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解读

丑石教学设计(丑石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我先后毕业于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师范学校和东北师大中文系,1995年毕业分配到东北师大附中执教语文,至今25年,先后教过初中、高中,还教过一年小学,

丑石教学设计(丑石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原创 孙立权 语文学习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从事语文教育25年的点滴收获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孙立权我先后毕业于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师范学校和东北师大中文系,1995年毕业分配到东北师大附中执教语文,至今25年,先后教过初中、高中,还教过一年小学,也在东北师大文学院兼过多年本科和研究生的课。

8年的师范学习生活,确定了我科班教师的出身,25年的语文教育工作,实践着我教书育人的梦想有一天,我要表达对语文教学的感情时,忽而想到年轻时读到的两句诗:“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我觉得没有其他的语言比屈原这两句诗,更能恰切地表达我对语文教学长久不衰、矢志不渝的热爱之情。

对语文教育的情有独钟,使我孜孜探求,锲而不舍还记得25年前我到东北师大附中去报到的情景我把大学四年积攒的十几箱书整理好了,正发愁如何运到附中时,附中来接新教师的面包车到了,从车上走下一位年逾五旬的白发长者,他与我握手并自我介绍道:“我是附中语文组长马洪邦,我来接你。

”然后他就帮我往车上搬书这一幕我终生难忘还记得第一次上公开课之前,语文特级教师陈凌云叮嘱我“三吃透”:吃透大纲,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然后,她又就一些细节耳提面命师父马洪邦先生给我讲当年他上公开课时怎样备课,怎样试讲,有哪些成败得失。

还记得许多语文组会,几位老教师就一节课的评价争得面红耳赤就一篇课文的主题,新老教师各自表达新见;就一道语文试题的答案,备课组的老师争论得不可开交有生命融合才有自由创造,正是东北师大附中文化和语文组风气的熏陶,使我成为一名语文特级教师,一名国家级教学名师。

边规范边创新有人认为,青年教师应该先规范,再创新,也就是说先要成为规规矩矩的教书匠,然后才有资格谈创新对于此种主张,我不敢苟同我主张:边规范边创新,在规范中创新,在创新中规范而且,我的成长之路验证了我的主张。

我们学校规定,刚入职的教师在从教一个月时要上汇报课别的青年教师都选择中规中矩、有板有眼地讲一篇课文,按照当时我校语文教学 “启—读—析—练—总”的常规模式来讲,我则选择讲作文教学中的“侧面描写”我事先在白纸上用墨线简单勾勒两幅“深山藏古寺”的画,一幅是深山中露出的古寺一角,一幅是没有出现古寺,而是深山中曲折的山路,两个和尚从山下往上担水。

我通过这两幅画引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然后下发经典作品中侧面描写的范例,阅读后让学生分组合作,口头完成一个侧面描写的任务几分钟后每个小组派一两名代表到黑板前将自己组合作完成的口头描写变成文字最后由我依次点评优劣,进行评改。

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动嘴动笔,生生、师生良性互动当时,语文组有二十几位老师听课下课后一位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对我说:“你不像刚入职的老师,俨然是个老教师这节课很有创意!”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时就应该去挑战如果教学伊始只知道一味规范,缩手缩脚,很可能入而不出。

高手是上课上出来的有人说“教育家是上课上出来的”,意思是说教育家成长永远离不开课堂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教育教学成果的唯一途径我不是教育家,但我的经验告诉我,教学高手一定是上课上出来的,尤其是上公开课。

从入职时上第一节校内公开课《侧面描写》,到教龄1年时上区级公开课《听说训练》,到教龄2年时上市级公开课《沁园春·雪》,到教龄3年时上省级公开课《听泉》,到教龄5年时上国家级公开课《汉字造字法》;从参加学校教学“百花奖”竞赛执教《荆轲刺秦王》,到“东北三省中青年语文教学十佳”评比执教《孩童之道》,到全国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执教《中国石拱桥》;从为高校见习、实习学生上观摩课《童趣》,到为新教师岗前培训上示范课《沁园春·长沙》,到为八省国培班学员上研讨课《人间词话》,到为全国名师工作室建设博览会上创新课《中国文化中的梅花》……从教25年来,我上过的各级各类、大大小小的公开课有200余节。

正是这些量的积累逐渐带来质的变化,我从一个上课紧张、手心出汗、嘴唇发干的青年教师变成了上课可以自由发挥、左右逢源、屡有创新的老教师“操千曲而后晓声”,诚哉斯言上公开课的收获,技术层面的在其次,最重要的是观念层面的。

22年过去了,直到现在我还深切地记着1998年执教公开课《中国石拱桥》所遭遇的观念冲击这节课,我于1998年在山西大同、辽宁鞍山、吉林长春三个地方上过,讲相同的内容,同一个讲法,但得到的评价毁誉不一语文教育专家朱绍禹、张翼健、欧阳代娜等人认为“好得很”,而有些先生认为“糟得很”。

同一年里,我经受着冰火两重天的考验我讲这节课时,精心制作了一个赵州桥模型上课时,采用“层层剥笋法”一边讲课一边拆模型,逐步呈现赵州桥的内部结构,以显示赵州桥内在的美,给学生以文化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同时,通过两个小拱位置的表述,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为了把阅读与写作紧紧结合起来,我又让学生课前自行设计“我心目中未来的桥”,画出图纸;课上,展示给大家,并且口头说明,介绍设计思路;课下,让学生动手做出模型,再把设计思路和制作过程写下来,这也是一次很好的说明文写作训练。

是什么让我这样设计教学呢?——我的语文观我一贯认为,语文课不能单单上成言语训练课如果语文只是言语训练,那我们就自轻自贱了语文,放逐了语文的灵魂,也就砍去了语文作为人的“精神的底子”(钱理群先生语)的职能。

虽然吕叔湘先生有言:“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但我个人认为,吕老的话在语言层面看是对的,这种技能和游泳、打乒乓球一样,必须反复训练才能熟练掌握;而从另一个层面看,吕老的话似失之偏颇。

我想,语文更是一种文化运作,它跟游泳、打乒乓球还有本质的不同语文课上,一方面,要在言语层面训练技能,培养并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以语文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去涵养学生,给学生以文化熏陶,让学生既有思想文化的吸收,又有思想文化的创造。

这就是我的语文观——言语/文化观我就是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设计《中国石拱桥》这节课的我的教学观念得到许多语文人的认同,但也被有些人所反对,这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给我带来的思想冲击和深入思考,真是终生难忘所以,我一向主张青年教师应该多经受公开课的磨砺。

批注式阅读——“语文教育民族化”的尝试从1999年开始,我开始“语文教育民族化”系列教改实验,主要包括“两年教背古诗词300篇”实验、“批注式阅读”实验、“参较式阅读”实验、“札记体作文”实验、“读整本的书”实验。

其中,“批注式阅读”教改实验是我用力最多、坚持时间最长、成果最多的一项以其为主要内容的“语文教育民族化课程教学实验”项目于2018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之所以开展“批注式阅读”实验,是因为我对当时由作者、时代背景到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阅读教学模式的不满。

这种不满促使我去寻找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少年时代看过祖父的线装书,繁体竖排、古旧发黄的《封神演义》《三国演义》书页里,大字正文中排着许多双行夹批,这给我很大启发如何将阅读获得的启发融入语文教学中,我几番研读,几度思索,终于在1999年开始实践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批注式阅读。

这种阅读方式是深含中国文化意蕴的它的突出特点是“意(批注)随文(文本)生”,阅读者在读文过程中兴之所至,随感而发,信手拈来,议论纵横批注者阅读时不是站在一个方位观察(姑且把观察的这个方位称为“焦点视”,得之于西方绘画),而是随文本不断变换观察点(姑且称为“散点视”,得之于中国画)。

“焦点视”是一元化视角,“散点视”是多元化视角批注者把林林总总的阅读所得、所感、所疑都书写在书眉页侧,与正文相映成趣这种“意随文生”的“批注式阅读”,体现了“在只言片语中立论”的中国思想文化特色批注式阅读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直接领悟,这与中国古代哲学相通。

哲学家冯友兰说中国哲学家“以对于事物的直接领悟作为他们哲学的出发点”而批注式阅读以学生对文本的直接领悟为出发点我在备课时常常运用批注式阅读细读文本时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以及研读其他参考资料的收获批注在课文的书眉页侧,以备上课时使用。

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圈点批注怎样批注?我先示范,把我对一篇课文的批注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批注时有所参照上课时的主要方式就是我和学生交流批注成果一堂课上,我常被学生精彩的批注所吸引,学生也常为我充满哲理的批注所折服。

讲范仲淹词《渔家傲》“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时,有学生加了一句批注:“与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有异曲同工之妙”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讲贾平凹《丑石》,讲到丑石不屈于误解,寂寞地生存时,我宣读我的批注:“不要怕孤独,孤独能造就伟大。

”好长时间,学生脸上洋溢着深思的表情,默默回味着在教学中,我逐渐发现批注式阅读不但适用于课文学习,而且适用于课下阅读于是我积极地探索,让批注由课内走向课外我经常给学生印发名家名篇,将原文置于左侧,右侧和文末空白,以备批注。

学生的批注有的“有句无篇”,着眼于文章某词某句某段的“旁批”,我谓之“书间笔痕”;有的写在原文的后边,是着眼于全篇的,类似古代小说评点中的“回末总评”,我谓之“篇后悟语”我把全班学生分为六组,每组每次批注后由一位学生整理,去粗取精,形成一篇新批注,然后我把这篇批注印发给全班学生。

通过此种方法,可达“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共享、交流之效批注同样适用于长篇名著的阅读我把“批注式阅读”实验和“读整本的书”实验杂糅在一起,指导学生在阅读名著时留下自己的“书间笔痕”,阅读名著后留下自己的“篇后悟语”。

进行批注式阅读,学生收获很大在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搜集了很多学生对这种阅读方式的评价,从参加学生的反馈中,我欣喜地看到,批注式阅读让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让他们养成了在读书中思考、在读书中收集自己零碎的思想的好习惯,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我从语文教改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教改与教研是一个教师教学进步的生命力,我从中获益匪浅,因而也将乐此不疲语文是我的缘小学时写作文,写“你长大了干什么”,我就说要当语文老师;中学时,在县城的小报上第一次发表作文;大学上了中文系,毕业当了中学语文老师。

语文是我的业这个“业”,一方面可理解为职业、专业、事业,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佛教说的“业果”,我的苦乐果报我教语文,教得好就是做善业,教得不好就是造恶业语文更是我的力语文是我一切力量的来源我只有在语文中才表现出强大的力量,舍此,我弱不禁风,一无是处。

语文还是我的愿,我愿人们成为知书识礼、能读会写而且能够负责任表达的母语操持者,我愿语文昌明天下——《语文学习》2020年第7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