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学_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有哪些快来看
金国灭了北宋之后,将各种文化典籍洗劫一空,不管看得懂还是看不懂的,统统运到东北苦寒之地。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已经从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他们吸收了先进文明的汉族文化,思想又没有汉族那么保守,因此金国的科学技术可谓是突飞猛进!
金国灭了北宋之后,将各种文化典籍洗劫一空,不管看得懂还是看不懂的,统统运到东北苦寒之地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已经从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他们吸收了先进文明的汉族文化,思想又没有汉族那么保守,因此金国的科学技术可谓是突飞猛进!。
但好景不长,公元1234年蒙古与南宋结盟灭了金国,掳走了大量的文化书籍和天文观测者公元1276年,蒙古大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忽必烈把金、宋两个司天监的人员集中到大都(今北京),再加上新选拔的一些人才,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天文队伍,准备为新王朝制定一部新历法。

图║蒙古大军兵临南宋临安城下历代封建王朝改历主要两个原因:①朝代更替,需要改正朔来彰显自己的天命;②历法推算与天象不相合元朝也不例外,因为是外族,更需要改正朔来证明自己的正统身份公元1276~1280年,在。
王恂、郭守敬的主持下,制造了许多种新仪器,包括仰仪、高表、景符(高表的辅助仪器)、正方案(定向仪器)和玲珑仪(演示天象的仪器)等,其中最有创意的是简仪(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它是对浑仪进行改革而制成的,设计和制造水平领先世界三百多年,欧洲直到1598年才出现类似的天文仪(由天文学家第谷发明的)。
图║“紫金山五杰”同时进行规模空前的测量工作,检验校核各种新旧天文数据,深入研究各代历法,于1280年创造了中国古代最精密的历法《授时历》,将中国古代天文学推向新的高峰1281年后,郭守敬还创制了不少新仪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
大明殿灯漏,它是一种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计时仪器,因造型似宫灯,放置于皇宫的大明殿,所以称之为大明殿灯漏。
元朝除通用的《授时历》外,在中国少数民族中还流行一种从阿拉伯传来的《回历》公元1267年,西域天文学家札马鲁丁进献《万年历》,忽必烈曾颁行过同年,札马鲁丁负责制造七件阿拉伯天文仪器,其中包括托勒密式的黄道浑仪、长尺,以及地球仪和星盘。
图║托勒密式浑仪模型可惜元朝是个短命王朝,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后,《授时历》在明朝被改为《大统历》,方法上只是把北京所见的日出日没时刻改为南京所见的时刻,以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为历元,省去了回归年百年消长之法等,其它都没改变。
元亡明兴,回回司天监人员迁至南京,在钦天监内设回回科,计算天象,颁布历书,与《大统历》进行比较,同时还翻译一些阿拉伯天文学书籍但明朝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强化三纲五常思想,禁止民间私习天文历法就算有多次天象不合,但因为固执地遵守“祖制不可变”,明朝的改历一次也没成功。
天文学的发展就这么停滞了两三百年,而社会的发展却没有停歇。明朝末年,资本主义萌芽促使人们对科学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改革历法受到人们的重视。
图║明朝末年资本主义萌芽而另一边,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企图用文化融入中国,站稳脚跟,方便传教在《大统历》颁行两百多年后,天象的误差已经到了十分离谱的地步,不得不需要改历了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明朝政府终于决心改历,命令。
徐光启在北京宣武门组成百人历法局,聘请耶稣会传教士邓玉函、罗雅谷、汤若望等参加编译工作,徐光启去世后由李天经接手,历时五年,成书137卷,命名曰《崇祯历书》。
这部新历法以第谷的宇宙体系和西方几何学为基础,引入地球和地理经纬度概念,彻底使用定朔和定气法,采用欧洲通行的度量单位,分圆周为360度,分一日为96刻,24小时,度和时以下采用60进位制,增加了南极附近的星官,在概念和算法上有很大进步,但因为战乱,直到明朝灭亡都没有颁布。
1644年清军入关后,汤若望将这部历法删改至103卷,献给了清政府,并由顺治帝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后定名为《时宪历》,乾隆时期为避上讳改称《时宪书》而外国传教士也由此得到了清政府的宠信,汤若望后来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洋监正。
此后将近200年,中国的国家天文台台长,都是由耶稣会传教士担任
但你要知道,耶稣会传教士是为了帮助本国扩大在华利益,哪有那么好心?当时欧洲的天文学已经发展到哥白尼的日心说了,可他们为了垄断天文学,就故意隐瞒,只引入了过时的第谷宇宙体系,导致《崇祯历书》出现了好多错误。
尽管后来又重新修订成了《历象考成》和《仪象考成》,但落后的理论还是让误差越来越大
不止历法,当时清政府为了符合西方的度量制度,命传教士南怀仁负责制造六件大型第谷式古典仪器,后来又加了两件总共八件,也就是现在北京古观象台上陈列的那八件很显然,这些所谓的新仪器已经过时了,完全没有用上当时欧洲那些先进的科技。
乾隆时期,反对崇洋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提倡中国的天文学要由中国学者自己钻研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清政府不再聘用洋人,钦天监靠自己的力量重新编写了《仪象考成续编》,不仅批判了之前荒谬的概念,还提出了更加先进的天文观点。
在当时,还有一批民间天文学家,他们采取严肃的治学态度,无论是对于古代的东西,还是外国的东西,都细心钻研,有所批判,有所发展,在中西天文学的融合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王锡阐著有《晓痷新法》,提出了金星凌日的计算方法,并改进了日月食计算方法;同时著有《五星行度解》,在书中推导出一组计算行星位置的公式,准确度大为提高。
薛凤祚写的《历学汇通》,系统地、详尽地介绍了各种计算天体运动的方法并完整地介绍了平面三角法和球面三角法等王锡阐与同时代的薛凤祚并称为“南王北薛”,可见在当时两人的名气之大梅文鼎著述很多,《交食》《七政》《五星管见》等书介绍第谷式的西方天文学。
在《历算全书》中,论述了中西历法的异同,并将许多西方天文知识纳入中国古代学术体系,比如他称西学的“地球寒暖有五带“,即《周髀算经》中的“七衡六间说”
梅文鼎一生致力于复兴中国传统的天文和算学知识,并且推进中西天文学的融合他是清代“历算第一名家”和“开山之祖”,被世界科技史界誉为与英国牛顿和日本关孝和齐名的“三大世界科学巨擘”遗憾的是,清王朝终究是个封建王朝,难以打破固有的传统,。
天文学任务也只是推算历书,监视天象,满足统治者好奇心而已没有探索宇宙的科学目的,没有近代先进的技术手段,一直到清末,中国的天文学还停留在十七世纪欧洲古典天文学末期的水平,并且在闭关锁国的政策下,与世界的距离越拉越远。
随着帝国主义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古老的天文学又重新焕发了生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天文事业突飞猛进,西方列强不仅在各地教会学校开设天文课程,还在中国各地陆续建立近代天文机构1873年,法国人在上海建立徐家汇天文台。
1900年在佘山(即兰笋山,位于上海市西郊松江区境内)建造了另一个天文台1894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台湾,在台北建立测候所1900年德国在青岛设立气象天测所
图║法国人建立的上海徐家汇天文台你以为这是中国人民突然觉醒了?不,这些都是为了满足帝国主义的侵略需要,它们带来的不是帮助,而是更深一步的军事和文化入侵创办教会学校是为了进一步奴役中国人的思想,建立天文机构主要是为他们的军舰在中国沿海活动提供情报。
要想抵御外侮,除了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更重要的是,要解放中国人的思想必须从根源上打破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悬在他们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是什么?是天道,是天命,是天子!中国人民真正了解哥白尼学说的伟大意义和近代天文学的面貌,是《谈天》这本书在中国的出版,它是李善兰和英国人伟烈亚力于1859年合译而成的。
此后,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否定了“天”的主宰,谭嗣同宣传了地动的说法,抨击了那些种主张”祖制不可变“的顽固派,孙中山主张进化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宣传他们的革命主张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启蒙,中国人才能封建统治思想中解放出来,才能有为自己而争取的无限力量。
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建立。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彻底打碎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桎梏。民国政府宣布公历计时,古老的中国终于开始与世界时间接轨。
1949年后,中国的天文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奋起直追而今,我们的天文事业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国人也早已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未来还能走多远呢?我想应该是无可限量,因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头条创作挑战赛##妙笔生花创作挑战#
- 标签:
- 编辑:慧乔
- 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_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王力没想到
在我看来,这本书称自己为“常识”实在是太谦虚了,它简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国学大牛王力教授集结众多专家,为广大读者…
-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_中国古代文学考研院校排名这样也行?
年前就想写篇关于古代文学专业复试的经验贴,以给提供大家一个寒假复习的思路和方向,但生怕漏掉要点,始终不敢下笔。现在距离复试大概…
- 中国古代文学史_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干货满满
- 中国古代文学在职研究生_中国古代文学在职研究生招生院校不要告诉别人
- 中国古典文学_中国古典文学有哪些书学到了吗
-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_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怎么可以错过
- 中国古典文学大全_中国古典文学大全百度云新鲜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