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苏辙(六国论苏辙原文)
品听诗词
关注微信公众号点“品听经典”“品听诗词”,即可随时查阅、学习《古文观止》的全部文章及该公众号发过的诗词、成语等全部内容。欢迎转发,谢谢支持。
11-13 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我曾经读过《史记》上的六国世家,私下以为,天下的这些国君,凭着五倍的土地,十倍的军民,决心向西进兵,去攻打崤山以西不过千里大的秦国,却免不了被消灭。
✦六国:齐、楚、燕、赵、韩、魏✦世家:《史记》记述诸侯王的传记称为世家(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儒家创始人孔丘也被列人世家,此属例外)“六国世家”,即六国诸侯王的传记✦窃:私下,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五倍之地、十倍之众:谓六国与秦相比,有其五倍的土地、十倍的人口。
✦山西: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期,通称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这里指崤山以西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我时常为他们而深入地思考,认为他们必定有可以保全自己的办法。
因而不得不责备当时的那些谋,考虑祸患的疏忽,看待利害的短浅,并且不了解天下的大势✦咎:怪罪✦疏:粗忽✦势:大势、形势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当时秦国同六国争夺天下的要害地方,不是在齐、楚、燕、赵四国的广大地区,而是在韩、魏二国的郊野;。
✦不在齐、楚、燕、赵:这四国皆远离位于西部的秦国,不与其接壤,故云✦而在韩、魏之郊:韩国疆土有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介于秦、楚、魏三国之间,为军事上必争之地故云秦吞六国,首先战事当发生在“韩、魏之郊”。
郊,邑外为郊野周制,离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泛指城外、野外与下句“韩、魏之野”,的“野”,同义,都是田野、国土的意思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六国同秦国争夺天下的关键地方,也不是在齐、楚、燕、赵四国的广大地区,而是在韩、魏二国的郊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秦国对韩、魏二国的存在,好比人有腹心的疾病一样韩、魏二国挡住了秦国的要道,遮蔽着崤山以东的四国,所以那时天下的最重要的地方,没有哪里赶得上韩、魏二国了。
✦塞:阻塞,挡住✦冲:要冲,军事要道✦蔽山东之诸侯:遮蔽了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后就主张收服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后就建议制伏魏国。
秦昭王还没有得到韩、魏二国的真心降服,就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块地方,范雎为这事担忧;那么,秦国最忌的事情就可以看出来了✦范雎:字叔,战国时魏人后入秦说秦昭王,他曾劝说昭王:“天下无变则已,天下有变,其为秦患者孰大于韩乎?王不如收韩。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收韩,收服韩国✦商鞅:也叫卫鞅,卫国贵族,公孙氏后入秦,劝说孝王伐魏,“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即秦并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鞍将而伐魏······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史记·商君列传》)故云“用于秦而收魏”✦刚:故刚城,今山东省宁阳县✦寿:今山东省郓城县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秦国出兵到燕、赵二国去,是秦国冒险的事情因为秦国越过韩、魏二国去攻打别人的国都,燕、赵二国在前面抗拒它,韩、魏二国乘机在后面截击它,这在军事上是冒险的做法✦乘:乘势攻击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然而秦国在攻打燕、赵二国的时候,不曾有韩、魏二国从后面袭击的忧患,那就是韩、魏二国归附秦国的缘故✦附:依附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韩、魏二国是其他国家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它们中间随便出入,这难道可以说那些谋士是了解天下大势的吗?。
✦障:屏璋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抛弃小小的韩、魏二国,让它们独自去抵挡强暴得像虎狼那样的秦国,它们怎么能够不折转身去投入秦国怀抱呢?✦委:托付✦区区:小,少✦当:抵当✦折:损折。
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韩、魏二国折转身去投入秦国怀抱,这样,秦国人就能够在二国通过他的部队到达崤山以东的各国,从而使天下普遍遭受它的灾祸✦东诸侯:山东的诸侯,这里指齐、楚、燕、赵。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知厚韩、亲魏以摈秦,韩、魏二国是不能够独自抵挡秦国的,天下的诸侯却依靠它们能够挡住那来自西方的侵略,所以不如团结亲近韩国和魏国,来断绝同秦国的关系✦摈(ìn):排除。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这样,秦国人就不敢越过韩、魏二国来窥伺齐、楚、燕、赵这些国家,齐、楚、燕、赵这些国家也就能够从这中间自己保全自己了✦完:全,这里指保全国家的完整。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如果拿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去帮助面对敌人的韩、魏二国,使韩、魏二国没有来自东面的后顾之忧,他们就能够为天下挺身而出,去抵挡秦国军队✦寇:敌寇,侵略者,这里指秦国。
✦出身:献身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用两个国家的兵力去对付秦国,四个国家在内部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两个国家的危急假如这样,就可以没完没了地应付下去,那秦国还能干什么呢?。
✦阴助:暗中帮助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不知道作出这样的安排,却贪图边境上的尺寸土地的利益,背弃誓言,撕毁协定,而且在自己营垒里互相屠杀、吞并秦国兵还没有出来,天下各国却已经自己搞得疲惫不堪了。
✦疆埸(yì):边界✦背盟败约:即“背败盟约背,背弃败,破坏✦自相屠灭:指六国间自相残杀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结果使得秦国人能够利用这个机会,来夺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悲伤吗!✦伺其隙:窥侧着六国疲困的可乘之机。
音频资料
11-13 六国论 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知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01译文11-13 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我曾经读过《史记》上的六国世家,私下以为,天下的这些国君,凭着五倍的土地,十倍的军民,决心向西进兵,去攻打崤山以西不过千里大的秦国,却免不了被消灭。
✦六国:齐、楚、燕、赵、韩、魏✦世家:《史记》记述诸侯王的传记称为世家(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儒家创始人孔丘也被列人世家,此属例外)“六国世家”,即六国诸侯王的传记✦窃:私下,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五倍之地、十倍之众:谓六国与秦相比,有其五倍的土地、十倍的人口。
✦山西: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期,通称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这里指崤山以西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我时常为他们而深入地思考,认为他们必定有可以保全自己的办法。
因而不得不责备当时的那些谋,考虑祸患的疏忽,看待利害的短浅,并且不了解天下的大势✦咎:怪罪✦疏:粗忽✦势:大势、形势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当时秦国同六国争夺天下的要害地方,不是在齐、楚、燕、赵四国的广大地区,而是在韩、魏二国的郊野;。
✦不在齐、楚、燕、赵:这四国皆远离位于西部的秦国,不与其接壤,故云✦而在韩、魏之郊:韩国疆土有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介于秦、楚、魏三国之间,为军事上必争之地故云秦吞六国,首先战事当发生在“韩、魏之郊”。
郊,邑外为郊野周制,离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泛指城外、野外与下句“韩、魏之野”,的“野”,同义,都是田野、国土的意思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六国同秦国争夺天下的关键地方,也不是在齐、楚、燕、赵四国的广大地区,而是在韩、魏二国的郊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秦国对韩、魏二国的存在,好比人有腹心的疾病一样韩、魏二国挡住了秦国的要道,遮蔽着崤山以东的四国,所以那时天下的最重要的地方,没有哪里赶得上韩、魏二国了。
✦塞:阻塞,挡住✦冲:要冲,军事要道✦蔽山东之诸侯:遮蔽了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后就主张收服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后就建议制伏魏国。
秦昭王还没有得到韩、魏二国的真心降服,就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块地方,范雎为这事担忧;那么,秦国最忌的事情就可以看出来了✦范雎:字叔,战国时魏人后入秦说秦昭王,他曾劝说昭王:“天下无变则已,天下有变,其为秦患者孰大于韩乎?王不如收韩。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收韩,收服韩国✦商鞅:也叫卫鞅,卫国贵族,公孙氏后入秦,劝说孝王伐魏,“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即秦并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鞍将而伐魏······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史记·商君列传》)故云“用于秦而收魏”✦刚:故刚城,今山东省宁阳县✦寿:今山东省郓城县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秦国出兵到燕、赵二国去,是秦国冒险的事情因为秦国越过韩、魏二国去攻打别人的国都,燕、赵二国在前面抗拒它,韩、魏二国乘机在后面截击它,这在军事上是冒险的做法✦乘:乘势攻击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然而秦国在攻打燕、赵二国的时候,不曾有韩、魏二国从后面袭击的忧患,那就是韩、魏二国归附秦国的缘故✦附:依附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韩、魏二国是其他国家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它们中间随便出入,这难道可以说那些谋士是了解天下大势的吗?。
✦障:屏璋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抛弃小小的韩、魏二国,让它们独自去抵挡强暴得像虎狼那样的秦国,它们怎么能够不折转身去投入秦国怀抱呢?✦委:托付✦区区:小,少✦当:抵当✦折:损折。
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韩、魏二国折转身去投入秦国怀抱,这样,秦国人就能够在二国通过他的部队到达崤山以东的各国,从而使天下普遍遭受它的灾祸✦东诸侯:山东的诸侯,这里指齐、楚、燕、赵。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知厚韩、亲魏以摈秦,韩、魏二国是不能够独自抵挡秦国的,天下的诸侯却依靠它们能够挡住那来自西方的侵略,所以不如团结亲近韩国和魏国,来断绝同秦国的关系✦摈(ìn):排除。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这样,秦国人就不敢越过韩、魏二国来窥伺齐、楚、燕、赵这些国家,齐、楚、燕、赵这些国家也就能够从这中间自己保全自己了✦完:全,这里指保全国家的完整。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如果拿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去帮助面对敌人的韩、魏二国,使韩、魏二国没有来自东面的后顾之忧,他们就能够为天下挺身而出,去抵挡秦国军队✦寇:敌寇,侵略者,这里指秦国。
✦出身:献身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用两个国家的兵力去对付秦国,四个国家在内部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两个国家的危急假如这样,就可以没完没了地应付下去,那秦国还能干什么呢?。
✦阴助:暗中帮助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不知道作出这样的安排,却贪图边境上的尺寸土地的利益,背弃誓言,撕毁协定,而且在自己营垒里互相屠杀、吞并秦国兵还没有出来,天下各国却已经自己搞得疲惫不堪了。
✦疆埸(yì):边界✦背盟败约:即“背败盟约背,背弃败,破坏✦自相屠灭:指六国间自相残杀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结果使得秦国人能够利用这个机会,来夺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悲伤吗!✦伺其隙:窥侧着六国疲困的可乘之机。
苏辙《六国论》1-背诵整本《古文观止》苏辙《六国论》2-背诵整本《古文观止》苏辙《六国论》3-背诵整本《古文观止》苏辙《六国论》4-背诵整本《古文观止》
02本篇简介六国,指战国时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作者分析了六国先后被秦灭亡的历史,指出六国决策者目光短浅,不识“天下之势”,相互之间“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导致“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从而自食恶果,相继灭亡。
全文紧扣“天下之势”,纵论六国与秦争天下中的成败得失,层层推进而笔又一气呵成正如金圣叹所评:“看得透,写得快笔如骏马下坂,云腾风卷,只为留足不住故也”(见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03本篇名句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贪图边境上的尺寸土地的利益,背弃誓言,撕毁协定,而且在自己营垒里互相屠杀、吞并。
✦深度学习,请按下方“阅读原文”
- 标签:
- 编辑:慧乔
- 相关文章
-
单骑救主(单骑救主说的是谁)
三国时期虽战争仍旧,但统治者都比较重视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为解三国鼎立时期战争纷争,魏、蜀、吴三国决定从联合举办…
-
单骑救主(单骑救主说的是谁)
作者:德衡术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说起开国中将周希汉,人们往往会想起两件事。一件,是在解放战争中周希汉将军率部击毙和俘虏蒋军将级…
- 加西亚马尔克斯(加西亚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集)
- 团结的反义词(吸引的反义词)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
- 纳兰性德长相思(纳兰性德长相思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