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产品

王延龄(王延龄简介北宋)干货满满

而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一种俗称,不是具体的官名 ,需要注意的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

王延龄(王延龄简介北宋)干货满满

 

先说丞相是个什么官: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在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而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一种俗称,不是具体的官名 ,需要注意的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

所以,丞相是官职和敬称,宰相仅是敬称,没有实权再说宋朝的丞相王延龄,这位王老丞相太出名了,除了在古典小说《北宋金枪倒马传》、《三侠五义》、《小五义》和传统评书《杨家将全传》、《呼家将》等等有他之外,几乎遍及京剧、汉剧、评剧、豫剧、秦腔、越剧、川剧、绍剧、扬剧、淮剧、淮海戏、柳琴戏、河北梆子、保定老调、邢台乱弹、南宫坠子、临高人偶剧、二人转等各剧种的传统剧目,如《小包公》《包公赔情》《包青天》《铡包勉》《铡美案》《铡驸马》《秦香莲》《打銮驾》《打龙袍》《珍珠塔》《盗冠袍》《两狼山》《忠烈千秋》《佘太君抗婚》《杨八姐游春》等均涉及王延龄其人其事。

在小说、评书和戏曲中,他是北宋开国丞相;他历仕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四朝,均任宰相,是四朝元老,且“忠心秉政”在传统评书、戏曲《杨家将》故事中,他面对辽国侵略,出班奏本,力主抗战,并鼎力支持杨家将;在传统戏曲《潘杨讼》中,他荐举、提携下邽县令寇准审判太师潘仁美,最终为杨家冤案昭雪。

在有关包公案的小说、评书和戏曲中,他荐举包拯担任龙图阁大学士和开封府尹,并不断提携和关照包拯、支持包拯秉公断案;在传统戏曲《秦香莲》中,他巧设拜寿之计规劝驸马陈世美认下秦香莲,在被拒绝之后,他将自己的一纸扇交给秦香莲,嘱她到开封府尹包拯处去告状。

在传统评书、戏曲《呼家将》故事中,他怒斥奸贼庞文,力荐呼延丕显挂帅出征;在呼家将惨遭奸臣诬陷,满门被抄斩的紧要关头,他冒着生命危险,将呼延守信、呼延守用两位忠良之后隐藏在官轿之内,得以逃生在鼓书、评书《呼延庆打擂》和戏曲《忠烈千秋》中,王延龄更是以宋仁宗的老师身份,上朝保本,先用先皇御赐龙头拐杖痛打奸贼庞文,并在劝谏仁宗未果之后,怒撞盘龙柱,血染金殿。

那么,历史上真有王延龄王丞相这个人吗?查看《宋史》,太祖朝十七年(960-976年)共有宰相6人:范质、王溥、魏仁浦、赵普、薛居正、沈义伦太宗朝二十二年(976-997年)宰相9人:薛居正、沈义伦、卢多逊、赵普、宋琪、李昉、吕蒙正、张齐贤、吕端。

其中,名列赵普之前,资历、地位高于赵普的王姓宰相,只有太祖朝王溥

一代名相王溥曾历任后周太祖、世宗、恭帝和宋太祖——两代四朝宰相,这与评书、戏曲中王延龄“四朝元老”的经历、身份一致;《宋史·王溥传》载,王溥于乾德二年(964年)正月罢相,任太子少保,开宝二年(969年)十月,迁太子太师,尽管此时的太子不是宋仁宗,但王溥这一任职阅历,完全可以看作是评书戏曲中王延龄“是宋仁宗的老师” 这一事迹的创作演绎之依据。

还有一位原型,名叫王曾王曾(977—1038年),比包拯大22岁,王曾在宋仁宗时期先后三次登上相位,共任职9年王曾的人品、官风都以正直、清廉、处事机敏、忠君爱民闻名,在朝中享有较高的声誉,被誉为一代名相。

王曾也曾当过主考官,故包拯称其为恩师并不悖理王曾疾恶如仇,不徇私情,对那些靠讲情、姻亲、裙带关系升迁的人,一旦发现,立即惩治王曾很了解包拯的性格作风,对陈世美自己下不了手,就顺水推舟,让嫉恶如仇敢于主持正义的包拯来处理。

包拯“心领神会”,对“领导加老师”王曾的工作安排高度重视,没有推诿扯皮,力铡到底戏里戏外,都看得出来,与其说是包拯铡了陈世美,倒不如说是王曾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毕竟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并不等同于历史人物,但既然是历史题材,又取素材于历史,为了增强历史感,必须照顾到历史原型。

不过,如果细究的话,王延龄这个角色其实很有意思,这个角色表现出了更多的“面”,他对待不同的人,立场和状态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他对待下属,就是一个睿智严相;对待太后和皇上,又是手腕高明的予取予求者,且态度不卑不亢;在对待包拯和对待陈世美这两个人的态度上又截然不同,无论前期还是后期,他对包拯的态度始终是尊重,但对待陈世美这种小人,他则全无尊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