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产品

观音山在哪里拍的_苏州观音山在哪里

广东东莞观音山森林公园举办的 “观音山上观山水”征求下联活动历时5年有余,其持续时间之长,赏格之高引起广泛热议。

观音山在哪里拍的_苏州观音山在哪里

 

广东东莞观音山森林公园举办的 “观音山上观山水”征求下联活动历时5年有余,其持续时间之长,赏格之高引起广泛热议本人不才,愿就如何应对作出深入解析,并由此得出完美对句一、上联结构与格律分析(一)出句人所提示的结构分析与重字机巧。

上联“观音山上观山水”出自邹继海先生,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暗藏机关根据邹先生本人解析,主要归结为如下几点:其一,观音山作为地名,其结构为:(你、我、游客在)观音山上/ 观山水;其二,观音作为主词,其结构为:观音/(在)山上/观山水。

其三,观、山出现重字,第三字与前两字合成地名,下联同样需如此安排(二)对观音的完整准确解读以及由此引申成立的出句第三种结构——观/音/山上/观/山水如同普天信众一样,本人对于上联另有一种解读,这点出句人邹先生没有提到,或者是有意隐藏起来没有透露。

那就是对观音二字的理解不仅是佛教观音菩萨的名号,还可理解为观/音这种动宾词组结构简略解释如下-----观音,亦称观世音,观自在,佛教菩萨名,梵文Avalokiteśvara,鸠摩罗什法师译为观世音,后避李世民讳,简称观音。

佛教认为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遇难众生只要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而前往拯救解脱,故有观世音之名音声何不以闻而为观?盖因菩萨六根清净,圆通互用,音声不止可闻亦可观也按照“观”之本义,繁体为“觀”,说文解字注为“谛视”之意。

商代甲骨文“雚”象形为鸟儿(猫头鹰)瞪着一双大眼睛视物,实际上可以表意,正是《说文》谛视之意甲骨文、金文均以“雚”表谛视之意,后世在“雚”加上“见”作为形符显示其字义,才以“觀”代“雚”故观的本义就是有目的地仔细察看,引申表示为对事物的认识与看法。

Avalokiteśvara菩萨六根圆通,以对声音感知得利,故意译为观音观音者,体察世间音声也由于观音菩萨寻声救苦,慈航普度,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其形象深入人心一提起观音这一名号,人们(甚至包括许多信众)首先想到的是其救苦救难的慈悲,而往往忽略了观音这一名号的真正由来是“观其音声”。

观音菩萨另一个名号观自在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取“观照纵任”得自在之意观世音不仅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更是六根圆通,观照万法而任运自在,具大智慧而达到观自在境界我们不妨将两种译名参照考量一下,如果说观世间音,是强调利他一面,观自在则强调了自利一面;但显然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因其圆通,得真自在;也因其圆通,方可观世间音而寻声救苦解脱换言之,观音菩萨以大慈大悲救度为主要德行,但是蕴藏于慈悲之后的,乃是无边的大智通俗的话“救人先救己”、“求人不如求己”,其实也是说这个道理即首先强调自己的修为而后以己推人,具备了能力与条件方能更好的施行善举。

在供奉观音菩萨的寺庙,总体布局上往往分设有圆通殿与慈航殿,可见对观音菩萨的智慧、慈悲是同样并重的观音信仰在中国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应该说提到观音菩萨,人们包括信众多数习惯观音或观世音这一名号,而观自在这一名号相对提到较少。

但我认为,玄奘法师之所以采用观自在的翻译,其实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信仰观音,因信其寻声救苦,功利之心显而易见;而取法菩萨“观照纵任”得自在之意,应该说更接近于观音信仰之本质《摩诃般若波罗蜜心经》开宗明义;“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值得深入领会的。

佛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众生亦可观音,只是因为尘世诱惑太多,妄想执着,六根不净,障碍了六根圆通本性之显现回到“观音山上观山水”这个出句,容易想到的就是前两种解读,而往往忽略观/音即观其音声这第三种解读。

而在我看来,正是由于存在这第三种解读,才显得出句之巧妙深奥,而只有读懂了其中奥义,方可对出佳句,也是求得佳句的最大机巧所在如此解读上联------世人闲暇之余,置身山水,眼观虽是赏心乐事,心观更显难能可贵。

菩萨可即时观世间音声,我辈凡夫俗子亦可用用心谛听鸟叫虫鸣,流水潺潺,如此全心体察天籁之音,或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一洗俗念,忘却烦恼,方得真自在是故观/音(观其音声)/山上/观/山水则可解读为(你、我、游客或观音)在(观音)山上用心体察山间天籁之音而复观赏山水。

由此观/音与观/山水就成为两个并列的动宾结构,句式更为规整,意象倍感丰富,由此提升了整个对联的品质,同时格调更显高雅隽永(三)格律分析这副上联可作三种解读,那么在节奏点、音步上以及关联内容上便有不同的要求。

下面以意节划分节奏点的方式来分析一下:其一,按照第一种解读(从公园是面对游客这一角度看,这是最主要的一种解读,因为不能要求游客都能理解观/音(观其音声)本义),观音山作为地名,不可拆分,应与随后表方位的“上”作为一节,节奏点放在末后,此为“仄”声。

承后的“观山水”为动宾结构短语,“山水”为并列词组,一般情况句中单字词“观”不单独作为意节,而是将“观山水”作为动宾结构短语作为一个意节划分如此上联节奏点就落在上、水上,成仄、仄模式考虑到整体读法的顿挫,特别考虑到“观”作为一种体验需要凸显,故可将“观”单独作为一个意节确定下来。

即“观”适宜作为一个单独的节奏点,而并列词组“山水”作为一个意节,如此上联的音步则可进一步细分为仄/平/仄,平仄相间,读起来更显出顿挫感下联音步对应为平/仄/平,即仄通通平仄通平其二,按照第二种解读,观音/山上/观山水,按照意节划分,则节奏点在音、上、观、水上,音步为平/仄/平/仄结构,对句音步则为仄/平/仄/平结构,考虑重字因素,平仄安排上可为仄仄(通)平仄(通)平。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观音是作为一个人名(或佛教神明名字)作为主词的,下联如以人名作对,应该属于巧对、集名对,在平仄上有所放宽是联律通则允许的,如此在平仄安排上可为仄通通平仄通平第三种解读在节奏、音步上与第二种是相同的,但对对仗结构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必须也是动宾词组+动宾短语结构,且内容要与观/音(观其音声)相称。

无疑这更加大了下联的难度简单分析一下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2、4、6分明)确定音步的情况:上联平仄为平平平仄平平仄,按照七言律诗声律的要求,上联本身是存在一定问题的,那就是出去末字外,前面六个字只有一个仄声,即所谓“孤仄”,若对句严格相对的话,必有“孤平”之拗。

一般情况下,第三字应为仄声方为正格,也更贴合马蹄韵但出句处于设置机巧,只能如此安排,那就在相当程度上给对句造成了困难可以看到许多应征的下联都有孤平之拗特别是上联有多重解读的情况下,按声律划分更容易割裂联意。

实际上,在有多重解读的情况下,根据“观音山上观山水出句”的实际要求,按照意节确定节奏点继而划分音步较为合理实际上出句人邹继海先生也提到了这一点,他强调如果第二字非仄,则犯出律,但他特意补充说明按意节划分可以例外。

二、下联特点分析与对句方向 其一,格律特点对比以上解读分析,对句同时符合三种解读方式且符合声律要求的是仄仄(通)平仄(通)平这种格式以人物作对,可考虑仄(通)(通)平仄(通)平其二,对仗对象特点举办单位要求与观音山景区相联系的景点来对,因为上联观音山作为地名涵盖了整个景区,下联若以景区任一景点作对必然导致内容上以大对小不相配。

因此下联对象若是地名应涵盖或指代观音山森林公园,那么只能设定观音山作为公园是具有何种特征或具备何种功用的公园,这一特征或功用与观音(观其音声)对应其三,下联与观音(菩萨)相对的对象应该另辟蹊径从人物形象上考虑。

观音是菩萨名号,对应的如为佛道人物,极具难度,几不可对因为在观音山上观音菩萨就是中心,其他佛道人物即使成对也难免有分化或弱化观音之嫌,同时还必须兼顾避免合掌之病佛教中国化后,观音普遍以面貌丰满姣好女性形象出现,或一袭白衣倒驾慈航,又或手持净瓶、杨柳,遍洒甘露滋润苦难众生。

比如东莞观音山上高达三十多米的观音坐莲圣象正体现了这种东方女性形象下联中人物形象当以才貌双全的东方女性形象为佳那么该女性应该具备何种品质,拥有何种才情,呈现何种形象呢?这一要与观音相对照的人物形象的寻找与选择正是求对之关键。

其四,按照第三种解读,观/音为动宾词组,下联人物名字也当为动宾词组构成的名字,与第三字合成可与观音山对应的地域,且内容要相关考察观音(观其音声)之内涵,无论是自然天籁之音,还是自己内心的声音,容易想到的是色(视觉),但其他感观也在对仗之列,如味觉,嗅觉、触觉、知觉等;结合上联观其音声需要六根圆通,用心体察的静态体验,对句应该是一种相对处于动态的体验。

其五,观山水中的山水转品特征山水是并列词组,其内涵十分丰富,几乎可作景观的代名词,因此观山水,不仅是看山看水,可转品为在观音上能看到的自然景观;因此下联对应的地域应该是能与这一自然景观相匹配的,但又是与自然景观有所区别的区域;而且这种并列结构和山水一样是具有丰富内涵的,能转品为与自然景观相匹配的人文景观。

如此上下联方能彰显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结合上述几点分析,在对句方向上,应该将人文因素融入景区作为总的方向,同时应该找出一个与观其音声这一感观体验相对应的东方女性形象而这就是对句的最大难点,也是联意是否相关的关键。

三、“观音山上观山水”征联之破解 第一、按照前面关于下联的声律分析,下联按意节划分节奏点,音步为仄通通平仄通平对应上联的仄声的“上”,首先容易确定的是属于平声的方位词“中”第二、如前所述,对照对仗对象特点,举办单位要求与观音山景区相联系的景点来对,应该看到,上联观音山作为地名涵盖了整个景区,下联若以景区任一景点作对都不合适,必然导致内容上不相配。

因此下联对象只能涵盖或指代观音山森林公园结合格律特点要求,第三字应该以平声的“园”,或仄声的“苑”作对但上联系挂在观音山森林公园大门,显然以“园”作对更为自然,则第六字也是“园”第三、与山水转品特征相对应且应景的“园林”自然得以确定。

第六字的“园”与第七字组成并列词组与山水相对,显然按仄起平收要求,第七字为平声容易想到,相对于自然景观,园林(林为平声)是极具特色有着丰富内涵的,可以与山水自然景观自然成对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构建园林,往往取法或借鉴自然山水,追求“虽为人造,宛若天开”之意境,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音乐的形式来表达意境,对礼乐、宗教、文学、历史、哲学都有所浸润,文化底蕴深厚。

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苏州私家古典园林如拙政园、狮子林、留园、沧浪亭都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著名园林因此园林具备和山水相匹配的转品功能观音山公园地处岭南,具有得天独厚的造园条件,散落园区的园林建筑不仅为游人提供了更好的休憩场所,也为公园增色不少。

严格地说,整个观音山森林公园就是一个融生态、游乐、宗教、古建艺术等为一体的园林相信随着公园的建设,将有更多更好的园林建筑呈现眼前,为岭南流派园林增光添彩第四、人物形象的寻找与选择---探春应景而生按照第三种解读,观/音为动宾词组,下联人物名字也当为动宾词组构成的名字,与第三字合成**园,与观音山这一地名配对且内容要相关。

由于上联的观音山已经涵盖整个园区,那么下联的**园也应该涵盖整个园区,当然不能对成观音园,那么只能设定观音山作为公园是具有何种特征或具备何种功用的公园,这一特征或功用与观音(观其音声)对应观音山拥有大片的生态次生林,森林覆盖率达九成以上,拥有种类繁多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此为公园最大的特色,所谓“南粤秘境,康养圣地”,皆因生态良好之缘故。

公园地处岭南,气候温和,四季如春,游客来此游玩何时都能领略到园中草木郁郁葱葱繁荣滋长的美景可以说,除了观音加持这一浓厚的宗教元素,四季如春的生态景观是公园最大的特色但是单纯以生态园来对应观音山却不能满足前述三种解读,必须考虑公园因何特征具备何种功用来对应观音山这一地名。

由此可联想到游春、迎春、赏春、踏春、赏花、踏青、探春、惜春、品芳、探花、撷翠、撷英、聚美、集美等词汇由此,作为下联最为关键的人物形象应景而生我首选“探春”简析如下---其一,从“探”的字形分析,其为形声字,从手,罙声,仄声,本义为摸取之意,如“探囊取物”,引申为探求、打听、看望、伸出、考察、侦查等含义,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如探索、探险、探求、试探、探访、探古寻幽等。

特别是与观音的“观”比较,都有深入体会之意所不同的是,观乃谛视,是一种相对静态的体验,而探是一种相对动态的体验,可谓工对巧对甲骨文里“春”的形体是三个“木”(甲骨文中纯的字形有多样,如也有一个木的)一个“日”中间夹个“屯”,以三“木”一“日”表意,以“屯”表音,是形声字。

原义是春阳抚照,万木滋荣而从“春”的小篆字形“”看,其为形声字,从“屯”声,平声,上部是两个“屮”头(相比甲骨文有所简化),下面是“日”可见无论是甲骨文、还是小篆,其本义都是草木在阳光下生根发芽,后延伸至以“春”作为一年四季的第一季名,即草木在阳光抚照下开始生长即为春。

《说文解字》认为“春,推也”,也即“春阳抚照,万物滋荣”之意,故又可延伸为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等意结合以上分析,所谓“探春”,就是到大自然中探求、探访、感受草木滋长欣欣向荣的气象这正是与上联相对静态的观/音相对应的动感十足的情景。

进一步将“探春”与“观音”对照分析,观音可作观/音(观其音声)解读,是由于菩萨六根圆通的加持,使得音声可观,即使观之含义由其本义“谛视”扩展到“谛听”,取其引申义有目的体察(形成观点)之意;而探春作为动宾结构,既符合其本身之义,因“春者,推也”,言阳光抚照,草木滋长;同时符合春之引申义,指早春郊游、踏青之意,但均为探访、感知草木滋长的意象。

自古以来人们都有踏春踏青的习惯,如唐孟郊《长安早春》言:“公子醉未起,美人争探春”根据公园四季常春,适于探春这一特征,以“探春园”作为指代整个公园的地域对应观音山是极为自然妥当的至于其他季节游园是否适宜“探春”活动,或者对“探春园”指代整个公园存有疑义,那也好办,来年春天再登观音山“探春”就是了(比如本人又见黄山前后八上黄山,与云海却缘悭一面,但不能质疑黄山分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天海,唯有期待九上黄山了)。

其二,探春作为民俗活动富有诗情画意,为下联赋予了明亮的底色、轻快的基调、浪漫的情调探春是与春天相关联的复合意象,如春光、春色、春风、春声、春意以致枝条柔软的触觉、温和回暖的气温等感知皆包含其中,既体现出季节的特征,又体现了一项民俗活动的特征,比如公园踏青的一种新鲜、愉悦、兴奋感等。

但总体意象是人们融入春天的身心感知与心灵体验,而这正是与上联观/音第三种解读是相映成趣的,即上联的观音是相对静态的体验,是一种静谧、恬静、安宁、自在的气质体现,相对比较内敛含蓄;而探春则更多体现了一种动态的体验,比如萌动、放飞、兴奋、愉快等情绪体验,相对比较外化张扬。

当然这种区分也只是相对的,无论是静心谛听天籁之音还是放飞心情探访春天气息都是求般若得自在的体现,无论置身场景还是身心体验都可以是相通的其三,(贾)探春作为人名,完全因为她是文学名著《红楼梦》刻画的人物正如如果不是菩萨的加持,凡夫俗子断然理解不了观/音;如果探春不是《红楼梦》浓墨重彩刻画的重要人物,也不适宜入联。

其四,(贾)探春生活环境是“大观园”,是具有皇家气象的私家园林,里面的“稻香村”、“怡红院”、“蘅芜苑”、“紫菱洲”让人耳熟能详,可谓风景如画因此作为人物的探春(在)园中探园林是自然而然的场景其五,《红楼梦》(贾)探春这一文学形象,与佛教观音菩萨形象毫无违和感,其品貌、才情、格局恰好可以使其自然而然融入下联,并且平添了一份难得可贵的书卷气和高雅气息。

(贾)探春是文学名著《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人物,贾府中的三姑娘,在正册中排名第四,位列黛玉、宝钗、元春之后探春系庶出,赵姨娘所生,但自小在贾母身边长大,收到了良好的教育,被誉为大观园的“玫瑰花”可以说探春是《红楼梦》浓墨重彩予以表现甚至寄予理想色彩的重要人物。

一是容貌姣好《红楼梦》第三回通过黛玉所见写到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从黛玉眼界之高,得出这样的印象实属不易,可见探春容貌气质出类拔萃二是富有才情探春“才自清明志自高”(探春判词),是“大观园”海棠结社的发起人,自名“蕉下客”,还为黛玉取名“潇湘妃子”,在次咏海棠是赋诗曰“玉是精神难为洁,雪为肌骨易销魂”,可见探春的才情。

三是格局宏大原著对探春的闺房的描写是最为详尽细致的,给人极为深刻的印象----(第四十回)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

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

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探春闺房给人整体的感觉是大气疏朗,颇具大家风范除了文房用具,名人法帖字画,显示出良好修养和高雅品位特别安排有“大鼎”(隐喻权力)、“大盘”(隐喻格局)以及“数十个大佛手”(隐喻福气),显然是有其深意的。

四是精明强干探春接替凤姐理家是红楼梦的著名章节,她勇于改革,办事果决,敢于立威,精明强干,迅速打开了新局面,让泼辣的王熙凤都称赞有加特别是她在处理与亲妈赵姨娘的关系上可以说相当老到,具有一个政治家的派探春因其优秀被南安郡主看中而远嫁,由此避免了日后大观园被抄家的窘迫与苦难(也为日后回报娘家保留希望)。

如其说“千里东风一梦遥”(探春判词)是命运的安排,倒不如说是作者对探春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与同情通过对探春这一红楼人物的简略梳理,可以看到她出身虽然卑微,但自强自立的品质十分鲜明,可以说是才貌双全、性格刚强且精明强干、健康向上的理想化人物。

对照观音菩萨上求菩提(六根圆通而观自在)、下化众生(观世音而循声救度),红楼人物中唯有探春是最为契合的如以迎春、惜春入联,在人物形象上必有欠缺,必将对联意有所损伤第五、下联清晰呈现---上联:观音山上观山水(邹继海)。

下联:探春园中探园林(又见黄山)第一种解读:游客在这个适宜探春的公园中探寻园林之美探春园指代观音山公园这一探春之地第二种解读:(贾)探春小姐在园中探寻园林之美对比上联,一个是西天菩萨观赏山水,一个是知性美女探访园林,相映成趣。

第三种解读;你、我、游客在公园里探春,探寻公园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生态美景,感受春天的气息,同时探寻园林之美,感受园林文化平仄安排为仄平平平仄平平,按意节划分,第一种解读为平/仄/平,与上联相对;第二(三)种解读为平/平/仄/平,但因为是以人名作对,平仄可稍放松。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探春园作为地名,因其是由去声、阴平、阳平三个声调组成,读起来抑扬顿挫,非常顺口;整个下联仄平平平仄平平,与上联的平平平仄平平仄对比,按律句模式“马蹄韵”声律分析,上联“”马失后蹄“”,下联“马失前蹄”,但其平仄交替频次上是贴合的,因此上下联读起来朗朗上口。

总体看,下联“探春园中探园林”是严格基于对上联“观音山上观山水”三重解读基础上形成的,特别是《红楼梦》(贾)探春这一人物的确定是征联得以完美破解之关键上下联可谓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其联意高度相关,上联侧重自然景观,下联以人文因素入联,可谓动静相宜,相得益彰。

结合上下联内容来看,都紧紧围绕观音山森林公园特色来展开,突出表现了公园宗教气象、信仰氛围、山水景观、生态特征、游园民俗以及园林文化等内容,是对公园主题、主旨极为准确、充分而完美的阐释;其语言自然流畅、朗朗上口,与上联一脉相承,水乳交融;其结构严谨,对仗工整、构思巧妙,可谓严丝合缝;从对联格调上看,文学名著《红楼梦》女性人物探春的加持,“探春”民俗活动特有的青春活力,园林营造的优美环境以及蕴含的文化艺术气息使得整个对句充满了诗情画意,生动活泼,高雅隽永。

“探春园中探园林”---蕴含东方古典文化底蕴而又清新自然的完美对句坚信这一对句足以高挂山门,为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增光添彩(备选下联:探花园中探园林探花为科举三甲,形象风流倜傥,入联有喜气但探花为一群体,而非单个人物,形象有点模糊;作为动宾词组的“探花”在意象上也不如“探春”丰富多彩)。

作者:(应征网名:朦胧客车、又见黄山)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