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简介(人民英雄纪念碑简介200字)
(下载电子版朗读、教案、课件请拉至文末)课文朗读♬点击上方播放按钮听有声阅读,解放双眼课文原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周定舫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
(下载电子版朗读、教案、课件请拉至文末)课文朗读♬点击上方播放按钮听有声阅读,解放双眼课文原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周定舫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在远处就可以看到毛主席亲笔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来仔细瞻仰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是根据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兴建的,当天傍晚,毛主席率领全体与会代表为纪念碑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奠基礼,毛主席亲自执锨铲土,为纪念碑奠定基石从1952年8月1日动工兴建以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援和关怀。
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4.24米纪念碑是用17000余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
这八个字是碑的主题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碑文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
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以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整个纪念碑的造型使人们感到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新时代精神。
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年-1000年之久大部分浮雕里有20个左右英雄人物,每个人物都和真人一样大小,他们的面貌、表情和姿态都不相同。
从碑身东面起,按着历史顺序瞻仰第一幅浮雕是“销毁鸦片烟”,描述了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窑坑里焚烧,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
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东面的第二幅浮雕,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太平天国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号,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在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往南转到碑身的后面,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深夜,起义的新军和市民,摧毁了湖广总督门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冲去。
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总督府的牌子,被打断在阶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接下来的一幅是“五四爱国运动”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的旗帜,慷慨激昂地来到天安门前梳着髻子、系着长裙的女学生,在向市民们散发传单人群高处,一个男学生正在向围着他的群众演说。
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南面的第三幅是“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英国巡捕向徒手群众开枪射击,死伤多人。
“五卅惨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促使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的爆发这幅浮雕表现出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人民坚强不屈地向帝国主义斗争的情景画面上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市民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小旗,冲破英国巡捕的沙袋、铁丝网英勇地前进;商店关门罢市,戴着礼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被打伤的工人,在战友们搀扶下,继续勇往直前。
人群后面隐约能看到外滩的海关和银行大楼碑身的西面,第一幅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浮雕画面从一个连队的角度来表现这一伟大起义的情景1927年8月1日早晨,一个指挥员挥着左手向战士们宣布起义,士兵们举着起义的信号——马灯,。
光辉的红旗举起来了,战马在呼啸,劳动人民正在帮助搬运子弹,战士们激昂地高呼着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展开了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斗争紧接着的一幅是“抗日敌后游击战”,浮雕上显现出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敌后游击战的场面。
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峻峭的山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画面上,青年男女农民拿着铁铲,背着土制地雷;白发的母亲送枪给儿子,去打击日本侵略者;年轻小伙子站在指挥员身旁,等候命令,准备随时投入消灭敌人的战斗。
最后来到碑的正面,看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浮雕,这是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天堑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棋子,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
后面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在这幅浮雕的两旁,是两块装饰性的浮雕左边,是渡江前夕,工人抬着担架、农民运送军粮、妇女送军鞋等热烈支援前线的场面右边的一块,表现全国各阶层人民举着红旗和鲜花,捧着水果,欢迎解放军、慰劳解放军的情景。
看完了所有的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我想,人们从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所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了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当我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的时候,我再一次向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默默致敬。
教案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学目标】1.勾画出文中相关的词句,理清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顺序,把握说明对象的空间结构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本文综合运用说明、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
3.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激发爱国热情【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对象的空间结构。
【教学过程】一、营造意境,导入新课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推翻了一座又一座压迫的大山,树立起一座又一座丰碑历史渐行渐远,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段充满汗血与牺牲的岁月回顾那段历史,能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自信心,能让我们更加珍惜并继续开拓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今天,我们将要走近一座巍峨、雄伟、庄严的建筑,与它一同歌颂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它就是首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板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周定舫)【设计意图】
通过简要回顾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导入,可以营造一种怀念、崇敬人民英雄的氛围,让学生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的意义有初步的认识,进而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思路1.检查预习(1)认识作者。
(2)积累字词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工具书,掌握本课生字词的音、形、义(3)了解写作背景2.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语句(1)初识说明对象设问1:根据文章标题,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预设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设问2:凡是说明对象都有一定的特征,本文介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呢?预设人民英雄纪念碑总体上具有巍峨、雄伟、庄严的特点设问3:既然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是人民英雄纪念碑,那么文中哪些段落是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具体介绍呢?。
预设除去开头和结尾这两个段落,其余段落都是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具体介绍(2)梳理文章思路设问1:读完课文,你觉得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预设全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2—10):具体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过程,碑的题字、碑文、碑身造型、装饰花纹以及十幅浮雕第一层(2、3):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说明兴建过程及重大意义第二层(4—6):介绍纪念碑的题字、碑文、碑身造型和装饰花纹,以及碑座四周的浮雕。
第三层(7—10):具体介绍十幅浮雕的内容第三部分(11):抒写瞻仰纪念碑后的深切感受设问2:齐读开头和结尾两段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预设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
师小结:本文开头一段介绍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总体特点最后一段照应开头,再次揭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内涵【设计意图】本环节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把握程度再让学生初读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
三、细读课文,理清说明顺序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同时勾画出文中表示地点变换和时间变换的词句1.把握总体的说明顺序设问1:作者是边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边介绍的,请同学们根据勾画的相关词句,理清作者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路线。
预设东长安街、天安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问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预设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和时空结合的顺序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问3:请同学们标示出作者步入天安门广场后的行走路线。
预设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台阶前——踏上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按照行走路线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设问4:当作者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站立在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前时,他又是如何将纪念碑介绍给大家的呢?预设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台阶。
——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小碑座四周——碑顶——大碑座四周2.理清局部的说明顺序设问1:文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具体介绍了十幅浮雕的内容,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十幅浮雕的,它们各有什么意义。
(学生在课本上勾画出具体内容,并把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十幅浮雕内容按方位顺序列出来)预设东→南→西→北(1839~1851年)→(1911~1925年)→(1927~1945年)→(解放战争时期)两条明确的线索表明此部分是以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进行介绍的。
课件出示:方位顺序时间事件意义东面11839年销毁鸦片烟表现中国人民反帝的决心21851年金田起义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南面31911年武昌起义结束了封建帝制4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51925年五卅运动促使全国范围大革命风暴的爆发西面6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展开了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斗争7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敌后游击战打击日本侵略者北面8解放战争时期热烈支援前线解放全中国9胜利渡长江,
解放全中国10欢迎、慰劳解放军设问2:作者介绍十幅浮雕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预设作者介绍十幅浮雕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介绍“销毁鸦片烟”浮雕;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介绍“金田起义”浮雕;有的从历史事件的经过谈起,如介绍“五卅运动”浮雕。
设问3:为什么介绍十幅浮雕时不像介绍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开始,却从东面开始呢?预设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革命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的三幅浮雕描写的是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情景,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从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鸦片战争起,按时间顺序介绍中国近代革命历程,更能体现中国革命的艰难与人民英雄的伟大,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3.掌握细节的说明顺序设问1:研读文中介绍第一幅浮雕的部分,看看可以分成几层,分别介绍了什么?。
预设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来介绍:第一句话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人物(群众)、地点(虎门)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浮雕的画面第二句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群众。
“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动词表达群众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一股股”展示了销烟场面的壮观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形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
第四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设问2:研读文中介绍第二幅浮雕的部分,说说作者是怎样介绍第二幅浮雕的预设第二幅浮雕与第一幅浮雕相比,在写法上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
——1851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事件的历史意义——“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最后形象地再现浮雕画面——“大刀”“梭镖”“锄头”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的热烈场面。
因此,作者介绍浮雕一般包括交代事件、再现画面、揭示事件的意义三部分,运用的是逻辑顺序全文使用的说明顺序的总结:课件出示:本文的说明顺序1.作者的活动顺序: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2.介绍纪念碑结构的顺序: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
3.介绍碑身的顺序:由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4.介绍十幅浮雕的顺序:东南西北的空间顺序、从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师小结:作者介绍十幅浮雕的方法不尽相同,笔法富于变化,既给了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也避免了行文上的呆板。
在介绍时作者准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将观察方位交代清楚,在介绍时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此外,细节部分,比如介绍浮雕内容时,则选用逻辑顺序,让读者能如亲临般清晰地了解说明对象。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了解文中多种说明顺序的综合运用通过勾画文中表示地点变换和时间变换的词句,有利于学生迅速、正确地把握作者行文时使用的说明顺序,从而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第2课时
【课时目标】1.深入研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2.体会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教学过程】一、梳理概括,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点有了初步了解,对本文的说明顺序也有了整体的把握。
本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课文,看一看作者用了怎样的语言和写法来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并体会其中的妙处【设计意图】这节课的导入运用梳理概括的方式,既衔接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又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接着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一步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
二、研读课文,探究语言写法本文虽然意在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给人以知识,但又不仅仅如此,它还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再读全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让读者在清楚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具体构造的同时,体会到它“巍峨、雄伟、庄严”的特点的。
1.品味文章语言本文除了结构清晰、能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完美结合、感情充沛外,最大的亮点就是用语准确,富于变化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同时圈点勾画出文中相应的语句(1)词语运用准确设问1:“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
”这句话中的“落成”可不可以换成“建成”或“造好”?为什么?预设不可以因为“落成”含有庄重、庆贺的意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意义十分重大,如果用“建成”或“造好”等一般性词语,就无法表现其重要意义和作者崇敬的心情。
设问2:“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这句话中的“碑心石”可以换成“碑石”吗?预设不可以“碑心石”三个字明确交代了毛主席的题字所在位置。
如果换成“碑石”,那么题字的位置就不确切了设问3:“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这句话中的“中国自古以来最大”可不可以删去?该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预设不可以删去句中的“中国”表示地域范围,“自古以来”表示时间,“最大”表示程度通过这一连串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地位该句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高度,突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的特点。
师小结:本文用语准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词语精准贴切;②指代部位的词、短语和方位词使用准确;③恰当使用表示时间、范围或程度等表修饰、限制的词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使表达更确切(2)语言富于变化设问1:第2段写作者由远及近地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预设记叙第2段记叙了作者瞻仰的行踪,通过记叙, 把来到碑前的路线交代得一清二楚设问2:文中介绍十幅浮雕时,除了说明,作者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简要分析预设记叙、描写、议论作者运用记叙性语言简要叙述历史事件,同时运用描写性语言,让固定不动的十幅浮雕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还原成一个个生命和场景,使人民英雄英勇无畏的伟大形象屹立在人们心中。
此外,作者还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评论历史事件的意义师小结:总之,本文以说明为主,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使语言富于变化,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2.探究文章写法设问1:文章三次提及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样写用意何在?。
预设第一次在第2段中提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第二次在第4段中提到,点明了纪念碑的主题;第三次是第11段中提到,表达了崇敬、赞颂、怀念之情反复提及,强调了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格,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
设问2: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还有十幅浮雕的具体内容,这三者之间的具体关系是什么呢?预设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是贯串全文的主线,而碑文是对碑主题的具体说明,十幅浮雕的内容是碑文的具体体现。
因此,只要抓住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也就抓住了十幅浮雕的具体内容的核心了设问3:本文的内容很多,这些内容是怎样组织起来的?预设本文是由“我”的瞻仰过程组织起“人民英雄”和“纪念碑”这两方面内容从“我”这方面看,写了“我”的来到路线、瞻仰经过以及离去,首尾完整。
从“人民英雄”这方面看,重点写了碑的主题、碑文及十幅浮雕,其中碑文概括了人民英雄的光辉历史,浮雕显示了重要历史事件,图文并茂从“纪念碑”这方面看,写了其兴建的过程、位置与体量、材料与造型等内容,重点写碑上纪念了哪些人民英雄以及为何纪念。
设问4: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而作者是以一个瞻仰者的身份来介绍说明的这样的写作角度很容易使文章变成肤浅、单一的游览记述,但本文却写得内容丰厚而脉络清晰作者写法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预设写作顺序的合理安排:将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与逻辑顺序巧妙地相结合,以作者瞻仰活动的路线,串起所有介绍点多种表达方法的运用:以说明为主,有机地穿插记叙、描写、议论,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师小结:本文的魅力在于通过。
“我”的行踪,渗入个人体验,使人身临其境文章找准了切入点,不仅是一篇详略得当的说明文,也是崇敬英雄的经典篇章,演奏着敬仰先烈、介绍说明对象与缅怀历史这三者交织而成的交响乐曲【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品味文章独特的语言特点。
同时通过对文章具体内容的理解、探究,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法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结束语: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人们深切缅怀伟大革命先烈的情感寄托从修建位置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重视,从碑文内容可以看出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以及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
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青年一辈,我们要学习、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本课从标题看是一篇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说明文,文中的内容较多,灵活运用了多种说明顺序,且语言富于变化,综合运用了说明、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同时文中含有大量的抒情性的语句,感情真挚、强烈。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同时体会文中蕴含的强烈情感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并分析重点词句,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感受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让学生理解。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激发了学生对人民英雄的崇敬、对祖国的热爱资料链接: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历程在我国举行开国大典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30日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当天下午6时,毛主席率领全体政协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典礼随后,以毛主席为首的政协各单位首席代表一一执锨铲土,奠下纪念碑的基石当时,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向全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建筑系,发出征选纪念碑各种形式的设计方案和设计修改方案。
经全国广泛讨论,确定了现在的碑型图样,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由北京市市长彭真任主任委员,郑振铎、梁思成任副主任委员委员会下设工程处,分设计、施工、采石、美术工作等。
7个组进行工作此外,专设一个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现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的领导下,研究浮雕画片所需的史料题材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8年4月22日落成,前后长达5年零8个月,可见时间之长、工程之浩大;纪念碑用17 000余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可见用料之多、石料之优良;周定舫的介绍文章发表于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的第二天,可见人们对人民英雄的缅怀和崇敬。
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介绍详细生动,情感深厚,既介绍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上的特征,也突出了其伟大意义图文解读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本文教案、课件等来源于状元大课堂电子版领取方法第一步:进入语文君公众号
第二步:在聊天窗口回复关键词:202105愿有共鸣的读者,从中有所收获。愿你们点个【赞】+【在看】,【分享】,与更多人一起成长。【说明】本文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资料
- 标签:
- 编辑:慧乔
- 相关文章
-
人民英雄纪念碑简介(人民英雄纪念碑简介200字)
整个英雄纪念碑雕刻着170多个人物,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碑身正面有毛主席亲自题词的“人民英雄永…
-
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30篇)
一直以来,阅读理解都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当然也是学生们认为颇有难度的一类题型,尤其是在初高中,所占的分值又很高,一个不注意,在…
- 坐井观天教学实录(坐井观天教学实录逐字稿)
- 坐井观天教学实录(坐井观天教学实录逐字稿)
- 草叶上的歌(草叶上的歌还有谁在草叶上唱歌)
- 山雨教案(山雨课文原文教案)
- 关于长城的歇后语(长城上跑步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