鸿昌将军又在乔家店村关帝庙的墙壁上,题写了“抗日难遇沧海水,救亡必过独石关”的豪壮誓言。

  1939年4月,八路军总部确定了“在冀、热、察三省边区山岳地带之游击根据地建立后,再向冀东、热南及沽源三方向发展”的军事方针根据这一方针,中共在沽源一带建立了党组织和革命武装,并以此为依托发动全县群众开展了减租减息和武装斗争。

1941年龙(关)崇(礼)赤(城)联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县委机关常驻沽源县丁庄湾附近的沿坝一带  1945年5月,龙崇赤联合县分设赤(城)(沽)源县,建立后的九区区委、区政府机关常驻在丁庄湾村及附近一带。

区委和区政府按照县委的指示,很快组建了区游击队同年5月6日,刚组建不久的赤源九区游击队即配合主力部队痛击了赤城守敌讨伐队100余骑兵,经三小时激战,除两名敌人逃跑外其余全部被击毙,并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战马。

战后,九区游击队因作战英勇受到了上级嘉奖  九区区委、区政府领导、组织当地群众一方面开展武装斗争,摧垮伪政权机构,建立新政权,培养发展党员、扩大党组织;另一方面大搞减租减息和恢复生产等运动期间,区委宣传委员史应春培养发展榛子沟村贫苦农民张占奎等三人为中共党员,这三人也是沽源县本地最早的共产党员。

不久区妇联主任秦继花等二人介绍缸房窑子村(丁庄湾自然村之一)的魏有才等四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5年7月7日,沽源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缸房窑子村成立接着榛子沟、丁庄湾、同兴号、三棵树等12个村建立了党支部,新发展党员100名,为迎接抗战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1946年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向解放区大举进攻10月宝源县(抗日战争中,沽源曾一度分属两个县,沽源莲花滩、西辛营部分地区属赤源县,其余地区属宝源县)党政机关奉命战略撤城,向老区转移,开展游击战争同年宝源县各区先后成立了武工队,战斗在敌后农村。

其中四区、九区武工队由于工作突出,曾受到察北地委和分区的通令嘉奖,被誉为“地方武装之楷模”,事迹刊登在《冀热察导报》上,并被陕北根据地以新华社太旗讯的名义予以报道  1947年2月,为了战争形势的需要,察北地委决定将张北、宝源县组建成张宝联合县。

同年7月又恢复宝源县,县委、县政府驻地先后在莲花滩、丁庄湾、缸房窑子一带,直至1948年12月28日宝源全境解放,县委县政府驻地才从这一带迁回宝昌镇  1948年1月8日至4月10日,沽源老区和区域内附近地区,在全县率先组织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共计完成了53个村的土地改革。

通过土改扩大了83个行政村,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五分之二,拥有人口7145人的解放区为了保卫土地改革所取得的胜利果实,全县有750人参加了解放军,2700余人参加担架队支援平津张战役,并直接参加了解放新保安的战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晋察冀边区第四纵队后勤部的表扬。

塞北林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梳妆楼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