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怎么读(黥怎么读)
导读“汉家婕妤唐昭容,工诗能赋千载同。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中晚唐诗人吕温在他的《上官昭容书楼歌》一诗对上官昭容的诗词和才艺评价颇高
导读“汉家婕妤唐昭容,工诗能赋千载同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中晚唐诗人吕温在他的《上官昭容书楼歌》一诗对上官昭容的诗词和才艺评价颇高,可见上官昭容的才华影响之深远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容貌秀美、多才多艺的女子,却被武则天赐以“墨刑”(又称“黥刑”),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中国古代的“黥刑”从何而来,又走向了何方?本文将逐一解答。
△上官婉儿墓志上官婉儿身世上官昭容(特指上官婉儿,昭容为官名),祖父上官仪,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御用文人”上官仪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书,官至秘书郎,太宗宴请大臣时,都会邀请他参加,后来官升为起居郎《旧唐书·上官仪传》:“时太宗雅好属文,每遣议视草,有多令继和,凡有宴集,仪尝预焉。
”太宗驾崩,高宗继任后,对上官仪依旧重视有加,在公元662年(龙朔二年),上官仪升为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成为丞相,权倾一时然而就在上官婉儿出生的那一年(公元664年),唐高宗李治不甘于处处受制于武则天,想要突破武则天的控制,密诏上官仪商议。
上官仪也对武则天牝鸡司晨,干预朝政做法不满,建议废掉武后,但消息不胫而走,为武则天所获悉上官仪与上官婉儿的父亲上官庭芝成了武则天的眼中钉、肉中刺,为武后诬陷处死母亲郑氏和当时尚处襁褓之中上官婉儿被配入掖庭为奴,成为宫廷婢女。
好在郑氏出身名门,在母亲的精心呵护培养下,她饱读诗书,再加上她聪明伶俐,在十四岁那年受到武则天召见《新唐书·上官昭仪传》:“年十四,武后有所制作,若素构”武则天惊异于上官婉儿的才华,于是下令免除她的奴婢身份,让她留在自己身边,掌管宫中诏命。
武则天称帝后,上官婉儿深受武则天喜爱,诏书都处于她之手,当时称作“内舍人”,可以说是武则天智囊团的代表人物之一。
△武则天影视形象上官婉儿“墨刑”因何而来?上官婉儿遭受“墨刑”大概发生在她21岁到35岁之间(公元684-698年),对于上官婉儿因何而治罪,正史上语焉不详,留给后人以遐想《旧唐书》:“则天时,婉儿忤旨当诛,则天惜其才不杀,但黥其面而已。
”《新唐书》:“尝忤旨,当诛,后悔其才,止黥不杀也”民间对为何得刑的原因流传较为丰富和精彩:传说为武则天的第一任男宠薛怀义失宠被处死后,太平公主为讨好母亲,把自己的男宠张昌宗赠与武则天张昌宗英俊潇洒、通宵音律又出身名门,他常年在武则天身边侍寝,自然就和正值青春年华、面容姣好的上官婉儿相见次数频繁,长久以来,两个人就发生了感情。
这件事被武则天发现,她不忍心处罚张昌宗,于是就拿上官婉儿出气,这也是正史无法详细记载的原因真相究竟是什么,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了唯一可知的是,上官婉儿的“墨刑”是在眉心刺字,她为了掩盖痕迹,用彩纸进行敷,岂会想到却起到装饰的效果,增加了她的另一道淑女风采。
△上官婉儿影视形象中国古代“黥刑”发展史上文谈到上官婉儿最终遭受了“墨刑”(又称“黥刑”),“黥刑”其实是五刑肉刑中最轻的一种,因犯法而受此刑之人,在其脸上或额头用刀刺破,以墨染之,等痊愈后墨难以除去,故又称作“墨刑”。
许慎(东汉)在《说文解字》中对此种刑罚解释道:“ 黥,墨刑,在面也”说到这里,大家对这种刑罚的起源和发展肯定会产生好奇,下面将逐一释疑起源据历史学者考证,黥刑起源于蚩尤,兴于“苗民”《尚书 ·吕刑》:“王曰, 若古有训 ,蚩尤唯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 虔 。
苗民弗用灵,制以刑, 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杀戮无辜, 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这里的“苗民”既不是今天的苗族,也不是古代的三苗(也成有苗)族部落,而是指三苗部落的首领之所以称之为“民”,是因为他没有仁道他效仿蚩尤作“五刑”,分别为劓(截鼻)、刵(断耳)、椓(破阴)、黥(刺字)、杀戮无辜(死刑)。
“黥刑”成为“五刑”中最轻之刑,蚩尤由此可以说是“黥刑”的始作俑者,而“苗民”却把这种刑罚继承并发扬。
△蚩尤雕像发展1.这种刑罚在夏朝消灭三苗部落后,却对“黥刑”进行了沿袭:《周礼 · 司刑》:“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 ,刖罪五百,杀罪五百 ”注曰: “夏刑大辟二百 ,膑辟三百,宫辟五百 ,劓墨各千。
”说明夏朝的法律中已经将“刵”刑改为“膑”刑(砍去膝盖骨),“黥刑”得以保留且适用于“黥刑”的有上千条,和“劓刑”一起成为适用范围最多的刑罚2.商周时期继续沿用“黥刑”,在古书和甲骨占卜辞中亦有记载:《易·睽· 六三》记:“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
”此处的“天”即指“天刑”和“黥刑”同义,在额头上刻字《吕刑》载:“周时,所谓墨刑, 即黥刑,在额头刺青”《吕刑》为周穆王时司寇吕候受朝廷命令制作,他在《吕刑》中对“黥刑”的解释与许镇的说法并无二意3.
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以严刑峻法著称的秦国为代表,秦律当中对于“黥刑”的适用具体范围有了更明确的规定,同时规定可以用钱赎刑,免除黥刑最知名的事件当属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受到了太子的阻力,但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力推秦朝的改革,因不能对太子动刑,于是改为对太子老师公孙贾动“黥刑”。
《史记·商君列传》:“太子犯法, ⋯⋯ 刑其傅公子虔, 黥其师公孙贾。”
△商鞅雕塑秦末汉初的著名将领英布就曾因犯法而遭受“黥刑”,因此英布又被称为“黥布”,这却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战斗力4.汉朝承袭了秦朝的制度,在汉文帝时期,发生了少女堤萦为营救父亲齐太仓令淳于公事件,愿为奴为婢来替代父亲受罚,。
汉文帝深受感动,于是下令废止肉刑然而汉文帝之后的皇帝依旧以“法外用刑”而非“诏令用刑”方式,黥刑还是没有被最终废止5.唐朝时期,上官婉儿忤逆,武则天爱惜她的才华不忍杀,仅处以“黥刑”,这就来到了蚊帐开头的那一幕,正值大好青春年华的上官婉儿脸上(具体来说是眉心)被刻字,破了相,还好可以用彩纸装饰。
6.五代时期,当然少不了“禽兽不如”的后梁太祖朱温对于“黥刑”的参与,据史书记载,朱温将自己手下的所有士兵都进行黥面以示区分,等到行军打仗之时,万一有士兵逃跑便于他抓回砍头,而这一做法很快被燕地同为“禽兽”刘仁恭学会,他在普通百姓面上黥“定霸都”三个字,而对士人稍微宽松,黥在手臂上“一心事主”四个字。
从这时候,五代将领都把“黥字”当成了习俗7.宋朝时期,黥刑并不单独使用,演变成为了“刺配之法”,宋朝成为了使用使用“刺配之法”集大成期,为今人所熟知的《水浒传》中第八回提到林冲:“就此日,府尹回来升厅 ,叫林冲除了长枷,断了二十脊杖,唤了个文笔匠,刺了面颊,量地方远近,该配沧州牢城。
”
△豹子头林冲画像林冲是否该遭到刺配之刑为明代人所写,不足为信实际上,遭受刺配之人的范围在宋代包含部分贪污官员、逃亡军人等等,包含最广的、最适用的是对盗贼的打击例如北宋太祖时,对打击强盗下令提到:“脏满五贯至十贯者者,决杖、黥面 、 配役。
”而南宋高宗绍兴十九年,也有这样的记载:“刑部看详,捕获沿海劫盗,并系持杖凶恶徒众,宜措置关防今欲将合该刺配广南及三千里之人断讫,权行刺配鄂州统制军下 ”而刺配之刑具体执行步骤也分为决杖和刺面两步首先是行杖的击打,次数的多少根据犯罪的轻重和发配远近等因素决定,绝非小说中说的一百杀威棒这样的夸张,一般都在十三到二十下之间;刺面环节,在北宋前期是要把发配之地刺到脸上还有大刺、小刺之分,而到了宋神宗时,对于刺面的大小(五分)和形状(环、方、圆)均有了规定。
总结经过对黥刑从远古时期到宋代这段历史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历代奴隶和封建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对于犯罪没有过多有效措施的情况下,黥刑可以说是对人身心的极大摧残,一部黥刑的起源与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由原始社会逐渐走向封建专制社会的王权加强史,统治者越想要维护好专制统治,对于黥刑的使用就会有更详细的规定,对于人身权利的侵犯就会更加严重。
文\燕山史话参考文献:《旧唐书》 刘昫等《新唐书》 宋祁、欧阳修等《水浒传》 施耐庵 罗贯中《黥刑散考》 傅昌泽《黥刑的演变及在宋代的发展》 范 富《黥刑与英布、朱温》 周 天《宋代刺配刑适用研究 》 骆忠军
《论上官婉儿》 李宜蓬《象刑与五刑》 王小健
- 标签:
- 编辑:慧乔
- 相关文章
-
拓怎么读(拓荒怎么读)
拓,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汉字,你知道拓有几个读音吗?相信很多同学只知道一个吧,下面来和小编认识下这个汉字吧。拓怎…
-
牺组词(糟组词)
欢迎关注智能听写宝,帮你学习
- 牺组词(糟组词)
- 滑组词(滑组词语有哪些词语)
- 滑组词(滑组词语有哪些词语)
- 滑组词(滑组词语有哪些词语)
- 滑组词(滑组词语有哪些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