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内容概括)
教学文本分类:语用型文本,一课时,锻炼理清全文论证过程的能力。核心教学内容:先让学生谈谈他们对“高分低能”现
教学文本分类:语用型文本,一课时,锻炼理清全文论证过程的能力核心教学内容:先让学生谈谈他们对“高分低能”现象的看法,然后通读全文,说说大科学家丁肇中先生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我们要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引出本文的论点和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第13段谈意义的那两句照应上文哪些段落?读读第8、9段问问学生:你有过这样的实验经历吗?大家谈一谈再读第13段,先分析本段的论证层次最后再读全文,要求圈点勾画出重要语句(观点、材料、表示思路变化的小词),准备分析全文的论证思路。
题目如下:文章首先提出问题: 接着指出“格物致知”的出处和含义然后 再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者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并举 的例子为证最后得出结论: 附1:张国生老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备课指要(转自。
http://www.pep.com.cn/czyw/jszx/grzj/jszj/zgs/jxsj/201008/t20100825_733895.htm)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起码要有一杯水。
近日翻看丁肇中博士《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参考,发现只有“课文说明”“有关练习”“有关资料”几项,而“有关资料”里,也只有《“J粒子”的发现者丁肇中》一则我想,如果教师只掌握这么点儿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恐怕还达不到“一杯水”的要求。
所以,不顾自己的鄙陋,冒昧补上几滴,再发表一点商榷意见,最后谈谈我怎样教这一课 一、几则参考资料1.“格物致知”及其出处“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后来人们把这几句话叫做《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格物”和“致知”即“八条目”之二2.关于王阳明格竹这个故事许多书里都提到过,许多哲学著作都把它当做一个典型事例,用来阐述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这个故事最早见于王阳明《传习录》第318(钱德洪序)。
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挌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箬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3.胡适的文章《格致与科学》此文论述王阳明格竹的故事,观点与丁肇中先生相似,可以为佐证。
现节选与本课相关部分科学初到中国的时候,没有相当的译名,当时的学者就译做“格致”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缩写大学里有一句“致知在格物”,但没有说明“格物是什么或是怎样做到了宋朝,许多哲学家都下过“格物”的解说,后来竟有六七十家的不同解说。
其中最有势力的一个解说是程子(程颐)朱子(朱熹)合作的……程子朱了确实有了科学的目标、范围、方法何以他们不能建立中国的科学时代呢?他们失败的大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学者向来就没有动手动脚去玩弄自然界实物的遗风。
明朝有个理学家王阳明(王守仁),他曾讥笑程子朱子的格物方法他说:“即物穷理是走不通的路我们曾实地试验过来有一天,一位姓钱的朋友想实行格物,我叫他去格庭前的竹子钱先生坐在竹子边,格了三天三夜,格不出道理来。
我就自己去试试,一连格了七天,也格不也道理来我们只好叹口气,说,圣贤是做不成的了,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精力去格物!”王阳明这段话最可以表示中国的士大夫从来没有研究自然的风气,从来没有实验科学的方法,所以虽然有“格物致知”的理想,终不能实行“即物穷理”,终不能建立科学。
4.丁肇中先生的几张照片还可以有其他一些参考资料,例如丁肇中的自述《在探索中── 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以及丁肇中谈实验物理、谈反物质、谈宇宙大爆炸等这些文章较长,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录出了二、关于本文结构层次的商榷。
《教师教学用书》认为,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第2~12段):论述论题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2—5段):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
我认为这种分法不当,对段意的概括也不准确理由如下1.第一段并不是“提出论题”此文是一篇讲演稿,第一段只是讲演开始前的概括介绍,介绍这次讲演的内容和范围至于“论题”,《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真实性需要证明的命题。
据此,这篇文章的论题应是其题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文章不能分为三部分,而应分为两部分:第一自然段是一部分(如前所述),其余是一部分──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说第2-5自然段是论述“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也不准确,太宽泛了。
准确的说法应是: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那么准确的分层应当是怎样的呢?我认为应当是:第一部分(1段),概括交代讲演内容: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12段),论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又分4层:1.(2段):“格物致知”的出处和意义2.(3~5段):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3.(6~12段):实验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科学上的重要性4.(13段)得出结论:希望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另外我给课本编辑先生提一个建议:第一自然段是可有可无的,如果把它删除,本文内容会更集中,更严谨当然,这需要征得丁肇中先生同意三、我的教学设计1.介绍作者提供丁肇中教授照片5张,照片加动感美术字:“追星当追这样的星”等。
另通过超级链接进入丁肇中主页,推荐学习浏览2.预习课文,整体感知,弄清下列问题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怎样解释?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本文的结论是什么?3.阅读2~5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是什么书?“格物致知”出自何处?引原文,让学生背过“三纲领”和“八条目”作者对《大学》“格物致知”的主张怎样评价?传统的中国教育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吗?为什么?作者用什么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证明?
王阳明是什么人?王阳明“格竹子”是怎么回事?课文是怎样介绍的?想深入了解请参看王阳明《传习录》原文,附带进行文言文阅读练习:(1)解释加红色的词语(2)“格天下之物”的思想出于何处?(3)二人“格竹”的结果如何?他们得出什么结论?(4)这样“格”竹子的方法对吗?为什么?。
参读胡适《格致与科学》(节选),回答下列问题:(1)“格致”有哪两种意思?(2)胡适写此文想说明什么?(3)胡适与丁肇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观点相同吗?作者认为王阳明“格”竹子为什么失败?然后提供佐证材料:王阳明《传习录》在叙述“格竹子”后说:“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4.阅读6~12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提示这一段大意的语句哪一句?揭示本段论点的语句是哪一句?“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其具体表现是什么?作者用什么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这个例子典型吗?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有哪两个方面?5.归纳练习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作者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6.学生论坛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此题系发散性的讨论题,不必得出一致的标准答案;如果你对这一课还有什么见解,也请你在讨论中展示你的思想、知识和文采。
)7.扩展迁移一是提供一组图片,让学生了解丁肇中先生是怎样从事“实验科学”的:1.丁肇中教授负责实施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最大的研究项目──L3实验室2.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加速器使用的环状隧道,位于地下50至170米之间,周长27公里,规模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3.由中美等国家共同研制的阿尔法磁谱仪这是为了在外层空间寻找反物质、暗物质以及研究宇宙射线实验研制的首台太空磁谱仪该实验由丁肇中教授主持,中国承担关键部件──永磁体系统的研制二是“网上阅读”:你想更多地了解丁肇中博士吗?点击进入下列网页:“丁肇中网页”“丁肇中自传《在探索中》”“丁肇中谈实验物理”“丁肇中谈反物质”“丁肇中谈宇宙大爆炸”“丁肇中与阿尔法磁谱仪”“寻找宇宙中的基本粒子”“粒子史话”……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搜索资料。
看了以上设计,可能有的教师会认为课外内容多了一些,难度也大了一些,甚至怀疑搞这些不考的东西是不是得不偿失对此我想说明以下几点:1.新制定的课程标准“前言”部分规定: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我这样设计,就是为了实现这一要求2.新课标“课程目标”规定: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我这样设计,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3.新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其“实施建议”部分提出了扩展语文学习资源的任务: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我这样设计,也是为了扩展语文学习的资源;这样安排,也可以说是一种综合性学习4.当年,清华大学的沈元教授在中学数学课上讲“哥德巴赫猜想”,使陈景润受此激发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这才有了后来的数学家陈景润和陈氏定理。
今天,我们在语文课上提供一些“反物质”之类的实验物理知识,说不定也会有学生把发现反物质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并且说不定还会成为丁肇中这样的实验物理学家,真的发现反物质分享:
- 标签:
- 编辑:慧乔
- 相关文章
-
琦君作者简介资料(琦君,作者简介)
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甜。每当桂花盛开的时候,“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
琦君作者简介资料(琦君,作者简介)
听音频,让全国最好的声音带你穿越回到少年小学《语文》第9册 人教2005年版作者简介《桂花雨》是2010年10月1日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
- 变色龙契诃夫(变色龙契诃夫板书)
- 七律·到韶山(七律诗词大全100首)
- 岳飞 满江红(岳飞满江红朗诵视频)
- 菩萨蛮温庭筠(菩萨蛮温庭筠ppt)
- 千里之行(千里之行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