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中国设计史)
接下来远麦团队将会为一个茶类品牌提供品牌及包装设计方面的服务。茶品类在中国市场中文化属性一直很强,跟源自西方的咖啡呈现分庭抗礼的架势,咖啡就像探
接下来远麦团队将会为一个茶类品牌提供品牌及包装设计方面的服务茶品类在中国市场中文化属性一直很强,跟源自西方的咖啡呈现分庭抗礼的架势,咖啡就像探险家,茶则像哲学家,因此设计一个茶品牌于设计师而言十分有意思。
在中国,茶的文化属性很强为此我投入时间专门研究了茶包装的设计历史演变,在此过程摄取创作营养,获益匪浅,本次将研究内容整理后分享给大家,作为《中国设计史》的一个番外篇茶叶品牌的现状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单纯茶品种的可溯分类就多达300多种,是一个市场非常分散的消费品,因此目前其实并没有一个特别强势的中国茶品牌。
茶的种类非常繁多我们熟知的“八马”、“大益”其实是个渠道品牌,全球最大的茶品牌“立顿”是个品类品牌(源自英国),而“小罐茶”则做了个概念转换,实际经营的是礼品市场。
商场常见的八马茶叶普通的“口粮茶”主要被多如牛毛的茶商掌握命脉,普通人买茶一般由茶商引导为主,线下是到店品尝,茶商推介,线上则是看销量与评价假设我们要买红茶,很少会直接想到一个红茶品牌,多数是直接检索关键词,比如检索品牌“祁门红茶”,或者检索渠道商,比如“八马”、“五虎”、“真尚一饮”等。
这里还有个观念误区,就是“祁门红茶”、“凤凰单枞”、“金骏眉”等并非茶叶品牌,而是茶的品种。
近些年来特别火的单枞茶如果一定要用品牌进行理解,属于一种地方品牌,地方品牌是共享的,不会归属某个主体,不能说全中国只有某公司可以卖凤凰单枞,情况就跟阳澄湖大闸蟹,五常大米一样综上所述,我们通常说建设一个茶品牌,都是泛指品类品牌或者渠道品牌。
因此假设要做大营收跟规模,企业通常要经营多品种茶叶,就算只专注于普洱茶经营的“大益茶”也有很多细分品种普洱茶中除了大众熟悉的生普、熟普之外,还有紧茶跟散茶,紧茶当中又可以划分出沱茶、饼茶、茶砖类型,而散茶则可以划分出绿茶、红茶、黄茶、清茶、黑茶、白茶,非常复杂。
普洱茶饼造成这个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对于饮茶而言,全中国的口味非常多元,这种多元跟地域气候,饮食习惯,文化概念,历史传承都密切相关同时也跟茶叶在中国的发展时间源远流长相关,这个过程就像语言分裂一样,不同地区在不同阶段都可能对茶叶的培植、工艺制作有创新或者突破。
以上这些区隔都不容易被打破跟整合。比如我的岳父在广东河源,当地人普遍都只饮一种称作“仙湖茶”的绿茶,因为从小他们就跟随父辈饮用,所谓小时候的味道,所以就算送他们小罐茶也并不受用,多数会转送出去。
河源上莞仙湖茶山再比如我自己喜欢喝凤凰单枞,但凤凰单枞的香型也有十多种,常听的是蜜兰香、鸭屎香、肉桂香等我个人喜欢蜜兰香,所以购置时候也采用了茶商推荐或者线上检索的方式,一但买到喜欢的产品,消费黏性会较高,这也是一种消费者特性。
说了那么多,主要是交代一个背景,方便大家了解茶叶市场的基本情况接下来,就要坐上时光机了从神农氏到战国据说,《神农本草经》的内容最早起源自神农氏,相当于中国上古时期,也就是新石器时代,因此经中内容只靠口耳代代相传,到了东汉时期才终于有赖众多医学家努力,集结成书。
神农氏画像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所以茶最初是以药的形态存在于大家生活中,食用方式很直接,跟现在吃沙拉很像,连叶带茎一起嚼烂吞服推测是味道佳所以发展为日常饮品,不知道有否朋友了解,可口可乐最初也是一种药剂,也因为味道佳,后来才去掉“古柯碱”成分,适当调整配方变为日常饮品,没想到风靡全球。
最初的可口可乐是药剂估计我国先民在将茶变作日常饮品的过程中尝试过各种各样的烹调方式我们在【中国设计史】系列第12回里谈过《礼》,书中曾经记载,周朝时候茶往往作祭品,而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晏子春秋》还谈过茶是种菜。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推测茶叶主要鲜食为主,而且主要是自己去种植或者野外采摘。
鲜采的茶叶上回客户来访就从云南带来了一些鲜茶叶子给我们尝试,会带有一种类似青草的味觉体验有史料记载的茶包装是战国开始的当时大众对茶的需求在逐渐增加,产生了茶的贸易,茶叶的储藏运输因此成了问题,为了进行长途贩卖,大家开始将茶叶晒干,这样能有效的增长保质期,并且减少体积。
战国时期,桑麻类植物已经大规模种植,染织技术也飞速发展,所以大家最初用于包装茶叶的材料就是丝麻织品。
中国古代的纺织业这种材料的优点是轻便,缺点也非常明显,就是不能防潮,保护性有限,茶叶容易在运输过程中弄碎或者变质所以推测茶叶能卖出的地理半径不长,这也许就是茶品种在很早时候就在不同地域各为其主的原因,外来茶种不容易入侵。
这个时期的包装还谈不上设计,主要是包裹方式跟织品纹理的异同关于织品纹理,在【中国设计史】系列第11回时候我们谈过服饰,商周时候很多织品纹理就来自对青铜纹理的模仿,类型大致有:回纹、尖角纹、龙纹跟方胜纹等。
到了周朝,一定程度延续了商朝纹理,同时发展了几何纹、鸟兽纹及龙凤纹等,龙凤纹尤为主流,有各种各样的演绎,这些纹理都可能出现过在茶包装上。
战国时期的衣物局部现今也有一些茶品牌以战国时期的丝麻织品为概念做包装设计,其实实用性并不太好。
当代麻布包装的茶叶两汉时期靠陶瓷到了西汉时期,茶的种植进一步发展,无论产量跟质量都获得质的飞跃话说战国时期有一种新型艺术创作方式出现了,就是画像砖,主要使用拍印及模印方式制作,两汉时期开始盛行,多数用于构成墓室壁画或者装饰建筑。
画像砖的图像内容丰富,从表现神话故事、劳动生产到宴饮聚会都有,西汉时期有个画像砖就记录了饮茶流行于文人贵族的日常生活。
画像砖这个时期的茶叶包装开始从丝麻织品变成陶罐,因为陶罐透气,防潮而且遮光,很好的解决丝麻织品不能防潮,保护性差的功能性问题另外陶罐还有一种特异功能,就是可以吸收茶叶中的杂味,但缺点当然就是易碎,所以假设需要运输,要在外面增加稻草等一类抗震防碰撞的辅料。
汉朝陶罐另外,为了更好的将茶叶储藏到陶罐,圆饼茶这种形态也出现了,设计中我们常说形式追随功能,这也是一个例子。
圆饼茶的历史居然可追溯到汉朝所以汉朝时候的茶包装主要就是陶罐,假设作为礼品相赠,陶罐肩部可能会刻上“茶”字,纹理设计上也会更具装饰性根据历史记载,真正的瓷器在东汉才被发明,过去我们在其它文章中谈过,瓷器跟陶器有共性,但实际分别很大。
比如瓷器的胎质更致密,坚实,外部更加光滑细腻,气孔率及吸水率都非常小,不渗水等。
东汉瓷器所以对于储藏茶叶而言更具优越性,制作成本也更高,推测贵族阶层会喜欢使用,俗话说送包装,所以作为礼品的茶叶用瓷器包装自然更加高端当代一些高档茶叶的包装设计还会以陶瓷为容器,外加硬卡纸或者木质礼盒,又或者跟其它材质组合,是一种借鉴历史的创新。
当代融合金属盖的瓷器茶叶包装唐代也有新发明时光机很快来到了大唐盛世,茶叶生产跟发展也在唐朝达到了第一个巅峰,当时民众饮茶已经很普及,已经能直接影响经济税收比如安史之乱后,唐朝就开始征收茶叶赋税,可见其贸易规模已经达到一定程度。
美术作品中的唐朝盛况我们常说的茶文化也首先在这个时期丰富起来问题来了,茶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呢?我们经常容易犯一种叫“书皮学”毛病,就是逮着一些流行概念到处谈论,其实自己也并不清楚概念的真正含义,如同看了一本书的封面就好像读完了这本书。
我例举几个近些年特别流行的概念名词作例子,比如“情绪价值”、“新三样”、“新质生产力”、“数字孪生“、碳中和”等等茶文化分为自然科学跟人文科学两方面,我们经常谈论的茶文化特指人文科学模块,也叫茶道,是基于中国几千年来饮茶活动积累形成的茶德、茶礼及茶艺。
饮茶活动宽泛一点看还有非常多“周边产品”,比如“茶联”、“茶谱”、“茶诗”、“茶书”、“茶画”及“茶的器具”等简单一点看,茶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首先代表礼仪之道,从小我们就看父母以茶待客,不管亲友邻居还是工作伙伴,到家里来首先就要泡茶迎客。
其中以广东潮汕地区的“功夫茶”为典型代表,其是一种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等为一体的完整茶道形式。
传统功夫茶的茶具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功夫茶普遍已经简化得厉害,完整流程一般都作为表演形式出现了以上解读难免粗陋,但让大家对常说的“茶文化”有个基本框架认识我们说回唐朝时候的茶叶包装情况,当时也有新发明,就是使用纸张。
唐朝诞生了世界第一部专门论述茶的著作,就是陆羽的《茶经》,也因此陆羽被后世称作“茶圣”。
陆羽的《茶经》《茶经》里曾经这样说: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意思是:家人们啊,用两层又白又后的剡藤纸(古藤制作的纸张)缝制而成的纸袋保存制作好的茶叶,可以让香气不散失哟
剡藤纸唐代文人很流行相互赠送新茶作为交往礼仪,因此纸包装简直完美,因为上面可以提首唐诗,如此一来更有文化,更能寄情于物了。
当代仿唐朝的茶包装而假设在唐朝宫廷参与饮茶活动简直就可以拍摄一部名为《我在宫廷学饮茶》的电影,根据陆羽《茶经》记载,茶的器具多达24种,大家心里想吓唬谁呢?直到1987年在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中出土了一套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善、保存最完整、最精致且最珍贵的一套金银茶具。
法门寺出土的唐朝茶具茶具是为唐僖宗((公元862年-888年)的御用真品,包括烘焙器、碾罗器、贮茶器、烹煮器和饮茶器,里头的细分器具类型多达10多种。
茶具的对应功能及名称其中储茶器是一个非常精美的“鎏金银龟盒”,如果我们宽泛一点将其视作茶包装的一种,那么此龟盒就是艺术品级别了。
鎏金银龟盒再给大家补充个冷知识,那时候的茶叶主要都是烹煮,而且中间还要加盐,所以为什么会有“茶汤”说法,估计与此相关唐末时候还发生了一件重要事情,就是茶道随着日本遣唐使传到日本,被日本禅宗僧侣极力推崇,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活动,因此发展出一套融合宗教,哲学,审美为一体的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有宗教化特征宋代迎来小巅峰到了宋代茶文化就更加丰富了,开始出现“斗茶”、“分茶”等饮茶艺术形式“斗茶”属于当时大户人家的一种雅玩,简单理解就是聚会时候各自带上自己的珍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点评,最后一分高下,活动具有趣味性与挑战性。
宋代的斗茶活动“分茶”就更有意思了,这里不得不谈到宋朝出现的一种新型煮茶方式,就是“点茶法”这种煮法要先将茶叶在茶盏中研磨成粉末,然后冲入沸水,再以一种叫茶筅(xiǎn)的工具进行调搅调搅之后茶汤表面就会出现类似乳沫的茶泡,此时文人雅士们就可以使用相关工具将茶沫快速调出文字或者图案,这就谓之“分茶”了。
分茶活动功力深厚者调出的图案美轮美奂,让观赏者叹为观止,艺术性十足毫无疑问,日本的“抹茶道”就来自宋朝的点茶法所演变而在民间,茶文化也获得进一步丰富,比如亲友之间有人搬家了要“献茶”,订婚要“下茶”,结婚要“定茶”,同房了要“合茶”。
至今婚礼中敬茶还是重要环节之一结合前面的解说,其实就是茶跟礼法进一步结合的表现说了那么多,可见宋朝茶文化进入了一个小巅峰状态,茶包装自然也产生了进化当时茶叶的形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前面谈过的团饼茶,一种则是散茶(如今最常见的)。
宋朝时候对圆饼茶的包装处理是先采用箬叶(类似竹叶)包裹,然后再用棉麻丝带捆扎,如今也还有人用箬叶做茶篓。
箬叶
茶篓除了箬叶,圆饼茶还有大部分延续了唐朝的纸包装,而且北宋时候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让印刷技术大幅提升,因此纸包装的设计水平也因此获得提升。
宋代的印刷物宋代受理学思想影响,美学方面呈现出一种“极简”气质,所以茶叶的纸包装设计也是一种简洁明快,稳重大方的风格,含蓄而有格调。
宋代美学呈现一种极简气质而散茶的包装则出现了木盒,宋朝时候漆器的制作工艺已经非常好,因此一些高档茶叶也会用漆器进行包装,主流的譬如茶奁(lián,类似梳妆盒)跟茶箧(qiè,类似箱子)。
茶奁
茶箧在宫廷贵族中,茶包装又呈现出一种独特风貌,首先是等级分明,其次材质及造型多样,装饰繁琐,富丽堂皇,工艺精美,有种不计成本的气派当时有种宫廷贡茶名为“密云龙”,产于福建武夷山,其茶种分别是大红袍及金奖水仙。
如今的“密云龙”茶包装“密云龙”茶的包装设计就划分了多个档次,比如供应给皇上包装必须用黄色,赐给大臣们则是绯色,包装上对应的图案也完全不同,但都是吉祥图案这些图案都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而包装材质一般都是漆盒,甚至金银器或者瓷器。
宋代的丝绸纹样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曾经在《归田录》中描述过这种茶的价值: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八片,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意思就是:家人们啊,好贵好贵,一斤要二两黄金,而且有钱还未必能买到。
另外,宋朝时候商品及品牌观念已经开始萌芽,当时山东“刘家功夫针铺”的“白兔儿”铜版被后世视为中国最早的商标,甚至还有广告口号“认门前白兔儿为记。”
“刘家功夫针铺”的“白兔儿”铜版北宋著名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中则描绘了不少“商业招牌”,比如“王员外家”客栈,“赵太丞家”医铺,“孙羊正店”酒楼等。
清明上河图局部那时候的品牌就已经主打个人IP,难怪多年前罗振宇说互联网时代带来了品牌返祖现象元明清的百花齐放元代流行杂剧,其中《马丹阳度脱刘行首》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唱词流行至今,就是”早上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明元朝时候茶叶已经离不开老百姓日常生活。
元代盛行杂剧这个时期的茶叶包装特征是工艺精巧,美学风格有与众不同的差异元代属于中国蒙古贵族建立的多民族封建王朝,蒙古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也影响了包装设计的考虑,当时的茶包装呈现出浑厚、坚实、抗摔、便携、耐久的特点,材质多数是厚实纸张或者木盒,贵族之间则会使用陶瓷或者贵金属。
仿元代包装的风格自古以来蒙古族就认为白色象征纯洁,所以一切东西以白为贵,同时喜欢以蓝色及青色进行搭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美学载体就是青花瓷。
漂亮的元代青花瓷元代的装饰纹样多数来自自然界动植物或者云纹,充满了崇尚自然的艺术价值观接下来到了明清时期,明清两代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官营艺术品制作机构及民间艺术品作坊都发展得很成熟,茶包装设计也因此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阶段。
根据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的记载,当时纸张的原料品种日渐丰富,造纸生产技术及加工工艺都获得长足进步。
《天工开物》是明朝的科学巨著成品纸整体划分为两大类,其一是竹纸,其二则是皮纸,皮纸因为防潮功能好,耐磨等优点多数用于包装同时,明代的活字雕版、彩色套印技术也丰富了茶包装的印刷色彩及设计布局,当时茶包装的设计师也开始由文人士大夫充当,大大提升了茶包装的文化属性。
明朝印刷物
明朝的茶叶罐当代类似的典型例子要数80年代黄永玉先生为酒鬼酒设计的包装,据说当时设计费支付了1800万,而酒鬼酒也确实因为黄永玉的加持在市场上一飞冲天。
黄永玉设计的酒鬼酒包装到了清代,纸张加工又有了创新,增加了施粉、染色、研光、加蜡、描金、洒金银、加矾胶等工艺,让纸张纹理更丰富或者更光滑,在功能上也更坚韧,可以防水,防虫等。
清代的木板彩印可见科技发展本身跟艺术其实并不冲突,不过需要时间来融合,如今AI时代也是如此。而针对宫廷需求,清代的官办作坊制作茶包装的时候更是不计成本,研发出镶嵌、雕刻、彩绘、烧造、编制等设计手段。
清代的茶包装明清两代散茶喝法最为流行,唐代的煮茶法及宋代的点茶法都慢慢式微,因此包装形态都围绕散茶的特征构建散茶容易受潮,所以重视密封与防潮,比如在主体包装外再包裹黄陵布就是其中一种手段,由此达到了防潮又提升设计形式感的目的。
随着历史方法的不断叠加,清代茶包装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种各样的材料及工艺都有人使用,或者组合使用,达到一种让人琳琅满目的繁盛状态。
清朝的陶瓷茶包装比如除了布袋、陶器、瓷器、纸张、箬叶之外,还有紫砂(明代开始流行)、錫、銀、玻璃等材料,丰俭由人,十分热闹。
清朝红木盒子茶包装关于茶包装的发展历史,就粗陋的分享到这里了结案陈词熟悉过去的茶包装设计发展历史,大致能有以下三种启发:其一是对茶的发展能有基本认识,了解茶与中国社会民生的相互关系,更熟悉产品本身其二是清楚历史上曾经有过哪些设计创意,不会陷入“重新发明轮子”的尴尬。
其三是可以站在前人肩上,结合现当代工艺,技术及风格进行组合创新,或者从历史中探取相关茶文化符号,赋予包装概念等。希望此文能让对茶,或则茶包装设计感兴趣的朋友有所收获。谢谢各位,下期再会!
- 标签:
- 编辑:慧乔
- 相关文章
-
概念艺术(概念艺术和观念艺术)
“疗伤一代”中国女性艺术家对话展海报 2024年6月25日,“疗伤一代”中国女性艺术家对话展在宥爱美术馆盛大启幕。…
-
办公楼设计(办公楼设计标准)
随着企业对于办公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办公楼设计装修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节。一个好的办公楼装修设计不仅能够提升企业形象,还能…
- 样板房(样板房全屋定制是不是坑)
- 网页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代码)
- 食品包装设计(食品包装设计图片)
- 红点设计(红点设计官网)
- 展示厅(展示厅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