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游戏资讯

奔走相告藤野先生导学案(藤野先生导学案答案人教版)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奔走相告藤野先生导学案(藤野先生导学案答案人教版)

 

原 文

知识点讲解第6课《藤野先生》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 人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鲁迅先生以笔为戈,战斗一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二、故事背景1902年,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鲁迅在仙台学医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时期这年秋天,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

三、文学常识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四、理解词义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摸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鉴,照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斗乱:飞腾杂乱客死:死在异国他乡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模胡:即“模糊”,这里指马虎、不讲究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无礼逊,谦逊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名匿,隐藏犹言:如同说诘责:质问并责备托辞:借口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适值:正好遇到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疾,痛恨五、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3):写作者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交代去仙台的原因第二部分(4-35):写“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分别第三部分(36-38):写“我”离别藤野先生后对他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六、问题归纳1.“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首先是感激、怀念,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3.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句中的“大概”的理解?物以稀为贵”,包含一个弱国国民 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4.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的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受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话中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5.“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6.“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前一个指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后一个“他们”指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

7.文章的结尾有何作用?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精神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8.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感激、怀念,体现在:①装订收藏讲义 ②悬挂先生的照片 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9.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你怎样看待鲁迅的这样行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原因:在课堂上看电影时,看到中国人那种麻木、不觉醒的精神状态,他认为学医只能医其身体上的痛苦,而不能医其心灵上的疾病,只有拿起笔写文章,才能唤醒国人的不觉醒的意识。

表达情感:这是鲁迅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反映,表现了他总是站在国家与民族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与做事情,将自己的人生与祖国和民族联系起来,具有极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10.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愿望。

“看电影事件”使作者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医治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这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七、课文主题《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段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情、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

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同步练习藤野先生导学案一、自主学习1、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2)背景链接(3)相关资料藤野严九郎(1874—1945)日本福井县人,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

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奈良坂的助手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担任一年级的解剖学理论他还担任二年级的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一年级的专业课只有解剖学,一年级的正副班主任大体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担任班主任管理的范围很广,据当时仙台医专规定,诸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管理教导、出席情况、考试成绩的统计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负责。

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1917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8月11日在福井逝世,享年72岁。

2、给加点字注音绯红( ) 宛如( ) 驿站( ) 解剖( ) 油光可鉴( )畸形( ) 不逊( ) 匿名( ) 血管( ) 深恶痛疾( )诘责( ) 挟着( ) 教诲( ) 杳无消息( ) 瞥( )二、问题点拨

1、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2、“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3、“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三、合作探究1、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2、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3、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4、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5、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6、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7、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8、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四、交流展示交流展示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及互动答疑的内容五、抽测达标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角jiǎo 号角 角落 头角 群雄角逐

B.笼lóng 笼子 牢笼 笼屉 烟笼雾锁C.量liáng 思量 打量 测量 量体裁衣D.削xuē 剥削 削减 瘦削 日削月割2、对下面一段话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A.比喻  借代  夸张B.比喻  夸张  反语C.夸张  反语  拟人D.反语  比喻  对比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班主任的教育下,韩志颖很快克服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B.全校同学讨论并听取了王校长关于教育改革的报告C.菜市场向居民供应青菜、萝卜、土豆、苹果等蔬菜D.开展优质教学活动后,李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六、拓展延伸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七、学生感悟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做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1参考答案一、2、fēi wǎn yì pōu jiàn jī xùn nì xuè wù jié xié huì yǎo piē。

二、1、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2、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3、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4、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三、1、A.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B.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C.受到仙台医专职员的优待;D.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E.弃医从文的思想的转变2、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

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着作者的爱国情结3、“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4、优待:“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

5、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6、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俭朴的崇高品德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

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7、起因:鲁迅上午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同学疑心藤野先生向鲁迅漏题经过:学生会干事翻检我的讲义,邮差送来匿名信结果:我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

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8、(1)弱国的人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遭受凌辱(2)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怀有偏见(3)鲁迅为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进行的斗争四、略五、1、D 2、B 3、D

六、略七、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