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灵是什么意思_万物空灵是什么意思
孟子一直认为,战国当时这些君王、诸侯们太糟糕了,而孟子的存心是拯救民族的文化。
孔子登山 孟子观水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最后表达他自己的意思,这些都是他议论的文章他说:孔子当年出了鲁国的东门,登上一座小山,在山顶上回头看鲁国的首都,不过如此等于我们现在坐在房屋里面,觉得自己很伟大,但爬到观音山顶,回头一看台北,一片乌烟瘴气,高楼大厦如火柴盒,小得如模型,儿童玩具一样。
如果到高空一看,天下都小了;升到太空,地球也小了所以孔子再登泰山,就把天地也看小了因此看过大海的人,对于小的水,也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上面的东山、泰山、海,都是陪衬的话,重点在于“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这里的圣人是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历代的圣人。
在圣人的门下,真正能学而有成的,就很难讲了“难为言”就等于佛家的“不可思议”,就是太伟大了,无法表达这和学佛一样,先要有正见,正确的见解,才能够修行,科学也是要先把理论弄清楚,才做实验学问、做人也是如此,眼光不够远大,做起来会错的。
他继续说到观水之术,在一个参究性命心性之学的人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味道,因为讲的是入世之道;实际上他讲的是“大行”,是与入世法、出世法都有关的他说我们游山玩水,看水是有方法的,这个方法,不经孟子说出,我们都不会仔细留意。
他说观水“必观其澜”,要看它的波澜起伏,有时是波涛汹涌的大浪,有时是水波荡漾的小浪,尤其在阳光、月光下观看起伏的波浪,七彩的光色反映眼前,把水的美丽容光都照出来了看了孟子的话,如果就到碧潭边上,或打一盆水在阳光下,用风扇吹起微波,看到水面的七彩映光,就以为懂得了孟子的看水,那也是错了
他的意思是说,看水要懂得水是永远活泼泼的,我们人的心性修养,也不是呆板的,如果修得楞眉楞眼死板板的,就算是修道,也是错的因为此心是活泼泼的,天机也是活泼泼的我记得年轻时,与一位有道的老前辈,在西湖边上漫步,一路上柳绿花红,非常美丽,一边观赏风景,一边请他传一点道。
他说:你这年轻人,怎么问这些?你不正忙着看花么?你懂得看花吗?我说懂呀!这是桃花,这是杨柳,这是杜鹃……他却说,年轻人就是年轻人,你根本不会看花,这样把眼睛都给看坏了我问他看花还有秘诀吗?他说有啊!一听到秘诀,我精神来了,就追问下去。
他说看花要看花的精神,是看一株一株的花,开得多活泼!你们看花,精神都被花吸走了;有道的人看花,把花的精神吸收来了,心目中就充满神光了所以我听了这个话,几十年来,看花、看书,始终记着老前辈说的,把书的言语文字的精义融会于心。
大家看书,都把精神付出在纸面文字上,看风景,看流水,都是如此这般现在大家都看电视,我告诉年轻人,要半闭着眼看,放松心情,如在梦中一样看,把影像吸过来,才不害眼伤神一般人看电视,把全副精神都投射到那块玻璃上,瞪大了眼睛,神光暴露,自己的思想情绪,被那假的影像所转移,有时还不知不觉地大喊大叫,拍案搥胸,又哭又笑。
孟子告诉我们看水,要看波澜,看那个活泼泼的精神,把它吸收过来,体会于心,也是活泼泼的其次他告诉我们水性是“不盈科不行”,上游流下来的水,流到堤防前停下来了,一定要等到“盈科”——满了,高出了堤面,才又流了出去。
这是孟子告诉我们修养的秘诀,“不盈科不行”要想学道,则“不成章不达”,自己不参透学理,永远不会通达有的人学道,做了几天静坐的工夫,就想开悟,那是死水一潭,理事不能融通;做人做事也是这样,不充实、不圆满不行。
,要充实、圆满以后,才能得成果孟子前面说天下大事,怎么突然又说到个人修养上来了?他这是告诉我们,当官也好,教书也好,经商也好,做人也好,先求充实自己,“不盈科不行”,“不成章不达”,天下事没便宜好占的人都是偷心不死,爱占便宜
,尤其学佛学道的人,希望老师传一个秘诀,明天就得神通,天下哪有这样的事!所以要“盈科而行,成章而达”,这是不可磨灭的真理,自己不充实而想成功,那是不可能的。——《孟子与尽心篇》
天之道 人之道这一段是孟子引用《中庸》的话,那么孟子自己的意见是“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点题了,作文章一样,题目中心他给我们点出来了孟子说所以诚这个境界、这个修养,是“天之道也”,合于天道,这个天是理念的天,与精神世界形而上那个功能、那个法则是相合的。
诚的本身是天道,这个天地是至诚的,有一句话“至诚不息”,所以这个问题讨论起来很大,真到了至诚,不息就是不休息怎么不休息呢?就是《易经》上“天行健”,这个宇宙永远在转动,地球没有一分一秒不在动、不在转,如果这个地球一秒钟不转,乾坤息矣,我们就完了
好几年前有个大学者,当代的思想家,他说中国文化讲天地是静态的我不好意思批评,因为我批评起来就不好听了我说中国文化谁跟你讲天地是静态的?中国文化讲天地是动态的,“天行健”,永远都在动,所以“君子以自强不息”,叫人要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
我说哪里有讲静态的文化?出在哪一部书?真是对自己文化的毁灭,对祖宗的不敬,这是不孝的子孙所以老子也讲:“人法地”,人要效法地,我们效法地干什么?地有什么值得学的?为什么要效法地,要跟地学呢?昨天晚上还跟一位同学谈到,你看大地生长万物,生生不已,最后你死亡了也归到大地上去。
它毒药也生,好的坏的都生,大地生青菜萝卜,都是它生养给我们吃,我们还给它的是什么?大小便它也绝不生气,这样大的厚德,这样大的精神,包容一切,所以人要效法地老子说地还不算伟大,地要效法天,那个天永远勤劳不息地在转,你看太阳啊,月亮啊,地球啊,风云雷雨啊,一天到晚都在转在变,而且永远不停息的
那么这个天啊,谁在推动银河系统转呢?有一个东西,西方人叫做上帝,叫做主,东方叫它菩萨,或者叫它玉皇大帝,叫它盘古老王,名词多得很,反正有个东西,这个东西叫做道,“天法道”那么道要跟谁学呢?“道法自然”,
不必跟人家学,道自己是本然的,所以叫自然,也就是道法自然现在“自然”变成一个名词了,老子那个时候没有“自然”这个专门名词,那个时候的古文,自者自己也,然者本然也,所以叫做自然,自己本身就是道法自然那么道法自然是什么呢
?至诚不息,真正的至诚是一念专精,没有休息所以有些人学佛打坐做工夫,乃至于念佛,不管你信哪一个宗教,要一念万年,万年一念,那是至诚不息,叫做定你做不做得到?“是故诚者,天之道”,要做到你就懂了所以一切始终在恒动之中,永远的恒动,所以至诚是天之道,天之道是至诚不息。
“思诚者,人之道也”,我们现在是人,人想要回转到天道是要修养才行,所以先要做到“思诚”孟子这一句话、这个立场,一切宗教家的祷告,乃至佛家的念佛,普通人的打坐,密宗的修观想,都是属于“思诚”,也就是思想集中统一,达到一个专一的境界。
达到这个境界是人道的基本修养,也就是一般人所讲修定,不散乱不昏沉所达到的境界所以普通学佛的说这个人会打坐,一定定好多天,其实那算什么?那只是人道而已佛法也那么讲,修四加行得了定,叫做世第一法,是人世间最高的境界而已
至于超越人世间的境界,那要另外修过,那是天之道虽然这样讲,但是你们不要妄自聪明,认为只要达到专一就不需要修定了,那样你们更糟糕了所以做到了思诚还只是世第一法《孟子》下面再告诉我们,“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刚才我说过中国文化不是讲静态的,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静态是死态;中国文化是活态的,绝对不是静态同样道理,物理世界的静就在动之中《易经系传》上有两句话,“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所以真的至诚到了,感而遂通,就是“神而通之”,也就是智慧。
本体本来是寂然不动的,这个不动不是死的不动,而是寂然不动,一感就通有人说信上帝那么久了,拜佛也拜了那么久,怎么求怎么不通,那是什么道理啊?你把《孟子》多读几遍就知道了,因为“反身不诚”,你不诚乎心,没有从“思诚”入手,当然不会有感应。
所以孟子说,真做到至诚也等于所谓定,至诚而不动者不可能,一定感通,所以“至诚之道可以前知”什么叫做诚?空灵也叫做诚,一念空灵到极点那也是至诚,那是真至诚至诚之道自然就万事可以前知所以你说中国儒家有没有神通。
?有神通啊,孔子神通的秘诀就是寂然不动,你做到了寂然不动就感而遂通,这是孔子传你神通的秘诀孔子的孙子子思也讲了神通的秘诀,“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孟子也传了神通,“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有至诚一定动,感而遂通。
相反的,他说如果不诚而想能有感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一段对于诚的研究,我说加在《孟子》这个地方是很严重的问题在《离娄篇》的上篇,一直是讲帝王学,政治哲学,政治道德最高的一个形态,一个目标换句话说,也就是。
告诉后世人如何才是王道施政最高的修养境界孟子一直认为,战国当时这些君王、诸侯们太糟糕了,而孟子的存心是拯救民族的文化前面所讲都是具体的辩论,中间为什么又加了这一段,专门说理论性的至诚呢?他认为一个领导人的修养必须要从内在自动自发,做到至诚的修养才行。
不过,这个至诚有层次,有真实的工夫,不只是理念上的思想这个道理就要配合曾子的《大学》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里还有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我强调说,。
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教育是有一个目标的,这个目标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留学,而是为了完成人格,如何成为一个大人;够不上的都是小人,小人就是没有长大的孩子如何够得上是一个长大的大人呢?《大学》提出来,《中庸》提出来,《孟子》这一段也提出来,不管是什么人都以修身为本,这是基本的修养。
。人的基础没有打好,连做一个普通人都没有资格,何况做一个非凡的人而且要领导一般普通的人呢?孟子的重点、重心在这一段话,重点在这个地方插进来,大家要特别搞清楚上下文。——《孟子与离娄》
有受益可赞赏 不论多少,都是鼓励(请识别下图二维码)
『禪定時刻』:《易经》告诉我们,天下的事,没有突变的,只有我们智慧不及的时候,才会看到某件事是突变的,其实早有一个前因潜伏在那里——南公怀瑾先生编辑|图南【▍版权声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出自南怀瑾先生述著。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删除。感恩遇见。欢迎分享。随喜赞叹。吉祥安康。】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 标签:
- 编辑:慧乔
- 相关文章
-
空灵是什么意思_万物空灵是什么意思
佛教文化在中国不断的传播发展,一些佛教术语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极其赋予佛教文化特色的有【无为】、【空】、【禅】。无为无…
-
德云社辈分排名_德云社辈分排名树状图
德云社辈分是按照云鹤九霄排的,具体如下:云字辈:岳云鹏、栾云平、孔云龙、李云杰、陶云圣、李云天、赵云侠、朱云峰、张云雷。…
- 襁褓怎么读_襁褓怎么读拼音是什么字
- 襁褓怎么读_襁褓怎么读拼音是什么字
- 王祖贤个人简历资料_王祖贤个人简历资料 终身
- 泰迪罗宾_泰迪罗宾的妻子是谁啊
- 魅族云服务_魅族云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