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解读

指南录后序知识点(指南录后序拼音版)

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它是一种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的制度。

指南录后序知识点(指南录后序拼音版)

 

知识点一:官吏选拔的术语1.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它是一种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的制度2.荐举、征辟制: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

也可叫做察举,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东汉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此外,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3.科举制:创于隋代,发展完备于宋代,衰落于清代,先后绵延1300多年,是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主要铨选制度考察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童子等科,各科考试方法和内容各异。

明代以后考试程序又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殿试三年一考,由皇帝亲自裁定名次,定一甲前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4.除此以外,还有军功、郎选、恩荫等途径。

知识点二:授官的术语①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②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③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④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⑤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⑥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⑦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⑧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⑨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⑩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

《孔雀东南飞》⑪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⑫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知识点三:升官的术语①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②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③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

④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⑤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⑥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⑦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⑧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四:贬官的术语①谪、贬:贬官,降职并外放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范仲淹《岳阳楼记》)②黜、罢、免、夺:罢免官职 例:“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高启《书鸡者事》)③褫:撤职查办 例:“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 (谢庄《上搜才表》) ④左迁:降职 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 (白居易《琵琶行》)⑤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⑥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⑦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

(韩俞《进学解》)⑧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知识点五:调动的术语①徙、迁、转、调:改任官职,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不升不降例:“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  (《后汉书·张衡列传》)②量移:被贬边远地区的官员,遇赦酌情移至近处任职 例:“三年随例未量移” (白居易《自题》) ③出、放:指出京受任 例:“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后汉书·张衡列传》)④补:

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⑤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知识点六:兼职的术语①领:以本官兼较低职 例:“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 (《后汉书·刘焉列传》) ②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 例:“周公摄政,践祚而治” (《礼记·文王世子》) ③权、行、署:临时代职。

例:“兼权殿中侍御史”  (《宋史·李纲列传》)④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⑤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⑥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

(《史记•项羽本记》)⑦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知识点七:到任、离任、休假、行使职权的术语①新(始)视事:刚刚到任 例:“是时,茂陵守尹公新视事” (《汉书·游侠传》) 。

②下车:官吏初到任 例:“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后汉书·刘宠列传》)③秩满:官吏任期届满例:“秩满,造行在所,顾不数见公卿” (陆游《傅正议墓志铭》) ④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例:“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 (《后汉书·刘般列传》) ⑤归田:辞官还乡 例:“官中无人,不如归田” (《晋书·李密列传》)⑥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例:“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后汉书·张衡列传》)⑦休沐、出沐、归沐:

官吏例行休假⑧用事、听事:执掌政权,处理政务⑨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⑩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⑪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⑫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知识点八:考核的术语①铨:衡量官吏的资历和劳绩 例:“府州久勤将吏,依劳铨序。

” (《宋书·武帝纪中》) ②课试:考查、考核 例:“境内之杰不事,而求封外之士,不以功伐课试,而好以名问举错” (《韩非子·亡徵》)③考绩、考功:考核官吏的政绩 例:“故考绩黜陟,以明褒贬” (《后汉书·马援列传》)。

知识点九:官学中的教师(学务官员)、学员名称①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②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③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三国志·吕蒙传》)。

④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例:“有司业、博士为之师”(《送东阳马生序》)⑤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例:“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促织》)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左忠毅公逸事》)⑥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⑦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⑧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⑨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例:“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知识点十:和疾病死亡有关的常见词语①丁忧:遭父母之丧,又叫“丁艰” ②行服:守孝,服丧③服阙:又叫“除服、服除”,守孝期满,除去丧服④哀毁:居丧期间,因伤痛过度而伤害身体⑤大渐:病危 寝疾:卧病大辟:死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