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淳于髡怎么读)
淄博职业学院稷下研究院 王书敬战国时期,齐国著名而有趣的人物很多,淳于髡便是其一。他博学无派,“滑稽善辩”,在稷下学宫里面颇具影响,曾长期活跃在
淄博职业学院稷下研究院 王书敬战国时期,齐国著名而有趣的人物很多,淳于髡便是其一他博学无派,“滑稽善辩”,在稷下学宫里面颇具影响,曾长期活跃在齐国的政治和学术领域,对威、宣之际稷下之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史书对于淳于髡的记载,大多涉及其隐语阐幽劝诫齐王、诘难亚圣孟子、外交不辱使命等方面,事例颇丰,言之凿凿,令人信服而对他受到齐王重视之前的经历,资料极少作为一位不修边幅、不拘小节,诙谐幽默,擅长“讲段子”的历史人物,后人根据史料进行推测,对其“脞说”一二,既不存大不敬之意,似乎也无大不妥。
一说淳于髡的家世出身关于其家世出身,古籍鲜有记载,《史记·滑稽列传》也只有寥寥数语:“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不同典籍对淳于髡所生活的年代记录也多有差异今人所著《齐国史话》,《齐国人物志》等对此更是语焉不详。
贾万刚等人著有《小故事大智慧 寻找稷下学宫》一书,此书根据《稷下学史》《稷下学宫资料汇编》《稷下之风流》《稷下功臣》等资料分析认为,淳于髡为齐国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人,为家中长子,年轻时因犯罪而受罚,后被发配到临淄的公纪家,并招为赘婿。
相较而言,此说有一定可信度据史书记载,姜太公封齐建国前后,与莱国发生过几次战争,莱国国力渐衰,由原来的侯爵国沦为子爵国齐灵公十五年(前567年),莱国被齐国兼并,齐国在其故地设立黄县(“县”在秦代之前已存,秦大力推行之),淳于髡便出生于此地。
淳于(Chún yú)氏源流单纯,源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以国名为氏周武王灭商后,把原夏朝斟灌国姜姓淳于公封在州邑(今山东省安丘市),建立州国,因位居公爵,世称州公春秋时期有州公实,亡国于杞(周代杞国在今新泰、宁阳一代),州国的公族定居于淳于城(今安丘市东北,原为州国都城),后来复国,名淳于国,仍为公爵,成为春秋时期的小国之一。
亡国后,其族人以原国名命姓,称淳于氏淳于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姓氏,按常理推测,天下淳于氏皆为一家淳于髡大概率是杞人灭淳于国之后,向北流亡到黄县的淳于氏的后代
二说“髡”者何谓也髡,音[kūn],是一种古老的刑罚中国古代的刑罚分为肉刑和耻辱刑割鼻子、挖眼睛、砍手脚之类的残酷刑罚属于肉刑,而耻辱刑则包括“髡”“耐”和“完”等“髡,剔发也”,指的是指剃光犯人的头发和胡须;“耐”(本字为“耏”),“而”指面颊,“寸”指法度,在面颊上施刑罚,是一种剃掉胡须两年的刑罚。
如《汉书·高帝纪下》:“令郎中有罪耐以上请之”,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情罪不至于髡,完其耏鬓,故曰耏”所谓“髡者去其发,耐者去颊完发”;“完”刑只剃掉头发,如《汉旧仪》中记载:“完四岁”仁慈的汉惠帝规定:“民年七十以上及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完之”。
髡刑、耐刑、完刑,既可以作为肉刑的附加刑,也可为主刑单独使用周代,王族中犯宫刑者,以髡代宫由上可知,相比较残酷的肉刑,耻辱刑显然要轻得多,而耻辱刑中的耐刑、完刑比髡刑又轻一点,相对应的罪行想必“显然轻微,社会危害性不大”。
但髡刑和耐刑、完刑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对犯者所实施的惩罚《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这样的观念背景下,受刑人被剃去须发会感到身败名裂的痛苦,是对父母的不孝,是一种耻辱蓄发留须是中国古代男子的正常状态,强行将罪犯的发须剃除,因为处于头部而异常醒目,使这种刑罚的示众特性十分强烈,就是要将此人做上一个被社会驱逐的标记,让民众唾弃他、孤立他。
因此,髡刑、耐刑、完刑是绝对意义上的耻辱刑,起到惩戒和警示作用
三说淳于髡为何以“髡”为名既然“髡”是一种耻辱的刑罚,遭人蔑视和唾弃,是一个不好的字眼,淳于髡为何还要以“髡”为名呢?很显然跟他犯有罪错,被判了“髡”刑有关至于古人犯了罪是“髡”一阵子,还是“髡”一辈子,没有查到史料记载。
如前所述,“耐刑”的刑期是两年,“髡刑”比“耐刑”要重,很大可能要大于两年一个好几年被剃光头发胡子的“髡人”,给人的视觉冲击是巨大的,影响是持久的,绝对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经久不衰的谈资大概因了这样的原因,时间长了人们不再称呼这个“刑余之人”的真实名字,二而直呼其为“淳于髡”。
就像现在一些素质低下的人称呼某个有生理缺陷的人为“张麻子”“李秃子”“王瘸子”一般(同时期的孙膑也是这种情况,“膑”是他受的刑罚,而非他的本名)家境极度贫困,身材矮小(不满七尺),相貌丑陋,又被判了“髡”刑,估计谁家的姑娘也不愿嫁给他,这样的“矮穷矬”只能入赘当上门女婿了。
四说淳于髡因何被“髡”淳于髡犯了罪,显然罪行不很严重,判处“髡”刑是为了羞辱和惩戒那他到底所犯何罪呢?其一,盗窃罪证据呢?不同史料都记载,淳于髡年少时家贫,后来的入赘更加印证了他的家境不堪(古时候男人只有极度贫困、难以自持才会入赘女方)。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自己饿得前胸贴后脊梁了,偷人家点吃的穿的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成年甚至做官后的淳于髡仍然十分贪财,就连魏王献给齐王的璧玉和宝马都据为己有,而且面对齐王的诘问,振振有词,巧舌如簧。
由此推断,年轻时的淳于髡穷困潦倒,可能迫于生计,见财起意,顺手牵羊,不料被人家给逮住了其二,窝藏罪《小故事大智慧 寻找稷下学宫》一书中这样描述:淳于髡的好友洪三牙,受不了打渔的辛苦,干起了贩卖私盐的营生。
事情败露后被官府缉拿,而淳于髡碍于情面藏匿了他最后洪三牙被处死,淳于髡被判入狱半年附加“髡”刑黄县靠海,当地民众自然大多以打渔为生,终日辛劳而渔获不稳齐国实行盐铁专营制度,因此贩卖私盐利益诱惑巨大淳于髡为人仗义,朋友有事甘冒风险有难同当。
因此淳于髡因窝藏私盐商受刑好像也说得通以上两种推测似乎颇有道理,但细加分析则存在较大的疑问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对于财物格外看重,因此盗窃是比较重的罪行,通常都严厉处罚,最高可判处死刑甚至株连三族晏子使楚时,楚王为羞辱晏子,让人押过来一个“齐国”罪犯,罪名便是盗窃罪而非其他罪行。
秦朝时,盗窃一文钱的桑叶就要被砍掉左脚趾并服劳役如果淳于髡犯的是盗窃罪,怎么可能不受重罚而是一“髡”了事?而且盗窃公私财物、小偷小摸历来为常人所不齿,俗称“三只手”如果淳于髡是手脚不干净之人,威、宣二帝又怎么可能不计“恶行”将其待为上宾呢?至于窝藏罪,就更难以自圆其说了。
国家实行盐铁专营,洪三牙却贩卖私盐,这明显是“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重罪,理应处死包庇窝藏盐贩子的淳于髡罪责绝对不会轻了,肉刑中的墨、劓、刖、宫都有可能,而极不可能只判耻辱刑中的“髡”刑其三,“流氓罪”既然盗窃罪和窝藏罪的可能性不大,接下来有一种推测似乎顺理成章,那就是“生活作风”出了问题,或者是耍流氓“性骚扰”。
齐威王喜欢听故事,而淳于髡擅长讲段子,可谓君臣知遇,对了路数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说服力,有时候就得现身说法,这样才能生动逼真,情真意切“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于是淳于髡劝诫齐威王不要熬夜喝大酒,史书记载如下:。
威王大悦,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
若亲有严客,髡帣韝鞠跽,侍酒于前,时赐馀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覩,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三。
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
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这个故事(“隐语”)讲得很精妙,先是以自己的酒量可大可小来吸引威王的兴趣,然后以自己的真实经历解释不同场合、不同的心境会影响到酒量的发挥酒局的高潮到了,男女同席杂坐,不分尊卑上下,猜拳行令,拉手抚肩,直喝到“小辫朝天”!期间淳于髡必定是眉飞色舞,金句频出、手舞足蹈,出尽了风头,是当晚绝对的“C位”核心人物。
但凡事不可过了头,得意忘形之后祸事也就不远了主人出去送客久久不回,而(女主人)“罗襦襟解,微闻芗泽”,此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饮一石”之后淳于髡做了什么,文中没有说,但凭后面的语句“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后人不难想象淳于髡似乎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大概率被送客返回的主人抓了个正着。
以“语言低俗”“行为失范”,涉嫌骚扰调戏“良家”妇女定罪最为合适问题来了:如此放浪形骸,在男女关系上劣迹“卓著”的人,两代齐王为何还要奉为上卿呢?想来这跟当时的社会风习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风气尤其是男女关系比较开化,特别是齐国,伦常乖舛之事可谓层出不穷。
齐国的君王,无论是姜齐还是田齐,大都淫于女色,有的甚至还养男宠;而齐国的公主如宣姜、文姜、棠姜等,更是生性风流,婚前婚后做出的各种出格、奇葩之事即便今人听了也会惊掉下巴君王家的这些风流韵事并非杜撰,《诗经·齐风》里有好几篇都是写实记载,在民间作为“流行歌曲”传唱不衰。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想来民间也大抵如此,不然也不会出现淳于髡所说的酒席上男女同坐,“私情相语,握手无罚,目眙不禁”既然社会大环境如此,在齐王的眼里,淳于髡那点“破事”又算得了什么?况且事发当晚真相到底如何,未必只有一种可能。
人不可能不犯错误,有错当罚,改了还是“好先生”嘛!最关键的是,这个人博识多能,愿干事,能干成事,符合“选人用人”标准,当然要破格提拔重用了
脞说不是戏说、胡说,以上分析推测总体上基于史实和资料脞说的目的也绝非插科打诨,博眼球转流量,而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齐国君王能够不讲出身、不计过往,慧眼识珠,既有“容错”机制,又给“纠错”机会,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发挥其最大效用,功不唐捐,玉汝于成,足资后世学习借鉴。
而淳于髡本人身处逆境但绝不沉沦自弃,一生上说下教,立业建功,死后三千弟子为其披麻戴孝,以父母事之,享受无上的哀荣,对今人也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 标签:
- 编辑:慧乔
- 相关文章
-
管的笔顺(暴的笔顺)
更多资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小学资源园地第一单元1、大青树下的小学晨(chén ) 晨光 晨练 早晨绒(róng) 绒毛 绒线 绒衣球(qiú)…
-
thumb(thumbs up翻译)
#致敬美好生活#许多人使用微信,但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淡出朋友圈。无论是否发布到朋友圈,都由自己,这是一个自由的选择。实际上,当有一天…
- 娇媚的拼音(娇媚的拼音和棱镜的拼音)
- 笄怎么读(簸怎么读)
- 澧怎么读(澧沅怎么读)
- 纪的拼音(辫子的拼音)
- 索的拼音(奥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