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产品

量子纠缠说明什么_量子纠缠说明什么问题

在宏观世界,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在人类意识出现之前,宇宙万物已经存在。在人类意识出现之后,人们有意识地生产制造了很多物质产品。不过这些物质产品是运

量子纠缠说明什么_量子纠缠说明什么问题

 

在宏观世界,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在人类意识出现之前,宇宙万物已经存在在人类意识出现之后,人们有意识地生产制造了很多物质产品不过这些物质产品是运用物质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对客观物质进行搬运、加工和改造的结果人们不可能仅仅运用自己的精神活动,创造或改变其他物质的形态。

在微观世界的量子纠缠过程中,微观粒子的状态有可能这样,也可能那样,几种状态相互叠加,既不确定,也无法被物理量描述可是当人通过物理实验对粒子状态进行观测时,粒子立即呈现确定状态物理观测,是人的有意识的感知过程。

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也可以通过仪器仪表和物理实验间接感知微观粒子因为受到人的感知,从不确定状态转变为确定状态,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人的意识改变了事物的状态呢?如果是,那么物质是不是人的意识的产物呢?在人类意识作用于它之前,它处于不确定状态。

或者说,在人类观测它之前,它存在或不存在都是一个问题如果观测前它不存在,被观测后成为确定存在的状态,那么是不是说明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呢?假如物质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那么世界的本原应该是人的意识或精神。

这样一来,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唯物论就被否定了“造物主”、“神”、“上帝”等精神偶像对现实世界的作用就是可能的了个人主观意志高于客观现实规律也可能是真实的了事实上,这里有一个核心问题需要分析:在人对微观粒子进行观测之前及观测之后,粒子本身是在“存在”与“不存在”之间发生转变,还是在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之间发生转变?

如果观测使“不存在”变为“存在”:原来没有粒子,观测以后产生了粒子那么可以说,人的有意识的观测活动,创造了粒子但是这样的事实并没有发生粒子在观测之前就已经存在,只不过观测之前粒子的存在状态是多种状态叠加,随时间和概率发生变化,不是确定不变的。

观测的结果,是使粒子的状态由“不确定”转变为“确定”,是人的有意识的观测活动“改变”了粒子的状态不过称之为“改变”也不准确确切地说,人的观测活动,是截取了粒子随机改变的、存在不同概率的几种状态中的一部分,使粒子呈现出某种特定状态。

是粒子自身在特定时间、空间和内外部环境条件下,呈现出自己多种状态中的一种状态在观测之前与观测之后,微观粒子都是存在的观测“引起”的改变,不是把“无”变成“有”,而是把“不确定”状态变为“确定”状态并且这种改变是粒子自身属性和状态的一部分。

观测者无法在观测中发现粒子自身各种随机状态之外、发生概率为0的状态所以,这种改变是微观粒子自身存在状态的改变,不是从“不存在”到“存在”的转变这种转变,没有证明微观粒子随着人的观测而产生,而是证明人所选择的观测时机和观测条件,会通过时间、空间和观测环境,对已经存在的微观粒子呈现何种状态产生影响。

换句话说,微观粒子没有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但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却因人的观测时间、观测条件不同而呈现不同状态在哲学领域,讨论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研究宇宙的本原问题,属于本体论范畴量子纠缠现象引起的哲学讨论,触及人的意识与微观物质的存在“状态”问题,而不涉及微观物质如何产生的问题,不属于哲学本体论研究的问题。

它不能证明宇宙的本原是精神,也不能证明物质世界依赖于精神世界而存在“存在就是被感知”,“唯物主义不成立”等观点,在量子理论中找不到证据对于哲学认识论来说,量子纠缠的意义却十分明显量子纠缠现象证明,人的认识活动,不仅能了解客观世界,而且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能够得到不同的认识成果。

所以,不应把不同条件下产生的认识成果绝对化而应结合具体时间、具体条件,寻找符合客观事物特征的认识结论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并不总是确定的,而是随着内外部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任何认识都不是绝对的,都需要在实际认识过程中不断深化和进步。

有些认识在此时此刻是正确的,但在彼时彼刻却是需要改变的同时,在客观物质世界面前,人的认识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认识者不仅可以了解被认识对象的某一方面特征,还可以了解对象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其他特征。

不仅可以被动地认识客体的某种状态,而且可以主动地发现和了解客体的其他状态认识主体对微观客体的反作用,在宏观世界里也可以找到例证例如:用照相机拍摄树上的小鸟,距离稍微近些,小鸟就会受到惊吓飞走用电压表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在把电压表笔搭接到电阻两端时,电压表的内部电阻与被测电阻形成并联,使被测电阻两端电压和通过该电阻的电流发生改变。

对以上讨论进行简单归纳,结论应该是:量子纠缠现象没有改变微观粒子的客观存在性质,没有产生否定唯物论的具体事例和理论观点,而是证明了人的认识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认识主体的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联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