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游戏资讯

中国地方游戏网_中国地方游戏网大厅手机版干货满满

国之重宝,有册有典

中国地方游戏网_中国地方游戏网大厅手机版干货满满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扰乱了我们的生活“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也在喧闹中戛然而止,为抗疫让路,为生命让行……时间回到2019年9月7日,在欢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国家图书馆建馆百十年的喜庆中,“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拉开帷幕。

此次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承办,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及各参展单位协办,荟萃了全国20多个省份40余家公藏单位、30余位私人藏书家的330多种珍贵典籍文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外典籍展览中规模、等级最高的一次。

本次展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优秀典籍文化和古籍保护成果有机地串联、整合,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展品或为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或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典籍,或为各馆镇馆之宝,仅宋元本就80余种,范围之广、参与度之高、展品之丰富与珍贵都是历来所未有的。

全国各地的珍宝与国图的珍贵藏品相得益彰,使承载文脉的珍贵典籍共同面向公众展出,以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设在国家典籍博物馆二层,由 1500 平方米的序厅及 4800 平方米的四个核心展厅共同组成。

序厅包括文津厅和两侧连廊,文津厅中央以翻动的书叶展示国家图书馆110华诞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图8位老专家的回信这封信是总书记首次就图书馆事业专门作出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图书馆工作,乃至全国图书馆事业、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

其后“顶天立地”的巨型书架,反映中华古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大厅两侧连廊分别展示“中华古籍长河”和“国图百十年大事记”,以时间轴展示源远流长的中华典籍史和国家图书馆110年的发展历程,并以此将“国宝吉光”“百代芸香”“汲古润今”“交流互鉴”四个专题展厅有机地融为一体。

第一展厅国宝吉光

“国宝吉光”展厅重点向公众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典籍文化和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精神追求该展厅汇集国内20多家图书馆、博物馆藏珍贵文献100余种,以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为线索,通过“厚德载物 与时俱进”“鉴古知今 汲取智慧”“学说纷呈 匠心天工”“华章焕彩 翰墨流芳”四个主题单元,以及“典籍总汇 文化渊薮”和“激活经典 熔古铸今”两个独立单元,展现中华民族历朝历代在哲学、思想、科技、文学等各个方面的伟大成就。

第二展厅百代芸香

“百代芸香”展厅着重展示私人藏书家为保存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典籍做出的积极贡献该展厅汇集了傅增湘、郑振铎、周叔弢等藏书家捐赠国家图书馆的30种珍贵古籍,以及30余位当代民间藏书家的70余种珍品展览分为“酉山事业”“书田寻踪”“社会参与共护国宝”三部分。

每一部展品都饱藏着藏书人之藏书、护书、爱书、爱国的情怀其中收入国图藏珍贵宋刻14件,如3件海内孤本宋绍熙三年(1192)黄唐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宋元递修本《礼记正义》、海外回归的南宋宁宗时重刻本《荀子》、烬后余生的宋嘉定六年(1213)淮东仓司刻本《注东坡先生诗》等。

第三展厅汲古润今

“汲古润今”重点展出金石拓本、民族文字古籍、舆图及各类珍贵典籍60余种,展现我国自古以来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古籍文献丰富多彩,尽显社会各界在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中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卓越成就展厅分为“勒之金石 垂于永久”“民族交融 多元一体”“咫尺天下 大美河山”“传承文明 服务社会”四个单元。

第四展厅交流互鉴

第四展厅以“交流互鉴”为主题,展示人类文化在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中产生的文明硕果展厅展出60余种汉文珍贵古籍、少数民族文字珍贵古籍、西文善本古籍,语言种类丰富,除汉文外,包括于阗文、焉耆-龟兹文、粟特文、回鹘文、满文等少数民族语言,以及拉丁文、意大利文、法文、英文、日文等外国语言;展品类型多样,除传统的古籍善本形态外,还有写本、手稿、拓片、绘画、舆图等,包括手稿《法语-汉语-蒙古语-满语词典》、摇篮本《托勒密天文学大成》等。

展览根据时序勾勒出以丝绸之路为主线的中外文化交流史迹,同时展现新中国成立后海外珍贵古籍回归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呈现中华文明在与其他各国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的历程

展览互动此次展览不仅运用了传统的雕版刷印、石刻传拓、古籍修复等非遗互动演示,还运用数字虚拟沙盘演示、全息视屏演示、沉浸式数字场景、微信导览、在线展览、博物馆寻宝、古籍修复配纸染色、讲座沙龙等多种手段,配合精美的展览文创衍生品,让传统典籍文化的丰富内涵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提高展览的互动性、趣味性、参与性、观赏性,寓教于乐,提升群众的观展体验。

展览期间,邀请业界专家围绕展览举办传统文化系列讲座9场,如李致忠《谈谈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陈红彦《书香人淡自庄严:周叔弢先生与自庄严堪藏书》、韦力《来自民间的藏书报告》、顾恒《典籍陈列的形式设计——以大展为例》等等,多角度全方位对展览进行了解读,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同时,国家图书馆官网及时发布在线展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推出展品目录、馆长晒国宝、精品讲解、相关媒体深度报道等系列文章,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李致忠先生《谈谈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讲座

讲座座无虚席这次展览中,国家典籍博物馆首次推出全新的实景解谜游戏“古籍保卫局”之“山海社的宝藏”游戏甄选精彩而有趣的内容作为谜题题眼,将有关古籍善本等传统典籍知识融入跌宕起伏的剧情前来博物馆“寻宝”的观众在收到蕴含“山海社”秘密的一封神秘来信后,通过手机端的多媒体互动平台,对应现场展品进行推理分析和寻找线索,最后寻找出答案。

解迷游戏为年轻人开创了新的观展方式,增强了观展者的沉浸式体验感

实景解谜游戏“古籍保卫局”之“山海社的宝藏”

社会各界关注作为国家图书馆建馆 110 周年系列专题活动之一,“传承大展”一经发布,就在社会和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从国家到地方、从公藏到私藏,大规模、高质量的典籍集中在此次“传承大展”中亮相,让人耳目一新。

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员来到了展览现场,一致认为此次展览举办得非常好,既展示出了珍稀文献典籍,也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除业界外,普通读者的反映也非常热烈,到国图来观展的人络绎不绝北京市民申先生说,能近距离观看如此众多而且珍贵的古籍感觉很震撼,切身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

据统计,展览开展后共迎接52余万人次参观,专场参观1057次9月7日,200余位各界人士将各个展厅围的水泄不通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同志认真观看每一部展品,仅在“国宝吉光”展厅就看了一个多小时,远远超出了预计时间。

在“汲古润今”展厅的整幅摩崖石刻《石门颂》拓本前,他驻足良久,挑出其中的“辞”和“海”,与旁边的工作人员交流道:“找到了,商务印书馆最早出版的《辞海》封面二字,即取自于此”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雒部长又来到国图,才陆续看完了所有的展品。

著名文史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安平秋教授表示,本次展览集中体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国家在古籍收藏与保护、古籍整理与研究、古籍出版与规划等诸多方面的成果和工作成绩。

这既是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也是庆祝国家图书馆建馆110周年的一次展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安平秋教授观看展览

中华书局编审、著名古籍整理专家程毅中先生观看展览本次展览还举办了领导同志专场参观活动来自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近八十位省部级领导干部仔细观看展品,认真聆听讲解在看到《永乐大典》等修复成果的前后对比时称赞说:“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你们的工作太重要了!”中宣部、发改委、国家文物局等中央国家机关单位同志也多次前来参观。

通过展览,各部门之间增进了交流,也对古籍保护有了更加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有效推进了相关工作的开展展览期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邀请中直系统古籍收藏单位和各省古籍保护中心组织本省古籍收藏单位前来观展,并籍此交流工作经验,得到了全国同仁的热烈响应。

山东、湖北、江西、安徽、广西等多家省中心组织本省古籍收藏单位分期分批来京参观同仁们一方面把参观作为开阔视野与创新思路、提高馆员的业务实践能力的一次重要学习;同时也将其作为一次党员教育活动,通过展览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这是一个太奢侈的课堂,教科书级的展品!”看到本馆或本省的古籍,亦或版本相近的典籍,禁不住热烈讨论、兴奋拍照,看到本省的古籍保护成果,更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大家纷纷感叹:一天不够,还要多看几天,一次不够,还要多来几次!。

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参观展览

9月20日下午,北师大图书馆党委组织本馆一行35人赴国家典籍博物馆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专题参观学习

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参观展览

媒体关注展览开幕后即得到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主流媒体持续聚焦自2019年8月13日至12月31日,共监测到相关原发媒体报道276篇其中,通讯社发文4篇,广电媒体报道24篇,平面媒体报道119 篇,网络媒体报道108篇。

广电媒体通过准确有效和独具特色的信息传递,使展览的预热、开幕、特色展品等信息成为广电媒体争相报道的重点,成功吸引受众群体的关注广电媒体共监测到原发报道24篇其中,中央电视台共刊发6次报道关注展览情况,涵盖新闻频道、综艺频道、少儿频道中的“新闻直播间”“午夜新闻”“文化十分”等多档栏目。

特别是11月18日,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文化十分”栏目特发专题报道“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国宝吉光 一眼千年”,栏目通过采访策展人,全面介绍了展览情况以及《周易正义》《忘忧清乐集》《几何原本》《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特色展品信息,令展览背后的故事、意义得以传播。

同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也利用广播这一特定渠道进行宣传引导,辐射更多受众群体,扩大影响范围此外,北京卫视、上海东方卫视、辽宁卫视、山东卫视、三沙卫视等地方广电媒体也派出专业素质过硬的制作团队,深入展览现场进行报道,实现多地联动宣传。

平面媒体侧重在深入报道方面发力,增强受众群体对展览的认知与了解,引发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思考共监测到平面媒体原发报道119篇,中央媒体占比半数以上海内孤本、国宝级早期雕版印刷品、古籍普查新发现、民间收藏、海外回归等关键词,频现于各家媒体报端。

《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 10 家媒体以头版位置刊发报道介绍展览开幕;《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人民政协报》分别刊发题为《国宝吉光照月明——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侧记》《传递文化基因镌刻民族记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综述》的大篇幅文章,被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央广网等20多家媒体争相转载,广泛传播;《藏书报》《图书馆报》等行业媒体刊发专版报道对展览进行全面介绍和深度解读,通过专家访谈、民间藏家故事、特色展品赏析等多种形式,不同维度展现展览魅力,在业内产生深远影响。

在网络媒体方面,共监测到来自55家媒体的原发报道108 篇。新华网英文版、中国日报网、环球时报英文版官网刊发9篇英文报道,吸引国外受众的关注与参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走出去”提供条件。

本次展览积极引入新媒体推广手段,以新技术、新创意、新形式,贴近受众需求,激发公众兴趣9月27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光明网联合推出的“70年我与新中国同行”之“史观北京”直播活动对展览进行网络直播,累计观看超过200万人次,既满足了大众足不出户享受文化大餐的需求,也打响了展览热度,引爆线下参观流量。

本次展览的媒体关注度持续时间较长,自8月中旬起持续至年末媒体普遍认为本次展览不仅汇集了我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典籍精华,更着重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国内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联合社会各界力量为中华文化典籍的保护传承事业所取得的历史成果,以及典籍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和传播做出的重要贡献,并以思想性、时代性、文物性、故事性、互动性总结为本次展览特点。

观众留言选编国之重宝,有册有典斯文未坠,圣哲遗光天下绝学,治乱兴亡渡尽劫波,代代传觞文明以彰,民族乃强嘉乐君子,保佑命之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中华典藏瀚四海,细细品味民族魂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国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真的很赞,拷贝台没纸的问题几分钟就解决了!临摹了一副大师作品,感觉很棒,希望国图越办越好,为传承中华文明,传播中华文化助力,加油!

昨天阅兵看到许多先进的科技,感受力量;今天来到国图欣赏古籍,品味历史典籍与文明相始终,藏书与民族相伴行国家典藏,中华瑰宝中国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历史性与神秘性,更在于与其他文化融合后给人的震撼辛苦了!。

希望全国各省、县、乡、镇、村都有图书馆,让更多的儿童青少年读好书,有好书读这样中华民族方能英雄辈出,国家更好,人民更幸福!幸亏有典籍博物馆才让我亲眼目睹了古代书籍的精华与魅力所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衷心感谢国家图书馆的广大工作人员精心修复、维护、保护了大批中国文化典籍,使后人能充分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强大!谢谢!。

古籍修复工作任重道远!感谢前辈的努力古籍保护活动做得好,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保留,但更重要的是希望所保护的古籍能够得到流传,让有兴趣的普罗大众得以瞻仰,让文化深入人心多推广、多宣传古籍里面存有的中华传统文化。

......

看着屏幕上的一条条观众留言,我们不禁感慨:这是一场展览,让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们翘首以盼,无限欢喜;这是一次检阅,让传承保护事业的我们如履薄冰,又无上荣光现在,一部部珍贵善本已从喧闹的展厅回到了安静的库房,等待我们的继续守护,等待有更多的人热爱她、读懂她,让她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在更广阔的土地上传播、发扬、光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