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资讯

等待戈多?等待戈多的象征意义!

10月10日,是个大日子。除了是发工资的日子,还是2018及2019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的日子。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左)奥地利作家彼得·汉

等待戈多?等待戈多的象征意义!

 

10月10日,是个大日子。除了是发工资的日子,还是2018及2019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的日子。

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左)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右)我重点讲一下彼得·汉德克,这位奥地利先锋剧作家。不是因为我多喜欢他,而是因为他的《卡斯帕》,让我想起了50年前的——《等待戈多》

这是一部荒诞的剧作看下来的感受,和当年看《城堡》差不多属于那种,看的时候一脸懵逼,看完之后两脸懵逼,回味思考会有无数个脸懵逼的状态先大概说一下故事两个小瘪三一样的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在黄昏时坐在一棵树下,等待一个叫做“戈多”的人。

不对,应该写作:叫戈多的“人”毕竟,这个“戈多”从始至终没有出现过,是人是鬼你无从得知你只是会看见,这俩流浪汉在等待的过程中,做了不少蠢事情,比如:把鞋子脱掉,又穿上把帽子脱掉,又戴上,然后两个人交换着帽子戴。

当然,戏剧舞台少不了“辩论”,这辩论也是令人头秃,你们感受一下:爱斯特拉冈:瞧这个奇怪,越吃越没滋味(说胡萝卜)弗拉基米尔:对我来说正好相反爱:换句话说? 弗:我会慢慢地习惯 爱:这是相反? 弗:是修养问题。

爱:是性格问题弗:是没有办法的事 爱:奋斗没有用 弗:天生的脾性 爱:挣扎没有用弗:本性难移 爱:毫无办法Emmmm.......

除此之外,二人的辩论主要围绕着两个问题“戈多会不会来?”“什么时候来?”讨论不出结果漫长的等待,无尽的辩论戈多先生来了吗?没有,先生戈多先生说他明天准时来第二天来了,无数个第二天都来了,戈多先生迟迟不来。

全剧终。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流传至今,代表着戏剧舞台的最高峰高到什么程度呢?因为《等待戈多》,贝克特获得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亲手将“荒诞戏剧”推上世界舞台;而“戈多”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名,它代表一切而关于

“戈多究竟是什么鬼?”的讨论,一时之间成为除了“今天吃什么”之外,最热门的话题以下是我与戈多们的猜想:猜想1——意义一个很大的命题意义,绝对是晦涩的,令人心塞的比如,我为什么要出生,为什么要死去,宇宙是个啥,我又是个啥?。

再说一个简单的,“我为什么要吃饭?”“因为要活下去”“活下去是为了什么?”“为了挣大钱,功成名就”“挣大钱,功成名就,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活下去”“那么,活下去是为了什么?”......只要你愿意,你可以追着一个人问“为什么”,一直问到他精神崩溃,追着要锤爆你狗头开始。

(别问我为什么知道,我就是知道)

人是一种吃饱了就会去追问意义的生物,这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动物不会,动物也不会强行赋予某件事“意义”。但我们是人呀。不管你信不信,当你的精神世界走向边缘的时候。你不得不问这事。

所以,两位流浪汉,每天仰望星空除了哲学,他们还能追求点什么呢?但是,相信我知道的越多,越痛苦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被剥削?为什么生老病死?为什么善良的人没有投机倒把的人过得舒坦?到最后,你会发现一件很可怕的事——。

一个好人,一个坏人,他们走上马路被车撞到的概率是一样的。不断询问(意义)的过程中,你的三观可能会崩塌。所以,戈多等于没结果的追求意义。

猜想2——上帝从“戈多”(Godot)一词推断,和God(上帝)是挺像的再说,两位流浪汉坐在荒原,等到地老天荒这事本身就挺无力的像极了祈求上天的可怜人全剧开头时,爱斯特拉冈说了一句:“Nothing to be done”。

无事可做,做了也没用,唯有等待“救赎”这救赎来自于何方?总不能寄托在袜子上吧?那就只好是上帝了有意思的是,和他们一样在等待上帝的途中,人类也确实干了不少蠢事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来看信奉上帝这件事,很早就有了。

具体什么时间不确定,可以知道的是,先从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开始,然后到整个犹太世界。

再就是1-5世纪传入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对于基督教的赦令。再接着,基督成了国教,随着古希腊-罗马文化传遍欧洲。到这里为止。传说中“黑暗的中世纪”正式拉开序幕。

还没等到“戈多”,人类就已经自相残杀了。没事干的时候,整一整穆斯林,再整一整地主。戈多还是没来?那就各种新教徒、天主教徒、东正教徒,各种教徒大大小小互相掐一会儿架。

掐完了,还不来?那就玩个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游戏吧?完了以后,有人发话了,战士们说:上帝?不存在的!苏维埃才是戈多!上帝笑了:咱也不知道谁是戈多。摘帽子,脱帽子,互换帽子,一场绝佳好戏。

猜想3——死亡从死亡出发,其实更好理解。想想看,死亡是个什么东西?一个从你出生开始,就注定了会降临的,但你不知道什么时候降临的东西。如此一来,两位男主角的那种执念就好理解了。

猜想4——希望希望这个词,乍一听很无聊,假大空但是仔细一想这不是正巧和“戈多”的形象重合了吗?希望本身就是很虚的东西,比如你是个穷人,你的希望可以是一栋房子,一辆车子,或者一顿美味;你是个父亲,你希望出生的是个女孩,你希望她漂亮,聪明,希望她考上好大学;你是个富人,你宁愿不要全部家产也要换来母亲多活几年。

这样一来,我是列举不完的不过,换一种角度,如果希望不具体呢?比如换了个名字,叫“戈多”?当然,他不一定非得叫这个名儿《三体》世界里,他叫“救世主”;《城堡》里,他叫“城堡”;《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他叫“美国梦”;。

《美丽新世界》中,他叫“索玛”(一种使人幸福的神经制剂)鲁迅先生说,他叫“他信力”可以是人,可以是建筑,可以是音乐,可以是远远不会到来的某一天有了名字,更容易让人相信,并且等待所以,等待戈多,虚无的等待。

这是一场关于“希望”的骗局。一如我们的人生。

猜想5——轮回古希腊神话中,有个最著名的“倒霉蛋”——西西弗斯加缪说,西西弗斯身上有种英雄主义在不断推着注定会重新滚落的巨石上山的过程中,承受着注定的失败,在虚无的结果中与重力抗争如果贝克特的灵感来源于此,我一点也不惊讶。

《等待戈多》是一出两幕剧为什么没有第三幕呢?因为在传统戏剧中,“三”,代表着救赎、回归、惩罚、或者圆满而这些都违背了剧作者的本意——重复着,轮回着只有发展,开端,等待,时间这个颠扑不破的存在,也都是被遗忘的。

剧中有个叫做波多的人,第二天醒来完全不记得昨天的事情别人问他,他还要生气:“你干嘛要用你那倒霉的时间来折磨我?”乍一听,你会觉得他很“智慧”我们是一群为时间所苦的人,我们心中大部分焦虑也都来源于时间的必然流失,以及不可重来的属性。

如此一来,“健忘者”成了幸运儿。他们也许没有“明天”,又或许有“无限的明天”。有可能性,没有确定性。轮回,究竟是幸运还是炼狱?这件事的思考,留给读者们吧。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贝克特在舞台背景的那棵树上,设定了第二天发芽的情节至少,你不用从头到尾都看着满目苍凉猜想6——贝克特:“你问我,我问谁?”讲真的,如果这剧本是我写的,那么一定会有这样的批评:“没有戏剧冲突,没有故事情节,连人物都毫无魅力。

”值得高兴的是,这部剧的作者名叫萨缪尔·贝克特。

大师就是大师,淡化一切,淡的恰到好处反而突出了“等待”这个母体接下来,我可能要说一句废话——“等待戈多”,也就是“等待”本身这话并非由我杜撰,而是原作者亲诉曾有人问《等待戈多》的作者贝克特:戈多究竟指什么?。

他的回答是:“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不过,哪怕他这样说了。语文老师们还是没有放过他:

好吧,不管选项是几,也不管戈多到底是何方神圣。这是一场漫长的战役。讨论到这里,就差不多该结束了。既然引发了思考,那么阅读的意义就达到了。管他呢,最大的戏剧冲突,是读者的心。一直都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