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后悔五轮书(五轮书是我国经典军事著作吗)
1、《孙子兵法》 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 《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
1、《孙子兵法》 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 《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今存13篇2、《孙膑兵法》 中国古代的著名兵书,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
《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作者为孙膑,传说他是孙武的后代,在战国时期生于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阳谷、鄄城一带),曾和庞涓一块儿学习兵法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这部古兵法始重见天日但由于年代久远,竹简残缺不全,损坏严重。
经竹简整理小组整理考证,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了简本《孙膑兵法》,共收竹简364枚,分上、下编,各十五篇对于这批简文,学术界一般认为,上篇当属原著无疑,系在孙膑著述和言论的基础上经弟子辑录、整理而成;下篇内容虽与上篇内容相类,但也存在着编撰体例上的不同,是否为孙膑及其弟子所著尚无充分的证据。
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中,收入《孙膑兵法》凡16篇,系原上编诸篇加上下篇中的《五教法》而成,其篇目依次为: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五教法、强兵。
3、《吴子》 战国时期,卫国吴起所著魏国文侯,魏国武侯辑录,《汉书·艺文志》著录《吴起》48篇,已佚,今本《吴子》六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系后人所托其主要谋略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他一方面强调,必须在国家和军队内部实现协调和统一,才能对外用兵,提出国家如有“四不和”,就不能出兵打仗;另一方面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吴起继承了孙武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在《料敌》篇中强调了了解和分析敌情的重要意义,并且具体指出了处于6种情况的国家,不可轻易与其作战。
他懂得战争是千变万化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应变的措施在《应变》篇具体论述了在仓卒间遭遇强敌、敌众我寡、敌拒险坚守、敌断我后路、四面受敌及敌突然进犯等情况下的应急战法和胜敌的策略 《治兵》《论将》和《励士》3篇主要阐述了他的治军思想。
他认为,军队能否打胜仗,不完全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重要的是依靠军队的质量质量高的标准是:要有能干的将领,要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兵士;要有统一的号令;要有严明的赏罚他重视将帅的作用,尤其是重视将帅的谋略,强调好的将帅应有优良的品质和作风。
重视士卒的训练,提高实际作战能力强调赏功以励士兵4、《六韬》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
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此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著录,但在“道家”列“《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儒家类著录有《国史六》“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
字与韬同也” 《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但从南宋开始,《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然而,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对它的怀疑与否定也不攻自破了。
5、《尉缭子》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颇有影响的一部著作对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意见:《尉缭子》是一部伪书虽然《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兵形势"《尉缭》31篇,但今存《尉缭子》不讲"兵形势",显然不是《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尉缭》,而是出于后人的伪造。
不过,自从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尉缭子》残简出土后,学者们发现残简有6篇与今存《尉缭子》相合,伪书一说已遭到大多数人否定另有唐魏徵《群书治要》辑《尉缭子》4篇,对考校此书均有重要价值 第二种意见:《尉缭子》的作者名叫尉缭,是战国时人,此书的前身即《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兵形势”《尉缭》31篇。
第三种意见:与第二种意见大致相同,不同处在于它认为此书的前身是《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杂家”《尉缭》29篇“杂家”兼合儒墨名法之说“杂家”《尉缭》属“商君学”,除论述军事外,还应论及政治和经济它虽谈兵法,却并非兵家。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杂家”《尉缭子》5卷这都和今存《尉缭子》的内容和卷数相同,可见今存《尉缭子》即“杂家”《尉缭子》宋人将“杂家”《尉缭子》收入《武经七书》,归入兵家所以后人多误认《尉缭子》为兵家之书。
今本《尉缭子》共分五卷 卷一:包括“天官”、“兵谈”、“制谈”、“战略”、“攻权”5篇,主要论述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关系,攻城与作战的原则,主张行事不应依靠鬼神,而应依赖人的智慧 卷二:包括“守议”、“十二陵”、“武议”、“将理”、“原官”5篇,主要论述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守城的原则。
卷三:包括“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5篇,主要讲述用兵的原则、军队的纪律和奖惩制度 卷四:包括“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5篇,主要叙述战场法纪、部队的编组、标志和指挥信号,以及行军序列。
卷五:包括“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4篇,主要论述军队的训练和取胜之道6、《司马法》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重要兵书之一司马法的作者:据相关资料记载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司马大将军司马穰苴所著,其人本姓田,受封司马大将军,故称司马穰苴。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汉代对《司马法》评价很高 武帝时,“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位秩比博士”。
(见苟悦《申鉴·时事篇》)司马迁称道《司马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见《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司马法》共一百五十五卷东汉以后,马融、郑玄、曹操等人的著作中,都曾以《司马法》为重要文献资料而加以征引,据以考证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军制。
晋唐之间,杜预、贾公彦、杜佑、杜牧等人,也多以《司马法》为立说的根据可见《司马法》当时仍具有军事权威著作的声誉 宋元丰中(公元1078-1085年)把《司马法》列为《武经七书》之一,颁行武学,定为将校必 读之书,其重视程度,也不减晋唐。
迄至清代,姚际恒、龚自珍等人,疑为伪书但对他们所质疑的问题,详加考查,显然根据不足7、《太白阴经》 全名《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中国古人认为太白星主杀伐,因此多用来比喻军事,《太白阴经》的名称由此而来作者为唐朝的李荃。
李筌,身世不详,唯《集仙传》称其仕至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又《神仙感遇传》云,筌有将略,作《太白阴符》10卷,入山访道,不知所终《太白阴符》当即此书此书分人谋、杂仪、战具、预备、阵图、祭文、捷书、药方、杂占、遁甲、杂式等篇。
先言主有道德,后言国有富强,内外兼修,可谓持平之论,与一般兵书以权谋相尚者迥异 杜佑《通典》"兵类"取通论二家,一为李靖《兵法》,一即此经可见其为时人所重传世版本主要有《墨海金壶》据影宋抄本、《守山阁丛书》据旧钞残本辑补,皆为10卷。
此书内容丰富,李荃在进书表中称:“人谋、筹策、攻城、器械、屯田、战马、营垒、阵图、囊括无遗,秋毫毕录其阴阳天道,风云向背,虽远人事,亦存而不忘”,後人非常重视8、《虎矜经》 北宋吴郡(今苏州市)人许洞所著,许洞是太子洗马许仲容之子,科学家沈括的二舅。
擅长武术,精于兵学,而且文才也很好但一生未受重用全书共有20卷120篇9、《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他在《自序)中说:“数年间,予承乏浙东,乃知孙武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矣。
第于下手详细节目,则无一及焉犹禅家所谓上乘之教也,下学者何由以措于是乃集所练士卒条目,自选*亩民丁以至号令、战法、行营、武艺、守哨、水战,间择其实用有效者,分别教练,先后次第之,各为一卷,以海诸三军俾习焉。
顾苦于缮写之难也,爱授粹人 客为题曰:《纪效新书》夫曰‘纪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书’,所以明其出于法而非泥于法,合时措之宜也”这段话说明了撰写本书的目的、成书的时代、背境和主要内容、特点,以及书名的来历和含意。
但未言及具体成书年代据《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二记载:“嘉靖三十九年,……春正月,创鸳鸯阵,著《纪效新书》”说明《纪效新书》当写成于戚继光调任浙江抗倭的第六年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纪效新书》原本十八卷,卷首一卷。
具体篇目如下:卷首包括“任临观请创立兵营公移”、“新任台金严请任事公移”、“纪效或问”三篇正文分:束伍篇第一、操令篇第二、阵令篇第三、谕兵篇第四、法禁篇第五、比较篇第六、行营篇第七、操练篇第八、出征篇第九、长兵篇第十、牌筅篇第十一、短兵篇第十二、射法篇第十三、拳经篇第十四、诸器篇第十五、旌旗篇第十六、守哨篇第十七、水兵篇第十八,共十八篇十八卷。
10、《练兵实纪》 《练兵实纪》是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此书正集9卷,附杂集6卷它和《纪效新书》称为 戚氏兵书姐妹篇 九卷九篇共二百六十四条,具体篇目是:练伍法第一、练胆气第二、练耳目第三、练手足第四、练营阵第五(场操)、练营阵第六(行营)、练营阵第七(野营)、练营阵第八(战约)、练将第九。
后附杂集六卷六篇:储练通论(上下篇)、将官到任宝鉴、登坛口授(李超、胡守仁辑)、军器解、车步骑营阵解书前还冠有“凡例”即“分给教习次第”共十五条,记述了将、卒各自应学习的内容、标准,教材发放办法,督促学习的措施等。
《练兵实纪》内容广泛,涉及兵员选拔、部伍编制、旗帜金鼓、武器装备、将帅修养、军礼军法、车步骑兵的编成保结及其同训练等建军、训练和作战的各个方面正文一至四卷侧重单兵训练;五至八卷和“杂集”的《军器解》、《车步骑营阵解》讲营阵训练;正文第九卷和“杂集”中的《储练通论(上下篇)》、《将官到任宝鉴》和《登坛口授》等篇记述了将帅的选拔培养、应具备的条件等。
- 标签:
- 编辑:慧乔
- 相关文章
-
这都可以?黑白朝小诚(黑白朝小诚 小说原版)
《黑白》作者: 朝小诚 看文地址:晋江app一个妖里妖气的黑帮少爷看上了一个白白净净的良家妇女然后就不让她走了的故事强取豪夺 黑…
-
墙裂推荐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力批判)
按照康德的理论体系的习惯,就是分析论、辩证论和方法论,在分析论当中,又可以分为分析部分和演绎部分,前者提出原理,后者进行对这个原理…
- 干货满满疯狂阅读青春卷(疯狂阅读青春卷2020在线阅读)
- 快来看保罗哥(保罗哥是什么意思)
- 居然可以这样傅佩荣老子(老子三宝观傅佩荣)
- 太疯狂了婚不由己2(婚不由己总裁情深不负)
- 不看后悔精准的失控(精准的失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