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 读后感(实践论读后感1500字大学生)
1、矛盾论读后感1000字最近一周跟登顶珠峰实验室毕业青年共同学习了《矛盾论》的前三个小节,分别包括两种宇宙
1、矛盾论读后感1000字最近一周跟登顶珠峰实验室毕业青年共同学习了《矛盾论》的前三个小节,分别包括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三个部分第一个感受就是自己的对于生活工作中事物矛盾的存在还有很多看不清,往往看到现象,还不能看到本质,比如就我们青年现在遇到的很多问题,诸多对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如最近比较火的内卷,其下有着什么样的矛盾?学习中试着梳理了一番,发现还不是够全面,以至于寻找解决之法时缺乏有力的着力点。
还需要加强对其的理论的钻研能力,并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实践中更好的运用第二个感受就是发现人非常容易成为教条主义的懒汉,自己在对待很多问题时常常就显出教条主义的情况,也属于这懒汉之列文中谈到“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犯的错误,就是,一方面,不懂得必需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认识个别事物的特殊本质,才有可能充分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地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本质;一方面,不懂得在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本质以后,还必须继续研究那些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或者新冒出来的具体事务。
”而自己常犯的错误就是第二种情况,即通过认识一定事物的特殊性的本质,认识到了共同的本质,在新的事物或新的实践中,不能充分的了解事物或实践的特殊性,而根据之前普遍性的认识给出高高在上的建议以此来说,是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的。
正是这种错误,或者说是人性中的侥幸心理,让我们不能成为一个彻彻底底掌握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人,还存在着诸多的幻想,对于此,要不我们以自律来训练加以改正,要么等着生活的教训,让我们老老实实的改正2、矛盾论读后感1000字
人生本来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矛盾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对于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矛盾面对矛盾,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如何披荆斩棘、开拓道路,做到坚守初心,得以始终?读完《矛盾论》《实践论》之后,我想对于矛盾及知行关系的理解、把握,都会给人以启发。
面对矛盾最重要是不要迷失,坚守初心现实生活中,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在众多矛盾中把握主要矛盾,在矛盾的各方面中把握主要方面,才能把握住问题的关键,使矛盾得以解决,甚至得以转化《西游记》中唐僧团队西行路上历经八十一难,度过万水千山,面对妖精的纠缠、女皇的痴心,唐玄奘可曾动摇过?依旧坚守初心,不惧贪嗔痴的考验,取得真经,终得大道。
曾几何时,我问自己“我的初心是什么?”一度认为是改变家庭的状况,在城市里扎根立足,后来觉得自己的初心应该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面临扎根大城市的困难、矛盾,自己也曾迷茫过,甚至受到打击后萌生退意,不过也多亏了自己的坚持,如今虽说依然举步维艰,但有娇妻爱子陪伴,倒也不至于苟延残喘。
正如曾经看过的那句话“当你感觉无路可走之时,告诉自己,继续坚持”秉持初心,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面对苦难、矛盾要有“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心态面对矛盾,我们要学会辩证法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且互为存在的条件。
正如老子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相倚,互相转化此次华为事件,貌似华为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可是5月21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讲“在我们没有受到美国打压的时候,孟晚舟事件没有发生的时候,我们公司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现在我们公司全体振奋,整个战斗力在蒸蒸日上,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是在最佳状态了”华为公司相继推出了鸿蒙系统,并上演了备胎转正的故事,网上称华为公司注册了“半部山海经”“危机”之中,既有危险,又有机会在“危机”面前,要把握住机会,规避危险,利用有利条件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任正非正是因为他的“居安思危”、“盛时当作衰时想”,故而早在2012年的时候,已经开始了自主研发,才做到了从容面对此次危机面对矛盾,解决之道要勇于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不要做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要做聪明的一休,寻找办法解决矛盾,主动开展调查研究,找到制约事物发展的内因(矛盾的主要方面),深入实践,想办法、找差距、抓落实。
“小马过河”的故事,我至今记忆犹新,面前的小河你不亲自下水淌一下,永远不知道它的深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实践,才能将理论知识得以运用,才能对于理论知识进行总结提炼人类认识世界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此过程不也正是逐步解决一个又一个个矛盾的过程吗?。
如今,大家都面对着工作与家庭的矛盾我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幅画,一位农民工面对孩子的内心独白“我搬起砖无法抱你,抱起你就无法养你”有了小孩之后,我也深切的理解了这句话这诚然是一种矛盾在农村青壮年为养家糊口的需要,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留下了很多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
作为父母谁都不想错过孩子的成长,可是生活的压力要求你又不得不选择出走远方矛盾论读后感1500字矛盾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人们面对、处理、解决、逃避、制造、议论矛盾,但大多就事论事、就人论人,研究矛盾本身的,本人孤陋寡闻,只在十年前读过这一篇。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是小时候看动画片学到的,画面几乎都还记得可见印象深刻故事好像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代是不是可以算作我们文明的青春期?矛盾思维也许属于我们文化中基础思维之一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倘若人人没有进攻之心,防御之心就是可有可无的,世界上如果没有矛要盾何用?既然没有防御的盾牌吃亏的概率大,那么能否说明进攻之心必然存在与于社会的某个角落?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中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生理需求似乎主要体现了人和自然的矛盾,而人与人的矛盾应该是安全最大的威胁,毕竟人是最高级的动物。
有句话叫作人不狠站不稳,可是道德伦理告诫我们要善良,心狠手辣与温良恭俭让似乎是矛盾的,但也许这就像坦克的装甲与炮弹,是可以紧密结合、同时存在的还有句话叫作难得糊涂,可是选拔人才是不都挑精明强干的吗?糊涂应该意味着默许矛盾的存在,不是必须分个高下输赢,不是每辆坦克都要较真自己的炮能否击穿自己的装甲。
从同类的实验中学习经验,目前的人工智能这方面好像还差点难得糊涂似乎隐含了一层意思——大家都是明白人这事儿很难得,人类不明白的东西太多西方有个芝诺悖论,意思与我们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差不多,说箭的行程可以无限细分以至于射不到靶子上,西方人也喜欢拿武器说事儿。
对于芝诺悖论,问题可能出在我们不明白时间是个什么东西物理学有个薛定谔的猫,还有个测不准原理,也许量子科学与宏观世界有相通之处,矛盾可能也是一种不定态,除了矛盾中的双方,外界并不知道真相是什么矛盾与斗争是两码事,左手拿盾右手持矛也可以叫矛盾,矛和盾怼的直冒火星应该叫作斗争。
毛润之好像曾经说过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说斗争才能进步,意思可能等同于“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矛和盾要试试哪个更强,盾破了回头造个更好的,矛折了赶紧升级一下斗争的过程体现了“狠”,而斗争的结果有可能让人变得更“毒”,有个词叫作“人心不古”,是不是说古时候的人没有现在的人狠毒?这应该是适者生存的结果。
矛和盾都在优胜劣汰的变化中进步,更高级的矛造出来后总得找盾实验一下,一种新的武器被造出来说不定就用在我身上,假如我被摧毁了就可能像废品一样被扔进的垃圾堆,类似于做实验的小白鼠但矛盾也不总是破坏性的,在网上看过一篇《华为往事》,讲李一男和郑宝用的矛盾,那篇文章里的所有人,在本人这样一个*丝看来都是成功的。
有的领导应该希望手下有矛盾,因为有矛有盾进可攻退可守,矛盾是阻碍还是促进团队的发展?团队壮大的驱动力可能来自于人们对于神性的追求,当矛盾阻碍团队发展时人们也许就会想方设法让矛盾消失矛盾在形式上达到平衡经常意味两种情况,一是实力悬殊没有试验的必要,二是没有哪一方有必胜的把握。
人与人的矛盾常常在互相威胁中一直存在,典型的威胁比如核武器之于人类生存但威胁也许只在短时间内有效,害怕似乎是一种强烈的情绪,一般来讲强烈的情绪很难持久人们有时会把怕与爱联系起来,可见害怕不仅仅是负面的情绪。
用来威胁人的事儿大多是恐怖的,常常需要被威胁者用正面的情绪来应对,当正面的情绪消耗光了剩下的应该只是愤怒了人能否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俺爸说人的行为是由自己掌控的,但也可能这是一种唯心的说法历史上矛盾经常升级为冲突,难道他们都不害怕?也许他们都害怕过,但经过年复一年持续不断的威胁,不是他们不想害怕,而是已经失去了害怕的能力。
上世纪民主革命时弱小的一方肯定更怕杀头,但最终表现出的却是更勇敢人越是在安全的环境中,可能越会觉得靠权谋胁迫人有用在勇敢的氛围里,相对而言统一思想更重要大概是环境的不同导致了思维方式的偏差,毛润之写文章有人说他是洗脑,但翻来覆去的威胁人更没意思不是吗?。
- 标签:
- 编辑:慧乔
- 相关文章
-
姚若龙歌词(海阔天空姚若龙歌词)
小编亲手制作了歌词版MV\x0a快来跟着唱起来吧~
-
新学期的畅想(新学期的畅想800字)
光阴荏苒,一晃孩子们已三年级了。看着张张溢着快乐和幸福的笑脸,我由衷地感到童年的美好。新学期伊始,为了使孩子…
- 新学期的畅想(新学期的畅想800字)
- 2011感动中国观后感(2023感动中国观后感500字)
- 生活中的新发现(生活中的新发现三年级)
- 生活中的新发现(生活中的新发现三年级)
- 骆驼祥子读后感1000(骆驼祥子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