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产品

梁思成故居_梁思成故居复建

这是他们三十年代于北平租下的居所,距今有七八十年了。现在的情形无法形容。朱启钤故居虽说惨遭破坏,好歹原来的房子还在,而他俩的早已被夷为平地,踪影

梁思成故居_梁思成故居复建

 

这是他们三十年代于北平租下的居所,距今有七八十年了现在的情形无法形容朱启钤故居虽说惨遭破坏,好歹原来的房子还在,而他俩的早已被夷为平地,踪影全无 ?xml:namespace>大约六七年前,关于北总布胡同。

24号(梁林故居)的去留之争浮出水面,这一争就持续了两年,最终的结果当然是开发商赢了,房子被拆个一干二净背后的原因不用说,商业利益作祟据说后来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官方和开发商表态要把拆掉的再重新恢复话算不算数不论,覆水难收啊,赝品还能算故居吗? 。

北总布胡同离朱启钤故居不远,就在赵家楼那一带,五四运动时火烧的赵家楼就在这里,我从朱启钤故居走了二十分钟就到了胡同不长,南北走向,大概一里不到的样子,梁林故居就在这条胡同上,旧时是3号,后来改成了24号。

如今,这个24号已经找不到了赵家楼的对面,就是胡同的东侧,有很大的一片空地,四周用铁皮栅栏围着,据那里的人讲,梁林故居就在这片空地的西侧,靠近胡同边上,几年前又盖了一栋房子,似乎是恢复故居用的 空地的栅栏很高,里面的情况隐约可见,但看不到全貌,经人指点,我来到空地北侧的一处平台上,这里正好可以居高望远。

我站了上去,眼前有很大的一片瓦砾场,显然是拆迁后留下的,空空荡荡,只有那栋后建的房舍孤零零的立在那里房子为一排四间,因为窗子开在北侧,所以是坐南朝北,东边一间的房脊要高出一大截,房前有一棵大树,像是椿树。

这片空地为什么至今尚未开发,是不是和故居的恢复有关,我们且不去管它,还是来看看故居原来的模样吧 前天我去清华大学博物馆,无意中看到了一段梁从诫对他旧居的描述梁从诫是梁林的儿子,就在这里出生,他是这样说的。

: “有两个不大却很可爱的院子,院中有两棵高大的马樱花树,和开着紫花或白花的几棵丁香树,客厅的窗子朝南,窗台不高,有中式窗棂的玻璃窗,阳光可以照射到屋里很深的地方……四合院里也总是充满了来来往往的亲戚朋友。

”从梁从诫的这段话里,可以看出故居大致的格局:和北总布胡同垂直,有一条向东的小街,故居的大门就开在这条小街的北侧先前我还不解,那栋复建的房子怎么会坐南朝北?以为那是正房,以为开发商搞错了,其实那正是四合院的大门和倒座,大门就是东侧房脊高出一截的那间。

进了大门再往里走,正对的就该是梁林二人的正房了,而左右两侧则是厢房至于两个院子,要么是正房或前或后还有一座建筑,要么在正房与倒座间有类似垂花门的隔断这类格局的住宅,在当时北平知识界的名流中间是很常见的,像老舍,蔡元培,鲁迅,矛盾的故居。

就在这个宅子里,他俩一住就是六年多,直到“七七事变”爆发那个时候,梁思成30多岁,林徽因还小了三岁,他俩同在营造学社,每年要用大量的时间外出调查,测绘,然后,回来做案头的工作,查文献,考古,绘图,写作,很多填补空白的研究成果就从这里走出去了。

这个小小的宅院,成了他俩那段辉煌岁月的见证 事业顺遂,生活上他们更不输半分,那么富于色彩,让很多功成名就的人羡慕回到北平后,他们陆续结交了一批文化界的名士、文坛新人,金岳霖,胡适,沈从文,萧乾……还有美国的费正清夫妇,他们都是这四合院的常客,经常三五成群地聚在这里,一壶清茶,谈天说地,被戏称。

“太太的客厅”每在这个时候,林徽因便成了谈话的中心,她的激情很容易感染到别人萧乾回忆道:“她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别人轻易插不上嘴,但她的健谈,决非闲言碎语,而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那种” 他们的女儿梁再冰也说,。

“我的父亲说话不多,他总是在沉思,旁人猜不透他在想些什么,而我的母亲就不一样了,她是边想边说”对于金岳霖,坊间的那些传闻基本是不真实的有人说他一直和梁林住在一起,这其实是误传,他们只是一墙之隔的邻居,离得近些接触较多而已,终生未娶也未见得和林有关。

金岳霖折服于林徽因的才华和生活的艺术,那时的他已是清华大学哲学系的主任,很有名气了,他这样评价林徽因:“人所渴求的她几乎都有了,爽直前卫,天分天赋,感受力鉴赏力,就是缺少学究气,一个人学究气越重就越丧失色彩,看看徽因多么丰富多彩,而我是那么苍白,彻头彻尾的苍白

”有一张他们三个人的合照,梁思成的手搭在金岳霖的肩上,一旁的林徽因笑靥如花,足见他们之间那份亲密的关系费正清、费慰梅夫妇也是这里的常客,费慰梅曾说,“我们去那客厅的次数,多到连仆人都冷眼了”他俩是美国人,比梁林小几岁,都毕业于哈佛大学,那时的费正清为了完成博士论文来到北平,不久两对夫妇便相识了。

中西文化的两种熏陶,相似的异国求学经历,对学术的痴迷,使他们彼此一见倾心,惺惺相惜,很快便引为知己,以至于曾结伴去山西考察,费氏夫妇的中文名都是梁思成起的从林徽因写给费慰梅的信中,能感知她们彼此的默契,。

“遇见你真是我的幸运,否则,我永远也不会知道和体会到两个女人间神奇的交流”“七七事变”前夕,费氏夫妇回到了美国,他们之间的友谊并未因此而中断,一直保持着通信有谁会想到,这几个当年三十左右岁的年轻人,后来成了闻名遐迩的建筑大师,历史学家,诗人和画家,只是,他们的境遇何等不同,三十年代当他们在北平聚首的时候,梁林二人正处在事业的黄金期,而几十年后,在他俩历经政治风波和病痛折磨之时,费氏夫妇却攀上了人生的巅峰,这巨大的反差,着实令人唏嘘。

梁林故居承载的不止以上这些,这里曾经年累月地上演一场场“文化沙龙” ,还有许多的故事发生随着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渐渐的,这小小的四合院名声鹊起,在文化界几乎无人不晓 三十年代,冰心写了一篇有名的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主人公是一个交际花式的女人,被男人包围着,爱出风头,且工于心计。

有人揣测,这会不会是影射林徽因的?其实林谢两人早有渊源,她俩既是福建同乡,她们的丈夫又是同窗,至于是不是好友,有没有过龃龉我们不得而知,但“太太的客厅”被拿过来借用到梁林故居上,却是那样的贴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