炘怎么读(火斤炘怎么读)
世代书香之家的刘氏家族,植根宏厚,代有传人,他们大兴教育的同时,在学术方面励志研 究,阐发精微,其道德及文章令人敬仰,其家世亦极富传奇色彩。
清代四川儒林第——“槐轩”钩沉(摘自《文史杂志》)
自清嘉庆年间(18世纪初)至民国年间,在长达200余年的历史中,成都南门纯化街有一座享 誉全川乃至全国的学府这就是被称为儒林第的“槐轩”在“槐轩”受到一代又一代高师 教授的学生、门徒几达数千人,遍及省内外,可谓桃李满天下。
受业者,咸以“槐轩门人” 自骄如辛亥年任川汉铁路特别股东会会长的颜楷,曾拜师于“槐轩”门下,颜后来成为一 大 书家,每帖毕,必在左下落款称“槐轩门人颜楷”其书法留于成都人民公园纪念碑上
保路运动领导人之一颜楷先生书写《豫诚堂家训》 “槐轩”的宗师乃清代学界大名鼎鼎的刘止唐先生他的后代子孙成为蜀中儒学大师者,不 乏其人,他们讲授于“槐轩”,使这座学府声振四川200余年,培育了不少国学人才。
止唐 先生及后辈讲学“槐轩”的业迹,清光绪31年曾由四川总督锡良上奏清廷,获准在国史馆立 传儒林止唐先生膝下八子,或为进士;或为举人;或为仕清正,或讲学“槐轩”,门人众 多,为世称颂他的孙辈亦为“槐轩”大师的有刘咸焌、刘咸炘刘咸荥、刘咸燡,此四人,被称为“刘氏四才子”, 颇多建树,均为本世纪蜀中学界名人。
刘咸炘所著《推十书》,引起了海内外学界的惊叹,至今,日本、台湾汉学研究 者十分推崇《推十书》以哲学观点深析中西文化之异同,识见卓识,博大精深著名学者 浙江张孟劬叹言:“目光四射,如珠走盘,自成一家之学者。
”著名学者蒙文通盛赞《推十 书》“精深宏卓,六通四矰,近世之言史学者,未有能过之者也”学界大家陈寅恪、梁漱 溟亦十分敬重刘咸炘
世代书香之家的刘氏家族,植根宏厚,代有传人,他们大兴教育的同时,在学术方面励志研 究,阐发精微,其道德及文章令人敬仰,其家世亦极富传奇色彩 刘止唐湖北麻城人氏,自始祖辈忱公乃廪膳生明末清初入蜀,中历五代,先居眉州,继迁温 江,后徙双流,遂隶籍于此。
六世祖名刘汝钦,字敬五,幼承家学,精研《易》学壮岁从 军,转辗岷潘,专办军务粮秣退伍还乡后,设帐训蒙他性喜读书,乐好施舍,在乡间享 有豪士之名刘汝钦有二子,一名刘(氵署)字芳皋,乾隆甲寅科举人,嘉庆丙辰科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人称其才子。
一名刘沅字止 唐,乾隆壬子科举人,道光6年选授湖北天门县知县,因不愿入仕,遂到成都创办了后被称 为儒林第的“槐轩”,一生专治讲习,成为了秉承家学的一代宗师 “槐轩”以其院内一棵枝叶繁荣的大槐树而名之。
它座落于成都南门纯化街一带,即今锦江 大礼堂及西南隅随着“槐轩”人口日增,由其学生集资,逐年扩建屋舍,到清道光年间已 大具规模总占地约50亩,有大小庭院数个,大小房舍百余间,兼有花园、池塘、假山等 当时人称“刘大公馆”,文人雅士则称“儒林第”。
这所儒府学堂,门楣高大,上门高悬一 匾,黑底金字为清翰林伍肇龄所书“儒林刘止唐先生第”大门两侧悬止唐手书木刻对联 联文为“书史生涯不知老至;风云事业愿与人同”两只石狮座落在大门门槛两侧,大门外 之坝子,甚为宽敞,足够停放6乘大轿。
颇为引人注目的是那双重大门和双重二门之间,有 四株须两人才能合抱的百年香樟大树再往里走,深院内的那株槐树年代更加久远,苍劲刚 健,树冠如盖二门后面有一厅,檐额高悬川督锡良奏请朝廷将止唐先生一生事迹宣付史馆立传的奏文。
刘止唐出生于清乾隆33年即公元1768年他幼年羸弱,然聪颖向学先在双流柑梓就读于村 塾,后兄弟相率负笈就读于县内名士板桥文昌宫鹤峰先生门下这位鹤峰先生乃双流岁贡, 曾出任天全州教谕,工书画,今大英博物馆尚收藏有他的绘画。
直至民国时期,板桥尚存一 碑,上书“儒林刘止唐先生弟兄读书处”止唐年青时虽然三度中举,皆因天性纯孝,不忍 离别事奉多年的寡母从而放弃了进京会试的机会30岁左右随兄芳皋进京时,在湖北当阳紫 盖山遇见一位叫静一的道人,精通道家修身养性之说。
他向止唐精心传授了《道德经》,使 止唐后来在学术上能将儒释道三家学说连贯理解,自成体系不久由京返回侍母,家道贫寒 ,又身罹重病,几达奄奄一息地步幸遇一卖药老者为之诊病,自言云野老人,除精于医药 ,对“存心养性”颇多研究。
止唐与云野老人朝夕相处,得此长须髯髯目光如炬的老者的教 诲调治,他年近40而体质趋强止唐59岁时唯一的儿子刘芗林病故老年丧子,悲痛万分 60岁后,竟连得8子,皆能成立,被引为刘家之奇事至此以后,便辞别乡居,挈家移居省 门成都,一边讲习,一边著书立说。
“槐轩”塾业由此肇源
“槐轩”授课,由于止唐经史功底雄厚,治学严谨,又加之弘扬了云野老人静心养性之说, 教学生晨父宴坐,静以自修,一时从者如云止唐著述极多,有《十三经恒解》,《孝经直 解》、《子问》、《又问》、《大学古本》、《槐轩直言》等著作。
他并非埋头故纸堆之学 究,对民俗土风、山川沿革、陵谷变迁也能穷本溯源有《四川说》、《四川考》、《江沱 离堆考》、《内江外江考》、《李冰父子治水纪略》、《成都石犀考》等著作遗世对赋予 他文思敏捷的乡梓双流,他情有独钟,曾写下了《大朗堰记》、《双流圣灯山记》、《云碾 记》、《筒车记》等地方风俗史志的著作。
这些篇章非常逼真地画出了清代中期的双流农村 风俗画卷,刘止唐亦精于书法,笔力潇画、苍劲隽永至今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楼 等名胜处墨迹尚存 刘止唐于清咸丰5年(公元1855年)逝世,享年88岁。
子孙弟子门人将他一生著述整理考订付 梓总其名曰“槐轩全书” 刘止唐的8个儿子中,第四子刘桂文,字云坳,他于清同治3年(公元1864年)举于乡试,为光 绪15年(公元1889年)己丑恩科进士。
时江左名士、山阴傅子莼为阅卷官,见了桂文的试卷后 ,大为惊叹,曾赋诗相赠他称桂文文章“俊逸清新兼庾鲍,今人文比古文诗”可见桂文 受“槐轩”家学薰陶,古文根基之雄实桂文宦游北京二十余年,做过监察御史,以清廉正 直著称。
因刘门儒学渊源深厚,大学士徐桐十分推崇桂文,常移樽就教桂文与川籍京官刘 光第、杨锐及赵熙等人关系甚好,过从甚密,纵论时事,更有书信往来戊戍变法的前一年 ,光绪23年,刘桂文出任广西梧州知府刘光第在京门与桂文执手相别依依不舍,有《送双流刘侍御出守梧州》一诗纪其事,诗中有“共欣粤峤得循吏,却恨京华失良友”之句。
称桂 文为“循吏”,其宦誉京师,可见一斑桂文在京曾被众拥为川籍京官领袖在任御吏期间 ,奉朝命查办漕运,一贪官欲施重贿,刘坚辞不受他到广西梧州上任只半年,政声卓著 可惜猝然死于任所,令人扼腕叹惜噩耗传到北京,刘光第悲痛欲绝,以诗哭之。
悼亡泪痕 未干,慈禧即推翻新政,光绪24年(公元1898年)9月28日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被捕的“ 六君子”处死于菜市口其中便有桂文之友富顺刘光第,绵竹杨锐
刘光第《悼亡诗》 桂文之子刘咸焌,字仲韬,从小过继给七伯父家以为承嗣年青的咸焌曾赴广西梧州料理 家父桂文之丧事,在遗物箧笥中发现白银2000两,父亲门人劝他不必太认真报个短解即可 刘咸焌当即亲赴省城桂林全数解缴藩库。
并言:勿以小利而损先父为官清正之远志他回蓉 后就读“槐轩”,受教于继志讲学的叔父刘梖文门下他于光绪23年(1903年)中举,辞不入仕聚众讲学于“槐轩”, 先后创办了“明善书塾”、“尚友书塾”等,成为了“槐轩”办学的发扬光大者。
虽名为书 塾,实则书院,乃刘氏自谦而已学生盛时达300余人,规模宏大咸?讲学20余年,巴蜀 内外,名声远播苏、浙、皖、晋、鲁、冀,皆被教泽,门人无虑数千人清末废科举后, 咸焌出任成都各校教授,先后任教于成都陆军速成学堂,成都县立中学堂。
咸焌为“槐轩” 塾长时,辅佐其办学的又一位刘氏佼佼者是叔父刘梖文之子刘咸炘
槐轩学说继承人,刘沅先生第十五孙 刘咸炘字鉴泉由于受家 学薰陶,兼其天资聪颖,他5岁即能属文,9时能自学日读书数10册18岁时,其父卒,乃 从兄咸?受业于“槐轩”,习古文,读四史。
22岁时便写成大作《汉书知意》四卷以德业 兼优,被任为尚友书塾塾师此后数10年间,醉心于教学与国学研究他遍览四部群书,敏 求新知咸炘读书治学之法 着重先求入,后求出;他主张虚心体会原著实质意义后,又须脱出身来进行独立思考。
他说 :“原理方法,得之于章实斋先生,首以六艺统群书以道统学,以公统私,其识之广大圆 通,皆从浙东学术而来”所谓浙东学术系指浙东章实斋先生所倡导的“六经皆史”,强调 治学目的在于能实用,反对为学术而学术的风气。
章先生为会稽史学理论、方志研究大家 咸炘受了章实斋的影响,确 又超乎其上,把文、史、哲诸方面的研究和见解,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家之言咸炘也决非闭门穷经的儒者,他 治学尤讲致用,因而对地方史志亦极为重视。
他认为“一代有一代之时风,一方有一方之土 俗一纵一横,各具面目,史志之作,所以明此也”他依据自己的研究,写了一部《蜀诵 》四卷共29篇论文,用政事、土俗贯通立论,叙述四川地方史古今变迁大势内容警深,包罗万象,极富价值。
《学变图赞》——刘咸炘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道脉进行了系统梳理 咸炘著述极多,论先秦诸子 ,论古今文学,论诗,论书法,涉猎颇广《推十书》是他所撰哲学纲旨,集诸子学、史志 学、文艺学、校雠学于一炉,凡235部,475卷,数百万字。
“推十”,取《说文》解“士” 字“推十合一”之义,即推十合一以求万事万物之规律;合一推十以规律御万事万物书名 蕴含哲理,耐人深思这一部恢宏精深的大著,卓见超群,得到了著名学者蒙文通先生的赞 誉:“其识已度骅骝前,为一代之雄。
”
咸炘笃志学习,专骛讲学与 著述每授一业便有新作问世他在与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某无他能,惟尚能安心循一条 路子去,沿途涵泳其中乐趣”此即授业治学之乐趣他15岁时读《文心雕龙》便有系统札 记以后每读一书都有札记一册。
在他2万余册个人藏书中,无书不有,外国译著便达几千 册,而令人称奇的是无书不有其亲笔的批、评、校、注之语,识见精核宏通,见解出人意表 这便是咸(火”斤)20来岁便成为 蜀中一大学者的奥秘了梁漱冥先生抒其志说:“余至成都,唯欲至诸葛武侯祠堂及鉴泉( 咸炘)之字)先生读书处。
” 刘咸炘用心治学,用心授业 他教学抒独家之见,室内外总是挤满听者,讲课令学生折服他曾任敬业学院哲学系主任 ,后又被成都大学、四川大学聘为教授这样一位蜀中英才,可惜于1932年因病逝世,年仅 36岁。
他的煌煌巨著《推十书》已由成都古籍出版社于90年代中期影印出版,分别由著名学 者蒙默、萧砏父作序此影印本乃是咸(火斤)之子刘伯谷等焚膏继晷数年心血才从卷帙浩繁的手稿中整理出来的影印出版 的《推十书》三巨册计200余万字,仅为全书的三分之一!对编写省志有很大帮助的巨著《蜀诵》则尚待整理出版。
槐轩学说继承人,刘沅先生第五孙,刘豫波 清末民初四川名人刘咸荥,字豫波,为刘桂文之长子他为光绪丁酉科拔贡豫波亦受业“ 槐轩”,博通经史,长于诗文词曲,尤擅画兰、石清末执教于尊经书院,辛亥后任教于成 都大学、华西大学等校。
乐育英才,饮誉海内,被尊为成都硕望名流的“五老七贤”之一 刘氏家族,自止唐之八子以下,皆以《易》卦名序辈,“咸、恒、晋、泰、谦……”“ 槐轩”后代每一辈都产生了名冠蜀中的学者他们为弘扬国学,献身文教,作出了贡献。
刘沅先生曾孙刘伯谷给双流槐轩学说爱好者授课
- 标签:
- 编辑:慧乔
- 相关文章
-
炘怎么读(火斤炘怎么读)
世代书香之家的刘氏家族,植根宏厚,代有传人,他们大兴教育的同时,在学术方面励志研 究,阐发精微,其道德及文章令人敬仰,其家世亦极富传奇…
-
dramatic(dramatic reduction)
《纽约时报》: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国三季度经济快速反弹。《纽约时报》也报道称,当世界大部分地区仍在艰难应对新冠疫情之时,中国再…
- 秀的拼音(秀的拼音组词部首笔画)
- 秀的拼音(秀的拼音组词部首笔画)
- 走的拼音(走的拼音声调怎么标)
- quote(quote怎么记忆)
- 罪的拼音(罪行累累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