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解读

韵怎么读(歆怎么读)

草 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x0d\x0a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x0d\x0a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伏羲女娲彩绘绢画

韵怎么读(歆怎么读)

 

召南·草虫(2)趯(tì):跳跃《辞海》:“趯”通“躍”阜:大;肥大“四牡孔阜,六辔在手”(《秦风·小戎》)螽(zhōng):蝈蝈(参见《周南·螽斯》)忡忡(chōng):心慌意乱的样子“忡”的古体作“。

”,从“忄(心)”,从“蟲(chóng)”,会意形声字心上有小虫爬,很不好受“不以我归,忧心有忡”(《邶风·击鼓》)“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楚辞·九歌·云中君》)既:已经(参见《周南•汝坟》“既见君子”解析。

)止:句末语词,可释为“啊”或“呀”之类的语气词“止”字《诗》中多见,在不同的诗篇,或者在不同的诗句中其义亦有所不同,略举几例:《鄘风•相鼠》:“相鼠有齿,人而无止”其中“止”指人的容止、举止、仪容《齐风

•敝苟》:“齐子归止,其从如云”其中“止”作句末语气词《魏风•陟岵(hù)》:“上慎旃(zhān)哉,犹来无止”其中“止”是“终止”的意思,诗中父亲担心行役在外的儿子死在外边回不来《小雅•甫田》:“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其中“止”是“终止”的意思,指庄稼成熟了《大雅•生民》:“履帝踇(mǔ)歆(xīn),攸介攸止”其中“止”是终止、完成、成熟的意思,诗中指周人的始祖姜嫄十月怀胎胎儿足月完成发育《大雅•公刘》:“止旅乃密,芮鞫(。

jū)之即”“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其中“止”作句首发语词或称句首语气词《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其中“止”是“止息”的意思觏(gòu):通“媾”男女欢会;媾和;交好《易·系辞下》:“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天地间阴阳之气弥漫,发生变化,生成万物,非常和谐完美男女媾和,发生变化,万物生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焉”俗话说久别胜新婚《草虫》这首诗的女主人公听到草虫欢鸣,知道那是虫儿们在招呼异性,雌雄草虫到一块,就会交尾。

她想到这些,就盼望外出的夫君早早回来,回来之后两个人就能像草虫一样交欢,只有这时她那颗纷乱的心才感觉特别地踏实所以诗言“亦既觏止,我心则降(hóng)”商周及其以前的古人,对男女性事,抱持一种自然的态度,他们不会因为谈论这方面的事情而感到难为情,正是因为这种自然的态度,他们也不刻意地回避或者刻意地描述这些事儿,只是随着情感的流露顺其自然地表达出来,就像《草虫》这首诗一样,女主人公听到草虫鸣叫,看到草虫交尾,自然就想象起到和她的君子欢会的事儿来。

诗三章,三言“亦既见止,亦既觏止”诗中所言欢会之事其实是女主人公想象的,用现在的话说叫“性幻想”大概地球上所有的生灵都有性幻想,通过性幻想达到心理的某种满足,并使心理得到调节、慰藉可能人尤其如此,古今一理。

老子《道德经•德经》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事万物,相生相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止无休,其化生之原始动力,在于阴阳之交会冲和人类生于自然,延绵不息,也是阴阳冲和的结果男属阳,女属阴,法天象地,顺乎自然,合于阴阳。

男女交会,犹如地气生而为云,天气下而为雨在古人看来,男女交会就和刮风下雨一样,是自然的事后来人们常以“云雨之事”作为男女交欢的隐语,就是从这个道理得来的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在警幻仙姑处“初试云雨情”,后来又与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是也。

《毛传》:“觏,遇”俗本都将“觏”释为“遇见”“相会”,可能就是受了《毛传》的影响在读《汝坟》一诗时说过,西汉及以后的“大儒”们羞于谈性,他们可能明知道“觏”通“媾”,但是因为难为情、不好意思,而故意顾左右而言它。

也就是说,不排除《毛传》存心曲解“觏”的可能性问题很显然,上一句是“亦既见止”,如果“觏”再释为“遇见”,这句“亦既觏止”实质就与上一句雷同了,就成了废话《诗》中有“冓”这个字,还有“觏”“媾”“構”三个字,“冓”是后边三个字的本字,最初表示“觏”“媾”或“構”三个字的意思的字用的都是“冓”,后来为了使文字传达的意思更清晰明了,便在“冓”旁分别加了“见”“女”“木”作偏旁,这样“觏”“媾”“構”所表示的意思就有了不同,有了分工。

但是,四个字(冓、觏、媾、構)实际上存在通用的现象,有时似乎说不清楚究竟用其中哪个字更合适(“構”,现已简化为“构”)有一种可能,而且这种可能性很大,就是周代的采诗官从民间采得《草虫》这首诗时,当时随手写在竹简上的也许是“亦既冓止”几个字,后人传抄《诗》时把“冓”改成了“觏”。

“冓”也罢,“觏”也罢,总之,在《草虫》这首诗中都应作“媾”解道理很简单,若不作“媾”解,诗缘何以草虫“喓喓”起兴呐?草虫“喓喓”,就是草虫想交尾,诗以此起兴就是在含蓄地告诉我们诗中这个“觏”应作“媾”解。

《邶风•柏舟》:“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小雅•车舝(xiá)》:“觏尔新昏,以慰我心”《小雅•青蝇》:“谗人罔极,冓我二人”。

降(hóng):放下引申为安定、心安降,有三个读音“hóng”“jiàng”“xiáng”,在本诗中应读“hóng”,与“虫”“螽”“忡”谐韵考“降”字,古音“户工反”,转换为汉语拼音为“hóng”《孟子·滕文公下》:“《书》曰‘洚水警余。

’洚水者,洪水也”洚、降皆从“夅”,古音读“hóng”《小雅·出车》:“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其中“降”亦应读“hóng”,与“仲”“戎”谐韵《大雅·凫鹥》:“既燕于宗,福禄攸降公尸燕饮,福禄来崇。

”其中“降”读“hóng”,与“宗”“崇”谐韵。(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