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资讯

法国启蒙思想和中国维新思想(法国启蒙思想和中国维新运动)速看

2022年313统考选择题训练戊戌维新运动60题 一、单选题1.发生在十九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虽然时间很短并

法国启蒙思想和中国维新思想(法国启蒙思想和中国维新运动)速看

 

2022年313统考选择题训练戊戌维新运动60题一、单选题1.发生在十九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虽然时间很短并且很快就失败了,但其历史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在A.对新思想在中国社会传播起到推动作用B.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C.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2.19世纪90年代初,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下列属于其代表人物的是A.林则徐B.曾国藩C.李大钊D.梁启超3.康梁维新思想的主要贡献是。

A.确立中体西用的治国主张B.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C.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4.下列不属于维新变法时期的理论作品的是A.《新学伪经考》B.《孔子改制考》C.《天演论》D.《劝学篇》

5.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的结局表明(  )A.改良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B.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C.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D.维新派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6.

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宣扬的主要思想是()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兼容并包,思想自由”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7.戊戌政变后,新政中被保留下来的措施是A.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B.废除旗人寄生特权C.裁汰冗员D.开办京师大学堂8.百日维新开始的标志是A.《中外纪闻》的创办B.强国会的成立C.《定国是诏》的颁布D.保国会的成立9.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主张最大的不同点是A.学习西方科技

B.学习西方教育C.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D.学习西方文化10.造成“士林争讲西学,官绅竞相议政”局面的事件是A.设立总理衙门B.举子公车上书C.发表《天演论》D.颁布明定国是诏11.法国启蒙思想与中国维新思想的相似功能是

A.动员了社会革命B.否定了传统文化C.冲击了封建秩序D.批判了君主政体12.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是()A.《定国是诏》B.《应诏统筹全局折》C.《变法通议》D.《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13.19世纪末,严复翻译《天演论》与当时的哪些社会思潮相吻合

①中体中用思想②中体西用思想③救亡图存的主题④维新变法思潮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14.试图通过重新诠释儒学,来宣传变法维新的是A.孟子B.朱熹C.康有为D.郑观应15.“当时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举行集会,公推康有为起草上皇帝万言书,签名的举人有1.3万多人。

5月到都察院呈递”上述事件是A.公车上书B.“明定国是”C.戊戌政变D.“东南互保”16.把西学中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文献是()A.《海国图志》B.《孔子改制考》C.《民报》

D.《新青年》17.反映梁启超史学理论的作品是①《通典》②《中国史叙论》③《文史通义》④《新史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18.“吾既自居于弱昧,安能禁人之兼攻?吾既日即于乱亡,安能怨人之取侮?”大力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魏源B.康有为C.梁启超D.严复19.19世纪末影响最大的一份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是:A.《民报》B.《时务报》C.《新青年》D.《新民晚报》20.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变法的目的是A.救亡图存B.百日维新C.创立民国D.废止科举21.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A.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B.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C.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2.“百日维新”昙花一现,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人民群众的觉悟程度太低B.中国自然经济残余的影响C.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D.帝国主义的干预和破坏23.民间社团在近代中国的兴起发端于

A.强学会B.兴中会C.同盟会D.国民社24.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A.儒学地位颠覆B.列强侵略加剧C.政局变化迅速D.西学深入民心25.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26.“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A

.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27.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28.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29.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

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30.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31.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32.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

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33.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这说明戊戌变法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34.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35.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

这表明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36.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

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A.林则徐、魏源B.康有为、梁启超C.孙中山、章太炎D.陈独秀、胡适37.甲午战争前夕,民间商报《直报》已开始反思洋务得失,提出废科举、设议院等多种维新主张《直报》还抨击清廷对北京强学会的弹劾,利用读者来信为维新造势、转载中外新闻、代售进步书籍。

据此可推断,《直报》A.起到思想宜传和信息传播的作用B.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份商业报纸C.是维新派创办的理论宣传工具D.宣传的维新思想成为社会共识38.自秦汉以来,士大夫以为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决不可变更。

康有为知道非先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变法就无从下手为打破“思想的难关”,康有为A.发动“公车上书”B.出版《孔子改制考》C.与革命派展开激烈论战D.率先冲破“天朝上国”观念束缚39.梁启超说:“今日商务之繁盛者,斯密氏《原富》(国富论)之论为之也。

西国之兴,不过近数百年,其所以兴者,种因虽多,而生计学(经济学)之发明,亦其最要之端也”由此可见,梁启超A.欲促进民族工业发展并与西国商战B.认识到国家经济实力的竞争是首要C.欲将经济自由主义与救亡图存结合

D.反对晚清政府对民族经济进行干预40.1893年,新教教会在华设办的最大的文化机构广学会的译书收入仅800元,到1898年剧增到18000元,到1911年更增至225579.84元,不到20年增加200多倍。

此种情况反映了A.洋务运动推动教育发展B.西方专注对华文化侵略C.西方政治学说日益传播D.国人文化素质大幅提升41.1898年,有人感叹大率近日风气,其赞羡西学者,自视中国朝政民风无一是处,殆不足比于人数,自视其高、曾、祖父亦无不可鄙贱者,甚且归咎于数千年以前历代帝王无一善政,历代将相、师儒无一人才。

”这表明当时国人的思想倾向是(   )A.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顺利开展B.向西方学习的取向逐渐与传统疏离C.彰显民主与科学的精神D.奉行“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42.1897年梁启超在《论女学》中指出,“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女子应当富国、相夫、教子、保种;主张效仿日本,全面提高女性智识水平。

这些主张A.摆脱了传统儒学的影响B.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特征C.来源于西方的启蒙思想D.反映出男女社会地位的平等43.1898年8月26日光绪帝上谕说:“近来朝廷整顿庶务……虽经严旨敦迫,(各省)犹复意存观望。

即如刘坤一、谭钟麟身任封圻,于本年五六月间谕令筹办之事,并无一字复奏”上谕所述状况A.降低了皇权集中的程度B.导致了地方割据的形成C.加剧了边疆地区的危机D.加大了社会变革的难度44.20世纪初,梁启超在《新民说》中反复强调康德学说与王阳明思想的一致性,认为他们都“以良知为本体,以慎独为致之之功……所谓东海西海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

梁启超的动机在于A.启迪五四新文化运动B.冲击旧式官僚体制C.进一步推动思想启蒙D.宣传维新变法主张45.1895年4月,千余名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领导下,发起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

这冲破了传统社会对士人干政的禁令,开启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家事务的先河这说明当时A.社会各界普遍关心国家政治B.中华民族意识正在觉醒C.维新变法思想得到广泛传播D.知识分子成为革命主力46

.1895~1898年期间,康有为等创办的《中外纪闻》开始每期只印1000份左右,很快每期就增至3000份以上,几个月内发行量就达到一万余份以上同期,中国创办的类似报刊达60余种,这些报刊不但出现在沿海一带,而且也在汉口、重庆等内地城市出现了。

这说明A.近代传媒促进了维新变法的高涨B.维新变法推动了近代传媒业的发展C.报刊杂志启迪了民族意识的觉醒D.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成为社会共识47.梁启超于1896年发表了《古议院考》,文中论证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类似议院(包括上议院和下议院)的机构和议员的设置,“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

康有为等不少清儒都将中国上古的尧舜禹时代比作西方的民主、民权时代他们意在A.抗拒革命潮流B.树立民族自信C.减少改革阻力D.保存传统文化48.有学者强调:要从维新派本身去寻求失败的原因,如果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失败,其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没有坚强的组织领导B.措施过于细密且进程过于激进C.缺乏成功的社会环境D.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49.戊成变法时期,光绪帝颁布上谕:“中国向本重农,惟向无专董其事者,非力为劝导,不足以鼓舞振作”为此,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各直省督抚设立分局,遴派通达时务公正廉明绅士总司其事。

据此可知A.变法重新回到农本传统思想B.光绪帝否定了洋务运动成果C.维新派确立了农业改良政策D.工商皆本成为中国上层共识50.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制B.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C.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51.戊戌变法期间,学者裘廷梁提出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并“一言以蔽之曰: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裘廷梁的这一主张。

A.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创作的黄金时代B.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C.促使南京临时政府出台禁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的措施D.与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提出的文学改良主张有相似之处52.关于康有为密谋捕杀西太后,光绪帝是否知情的问题,有多种记载。

袁世凯在他的《戊戌日记》中称光绪皇帝完全不知情;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记载,9月20日袁世凯“请训”时,光绪帝曾赐以“硃笔密谕”这表明A.文献史料往往带有主观性B.阶级属性决定史料价值大小C.同一事件具有不同的理解。

D.日记比二手史料更具真实性53.19世纪末,梁启超持“儒学本位”主义立场,认为治天下当以儒学为主、科学为辅;20世纪初,他则坚持“科学万能”主义,以科学评判儒学;20世纪20年代,他又认为儒学以人生问题为旨趣而科学以客观知识为归宿,二者不可相互取代。

梁启超思想观念的变化说明A.在东西方文化冲突背景下的理性认知B.先进知识分子致力于中西文化融合C.“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影响深远D.民主和科学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54.19世起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提出“京剧改良”的主张。

时事新戏成为京剧改良的主要部分,所谓“时事新戏”,即采用时事题材,反映较近时间内重大的富有政治性、社会性事件的戏曲传播形态由此可知,当时这些知识分子A.努力探索改造国民思想新途径B.具有否定传规文化的不良倾向

C.开始把思想启蒙与救亡相结合D.让京剧重新焕发出独特的魅力55.陈旭麓说“它还带来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次革命,从而改变了最难改变的东西:世界观”文中“它”是指近代中国A.进化论的传入B.“中体西用”流行。

C.师夷长技以制夷D.《资政新篇》发布56.清朝末年,一些知识分子提倡汉字改革,提倡拼音文字,力主改变传统的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竖行”书写方式,改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横行”书写方式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的推动B.书写材料的革新C.西学东渐的影响D.新文化运动的开展57.1895年8月,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在北京成立,得到了翁同龢、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要员的支持此外,还得到了西方传教士及外交官的关注,李提摩太等一些外国传教士也成为会员。

这表明A.晚清思想控制局面被打破B.社会变革心理逐渐增强C.各派别政治目标日趋一致D.维新运动群众基础广泛58.20世纪初,随着梁启超《中国史叙论》、《新史学》的发表,实现了中国史学由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

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史学研究的目的、内容变化B.史学研究的服务对象变化C.中国社会的变革转型D.史学家的职业道德意识增强59.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新的词汇开始广为流行,如自强、自立、自存、自治、自主、竞存、适存、演存、进化、进步等,人们姓名或字号中大量出现适之、演生等。

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A.三民主义思想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B.维新思想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C.晚清新政促进了近代化事业的发展D.进化论思想逐渐得到了普遍认同60.“戊戌变法虽然被扼杀了,但它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打开了缺口。

”据此理解戊戌变法的作用是A.促进思想启蒙B.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C.挽救民族危亡D.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答案解析,点击原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