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开发者

猫头鹰刷新时间是什么?智者猫头鹰刷新时间!

苏格拉底已经不是宁死不屈了,而是亮出了一种蓄意赴死的勇气与精神。他对死亡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解。关于“死亡”,《申辩篇》里有两句非常诗意的表达:死是一场没有梦的熟睡;死就是从这里移居别处。

猫头鹰刷新时间是什么?智者猫头鹰刷新时间!

 

苏格拉底雕像在上海封控期间读《苏格拉底的申辩篇》《苏格拉底的申辩篇》我读了两遍,两个译本,一个是严群的译本,一个是王太庆译本,都是好本子对我来说,两次阅读,两次震撼“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严本),“不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王本),同一句话,略有不同的翻译,但指向都引人入胜,让人透不过气来。

我想这话对今人的冲击依然巨大,因为,两千四百多年后的今天,大部分人还仅是活着,甚至苟且活着,有多少人拥有值得一过的人生呢?就像上海的封控,不要以为人生理所当然,而忘了灾难来临时的束手无策《申辩篇》不长,不到两万字,但要消化与吃透这些文字,需要一点其他背景资料作为辅助,比如柏拉图的《游叙佛伦》、《克力同》、《裴洞篇》,比如前苏格拉底哲学,雅典的民@主政体到公元前399年的大致情况,叠加着这些材料,《申辩篇》里面的内涵会透射出非同凡响的光芒。

一个不修边幅、长相怪异且满街找人对话的的老头,他在辩论中度过了一生在《申辩篇》中,这个叫做苏格拉底的老头在用辩证法“作死”他其实可以不死,但他觉得不得不死;他紧拽着死的主动权,让自己死得其所这种义无反顾的赴死精神,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要弄清楚其中的缘由,这就要回到苏格拉底的时代。

这是一个时代的黄昏黑格尔说:密涅瓦的猫头鹰只在黄昏时飞行苏格拉底就是那只在黄昏时盘旋在雅典上空的猫头鹰一个时代的黄昏,就像新旧两重天,旧时代行将结束,新时代尚未到来,在承上启下之间,有一个过渡,这是最为凝重的时刻,仿佛黎明时的钟声在追问中震荡。

“密涅瓦的猫头鹰只在黄昏时飞行”,这句话内涵深刻,它暗含着雅典最为辉煌的时期已经过去,雅典的民@主已走到了尽头这个时候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也许只有苏格拉底自己知道,是他在用智慧与生命向世人传达,丧钟已经敲响。

这就是公元前399年的雅典

审判官由501人组成,现场听众各色人等,包括柏拉图在内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说,他们讼词大致如此:苏格拉底犯罪,他蛊惑青年,不信国教,崇奉新神其实状子上就写着两条罪状:慢神与败坏青年为此,苏格拉底用了差不多75%的篇幅为自己辩护,结果败诉,被判死刑。

后面25%的篇幅,是在减缓的刑罚中,让苏格拉底选择苏格拉底几乎是用戏虐的陈辞,对量刑完全持一种藐视与不屑的态度,最终审判官给出的结果是死刑这个时候,苏格拉底发表了临死之前的诀别辞,其最后的结语耐人寻味: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申辩篇》就是这样一个三部曲结构,文字能读出动态的审判现场:审判官由501人(奇数)组成,现场听众各色人等,包括柏拉图在内第一次申辩后,大家投票,结果是281:220;对这个结果,苏格拉底有点得瑟,觉得这个比例拉得不怎么大啊!才相差30票。

第二次陈辞后,继续投票,结果是361:140,这次在死刑的这一边多出了80票这是一个大民@主的审判画面,苏格拉底慷慨陈词,宁死不屈,大有一种不死不听牌的神圣感,这种气魄让人敬畏假如脱开当时雅典的政治语境,就文字里看庭审现场,实际上是看不出太多的门道来的。

能导致苏格拉底死亡的,“慢神与败坏青年”不过是籍口,事实是整个希腊城邦已经容不下苏格拉底这个人了一个过于精神独立与太有自@由思想的人,一个嚷嚷着“我行我素,虽百死而不悔”的人,是一切爱好权力与沉迷习俗的人的敌人。

谁喜欢一只牛虻每天在叮咬自己呢?在一个落幕的时代里,苏格拉底把自己比喻成雅典的牛虻,他说,我是神灵赐给城邦的,神灵把我拴在城邦上,其目的就是激发、催促和责备你们每一个人雅典“太大太肥”,需要牛虻来叮一叮才能焕发精神。

民@主的形式虽然回来了,但民@主的性质改变了公元前411年,这年苏格拉底58岁,雅典城邦发生政变,民@主政治受到挫败,公民大会被寡头政府操控不到一年,寡头政府倒台,民@主恢复又,公元前404年,苏格拉底65岁,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斯巴达打败了雅典。

斯巴达在雅典又建立起了寡头政府,史称三十僭主第二年,雅典的民@主政体再次卷土重来经过乱局,雅典城邦在气质上已经萎靡,一如一个人的命门被打进了一枚生锈的钉子民@主的形式虽然回来了,但民@主的性质改变了苏格拉底对民@主政治与僭主政治都有自己的看法,在僭主与民@主之间,政治斗争是及其残酷的。

苏格拉底选择了在斗争的外围,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通过他特有的精神助产士的对话方式,对雅典的宗教与政体进行批判苏格拉底在《申辩篇》里说,我相信这个城邦里发生的最大的好事无过于我执行了神的命令他说,真理是这样的:一个人的职位在哪里,不管这是自己选定的,还是上级指派的,他都应该坚守在那里,面对着危险,不考虑死亡,也放弃其他顾虑,绝不让荣誉受到损害。

但苏格拉底说这话的时候,他面对的已经是一个江河日下的民@主制这是一种大民@主,实质已经是暴民政治了暴民政治,大民@主,就是“文@革”这样的民@主在公元前339年,苏格拉底遭遇了雅典的“文@革”民@主夹带着私利,审判犹如复仇,这在《申辩篇》里完全能感受得到。

苏格拉底非常清楚,在哲学与政治之间,政治要的是胜利,思想追求的是真理;政治要撒谎,哲学要真话在这样激进的环境里,苏格拉底只坚持了一个原则:我服从神胜于服从你们

苏格拉底非常清楚社会上发生了什么,但他并不介意在《申辩篇》里,控告苏格拉底的有三个人物:诗人梅雷多,修辞学家吕贡,皮匠安虞多这三人都是当时政、学两界的人物,平时受过苏格拉底的批评,他们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在控告中,梅雷多是个托儿,从对话中可以看出,这人说话做事不过脑,人云亦云,他与苏格拉底的对质完全不在一个等量级上吕贡也不过是一个人微言轻的人物,《申辩篇》里只是一笔带过诉讼中真正在背后操盘的是安虞多,这人在公元前303年雅典民@主光复中有过功,所以,在政治上比较嚣张。

史料中说,他跟智者有私隙,而苏格拉底当时被认为是最大的“智者”,所以,他对苏格拉底有着强烈的复仇欲望这里还要带出一个人物,他在《申辩篇》里也提到了,就是喜剧家阿里斯托芬,苏格拉底在他的作品《云》中被塑造成一个智者派哲学家,宣传无神论,给人造成了一种诱惑青年的先入为主的印象,《云》为此对苏格拉底进行揶揄与嘲讽。

所以,控告中对苏格拉底提出的罪状——慢神与败坏青年,在当时的社会上的确有这样的氛围不过,在严群整理的《柏拉图生平和著作年表》中,有一个记载:相传,在《云》演出现场,苏格拉底到场观赏,现身示众,让大家亲自对比核实,态度自若。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也提到,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托芬的私下关系“非常之友好”,他们是一个圈子的我引入这段关系,是想说明,苏格拉底非常清楚社会上发生了什么,但他并不介意那么,为什么安虞多盯住“智者”不放?这话题还是要放在雅典的民@主体制中来说。

起先,“智者”这个称谓并没有坏的意思,就是我们所说的“老师”而已,这是一类收费搞教育的人雅典的青年人,只要交得起学费,都可以从这些老师的教学中获得“技术”然而,这技术的发展走向了诡辩与巧辩“巧辩就是论辩中的卑鄙竞争

”,他们在辩论中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取胜”而当时雅典的大部分“官员”或者“法官”,都是通过民@主抽签选出来的底层公民由于被告的申辩书都可以花钱请这些“智者”来写,这种巧舌如簧的申辩,原告与审判官都不是对手。

这仅是庭审现场中的例子所以,在雅典,“智者”已经从哲学的“智者派”延伸出去了,泛指那些运用欺骗性技术的人,“智慧”可以通过演示来获得钱财所以,说到安虞多与智者有私隙,可以猜测这个皮匠可能曾经尝到过诡辩的苦头。

别人以不知为知,我以不知为不知这样的“智者”形象,在阿里斯托芬的《云》里出现过,代表人物就是苏格拉底所以,《申辩篇》里,苏格拉底要把这样的陷害首先澄清过来苏格拉底说,他从小的朋友凯瑞奉,去神庙求过签,他问道: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智慧的人?解签的女巫答道:没有更智慧的了。

苏格拉底很纳闷,神是不会说错话的,但我怎么可能是全雅典最智慧的人呢?苏格拉底想到了一个法子,就是去探访那些他认为有智慧的人,与这些人对话《申辩篇》里的这个章节说得非常风趣对话的结果,苏格拉底认为,的确没有人比他更智慧,因为,无论他找的是政界人物,诗人,还是手艺人,都是自诩很智慧的人,其实不过是半瓶子墨水的料。

苏格拉底舒缓了一口气,他找到了答案:“我的智慧就是我知道自己的无知”这句话,严群的翻译非常经典:别人以不知为知,我以不知为不知这完全是比照了《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一种很“汉语”的译法。

“无知而知”在苏格拉底的对话中极为重要,“智者”是极力逃避这种无知,而苏格拉底把它当成一种“入迷状态”来体验,“真”是一步步地逼近的苏格拉底了悟了神签:智慧其实是没有价值的苏格拉底说,受神的托付,我很忙碌,到处找人对话,“如今我一贫如洗,两袖清风”,却引来了很多人的敌意,招来了很多诽谤。

“在场的也有许多人恨我”苏格拉底说话的语气带有着某种无奈、甚至有一丝淡淡的憋屈,我觉得这是一种申辩技巧,但境界极高用现在的话来说,苏格拉底也是极能装的人,只是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对于慢神与蛊惑青年,在《申辩篇》里是穿插着说的。

苏格拉底否定自己是老师,因为他从来不从对话者那里收取费用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收不收费是一条界线,这关系到对话的终极理想智者,收费;爱智者,不收费智慧通过爱,走向了形而上学,这才是哲学《申辩篇》里,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出现了一段,是现场对质梅雷多。

苏式对话有一个特点,一般来说,提问者提出问题,回答的人要说出很多话来,但柏拉图设计的苏式对话,大都是苏格拉底大段地说,反而回答问题的人只是一两句,或是几个字这种对话的力度在于,对手极为被动,从被动而陷入尴尬与窘境状态。

苏格拉底的对话,其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解构先入之见对于棘手问题,苏格拉底强调三个问字:询问他,考问他,盘问他这段与梅雷多的对话也是这样

是谁教青年学好呢苏格拉底说,“是谁教青年学好呢?”对这种问题的回答是很容易落入逻辑陷阱的,梅雷多先说是法律,其实守住“法律”这个词儿,是很不错的入口,但他扛不住苏格拉底的盘问苏格拉底说:我不是问的这个,我问的是人,“是什么人首先应该懂得法律这件事呢?”这种丢圈圈的考问,没有逻辑上的专业训练,是很难招架得住的。

没有几个回合,梅雷多的回答就胡来了最后的结果是整个雅典除了苏格拉底都能帮助青年学好,意思是只有苏格拉底一人是毒害青年的这个逻辑错乱得就不是一般地崩溃了面对这样的回答,苏格拉底当庭说:你这就让我倒大霉啦!读到这里,我哑然失笑,苏格拉底特有的诙谐出来了。

这不是说相声,这是庭审啊!我脑子里突然跳出一排字来:当且仅当在庭审对质的时候,存在着一个“梅雷多崩溃”,他能使得苏格拉底倒霉!丢圈圈的询问在苏格拉底对话中是经常会让对手狼狈的,这对当时社会的批判非常见效。

比如,苏格拉底会这样问:“如果我想修鞋,我去找谁呢?”一些坦率的年轻人就会回答:“去找鞋匠啊”接着,苏格拉底会问木匠、铜匠等等最后锋芒突然一转,苏格拉底问道:“谁应该来修理国家这只船呢?”这样的闷棍倏然来临,让人猝不及防。

年轻人对他这样的提问方式非常有兴趣,也就模仿着去揭露别人苏格拉底的敌人越来越多,这就自不当说了雅典是一个宗教性极强的城邦关于人神之间的话题,有一位哲学家要提及,这就是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他的名言。

普罗泰戈拉是智者,他教导学生要质疑一切在人神之间,如果与常识性规律相抵触,天真地相信神话传说是无法令人接受的“提到诸神”,普罗泰戈拉说:我们既没办法知道他们存在,也不知道他们的形态没有足够的信息,我们就无法谈论神圣。

他的观点在雅典引起了骚乱为此,在公元前432年,雅典通过了一条法律,宣布传授不虔敬的内容为非法,普罗泰戈拉被逐出了雅典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苏格拉底被指控为“慢神”,这在雅典是有着上下文关系的

这是一个声音,我从小就感到它的降临……在《申辩篇》里,,苏格拉底对“慢神”的指控,其陈辞也是极其精彩这部分内容可以与《游叙佛伦》穿插着读,这样更能了然苏格拉底对雅典诸神的理解对于诸神,苏格拉底跟游叙佛伦说:人们讲这种神话的时候,我听了觉得很难接受。

你真的相信发生过这样一些事情吗?这话几乎与普罗泰戈拉同出一辙苏格拉底觉得神话不真实但在《申辩篇》里,苏格拉底实际上是用反证法来证明神的真实性,他验证的结果,神说的话是对的:雅典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为智慧这个定论是经过对许多人的探访所验证过的。

梅雷多控告苏格拉底是无神论者,但得出的结论是自相矛盾的:苏格拉底既信神灵,又不信神灵在苏格拉底的内心其实是一直有神灵的,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说:现在神灵给了我一个岗位,这是我深信而且理解的,他命令我终生研究哲学,考查自己并且考查别人,如果我由于怕死,或者由于其他顾虑,擅自离开了职守,那就坏了。

那么,苏格拉底所深信的神灵是什么呢?梅雷多控告苏格拉底亵慢神灵的另一个罪状是创造新神这个新神是什么呢?这在《申辩篇》里苏格拉底自己说了:有个神物或者灵机在我身上,这是梅雷多在状子里以嘲笑的口吻提到的这是一个声音,我从小就感到它的降临……。

这里,我想探讨的是神庙里的神灵与苏格拉底身体里的灵机,从宗教层面来说,这对于苏格拉底究竟意味着什么?苏格拉底说,灵机在关键的时候都会提醒他,比如,灵机反对他从政苏格拉底有过两次极短的从政经历,一次是僭主政体,一次是民@主政体,两次都有内部斗争,苏格拉底都独立地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都差点儿遭逮捕。

所以,苏格拉底说,假如我继续从政,那就早已被处死了由于这种经历,苏格拉底告诫自己:一个人如果想为正义而斗争,又不想活一个短暂的时期,那就只能当一名平头百姓,决不能做官这都是在《申辩篇》里苏格拉底自己说的。

这个提示并不是来自神庙,而是自己身体里的灵机

神的朕兆并不阻拦我……我在猜测,在神灵与灵机之间,是否存在着一个更高层次的“综合”?这是一种对虔敬的更为切身的体验,某种程度上是对宗教观念的刷新或者说,是一种更加独立与自由的“活着”的状态,这里面也许才有着一种“经过省察的有价值的人生。

”神灵与灵机“综合”刷新着习俗中的“神物”,在虔敬与亵慢之间,苏格拉底是否完成了一次从神灵中来,再回到神灵中去的过程,灵机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在与苏格拉底对话,它所能体现出来的形式是“声音”在苏格拉底认为“不正当”的事情上,这个“声音”会给出回复。

如此,所谓宗教,在苏格拉底这里是和伦理结合在一起了,这是一种对宗教的全新领悟在《申辩篇》最后的段落里,苏格拉底说:我清楚地看到,我现在死掉,摆脱烦恼,是比较好的我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神的朕兆并不阻拦我……这就是说,苏格拉底是非常在意他体内的灵机对他坦然接受死刑这件事情的看法,但灵机并没有用声音来阻止他。

这意味着,神与他的选择是一致的严群在《游叙佛伦》的“译后话”中说:把宗教置于伦理的基础上,这是苏格拉底对希腊神话宗教的一个大革命。

惩罚立刻就会来到你们身上在申辩之后,苏格拉底面对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对接受死刑的态度这部分陈辞,苏格拉底是非常强势地带有蔑视地口吻说出的苏格拉底说;我不懊悔自己作了这样的申辩我宁愿因这样的措辞而死,也不愿以失节的言行而苟活。

这里“失节”两字是有出处的因为一般庭审之后,被告可以用一种摇尾乞怜的悔改态度,请求审判官从轻量刑中间会有一个环节,就是把老婆孩子带到法庭,哭哭啼啼地恳求法官,以免死刑这些,苏格拉底都一概拒绝人对死亡是恐惧的。

苏格拉底已经不是宁死不屈了,而是亮出了一种蓄意赴死的勇气与精神他对死亡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解关于“死亡”,《申辩篇》里有两句非常诗意的表达:死是一场没有梦的熟睡;死就是从这里移居别处苏格拉底能从容地面对审判结果,因为这是法律,他必须接受;苏格拉底笑傲法庭,是因为审判官的卑鄙无耻与颠倒黑白,他可以蔑视。

从这里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是“公@民不@服从”的先驱:我不服从你们的判法,但我接受法律量刑的结果作为一个雅典人,也就意味着接受了这个城邦的一切法律,这是一种对承诺的践行,这就是契约精神苏格拉底说:杀害我的各位啊,我跟你们说,惩罚立刻就会来到你们身上,其酷烈程度,要远远超过你们加在我身上的死刑。

果不其然,苏格拉底被处死之后,梅雷多被判死刑,其他诬告者驱逐出境安虞多在流放所被人用石头砸死……公元前385年,雅典人重新审理苏格拉底这桩案件,认定苏格拉底是含冤而死作为平反的一项措施,就是请雕塑家吕西波为苏格拉底创作一件雕像。

现存的这座雕像是罗马时期的复制品,就是网络中可以看到的那座残损的、缺鼻子的头像雕塑,现藏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以上是我读《苏格拉底的申辩篇》所要说的话这里我还想表达一下读该文时的心境,因为特殊的时刻有着特别不一样的感受。

作为艺术家,面对由于疫情而被全面封控的上海,每天接受着大量颠覆认知的事件与信息,甚感是一个黄昏时分这个时候,不一定要急着用艺术来完成作品,反思与自我批判同样是作品现实的残酷是一种倒逼,这可以让自己清楚地知道,每个个体其实都是“平庸之恶”的一份子,没有例外。

这样的人生实际上不是没有省察,而是不敢真实地直面省察本身的确,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这样的人生其实不值得一过这几天,上海虹桥的返乡潮开始了大量绝望的、曾经与有力焉在这座城市里的异乡人,逃难似地要远离这座城市,他们是决绝地离开的,有一种难以疗愈的伤痛将陪伴他们的一生。

而这座城市里的上海人,他们也不会想到会经历这样噩梦似的长夜现在又到了黄昏时分,但我并没有看到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飞行……我爱上海,不一定上海要爱我我不过是在上海被隔离而已是隔离的这些日子,让我与苏格拉底走到了一起。

我喜欢这个死到临头而不言死之将至的人附:《申辩篇》的两位译者:严群与王太庆①严群(1907-1985),严复侄孙,福建侯官人读严群的文字觉得拗口,有点卖弄但深度读下去,那种“讲究”,功夫了得他规避口语,是因为他有能力把口语上升到他认为有高度的境界里去。

这点其实很难,风险很大也许严复对译文的苛刻他是得到真传的,能够把“自由”翻译成“群己权界论”的也就是严复了所以,作为严复的侄孙,严群的译笔有着他的严家体:讲究、文气,译味隽永有时文字的傲气好像就是基因里的,他把牌面给你了,不喜欢可以直接跳过,他是不在乎缘份的。

吴小如有一篇文章,题目是:追忆先师严群其中说到:先生幼时即甚受几道先生钟爱,认为可成大器从这话可以猜测到某种家传是不同于外学的我觉得,这种影响都是不经意地渗透在骨子里的在《申辩篇》32A结尾处,王太庆的翻译是:一个人如果真想为正义而斗争,又不想活一个短暂的时期,那就只能当一名平头百姓,决不能做官。

而严群的译笔是:真心为正义而困斗的人,要想苛全性命于须臾,除非在野不可类似得翻译有很多,我是喜欢中有着排斥,但着实是喜欢要多出很多在《游叙佛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的译者序中,严群描述旧稿再版时的身体状况:我的旧疾前列腺增生和肠胃功能衰退加剧,新病腰椎增生、左下肢动脉僵化又起,腰痛腿酸,坐、起艰难,步履不便。

他把自己说得能多惨就多惨,其实是跟历史赌气因为最好的时光都被政治斗争耗得完全没有自己了,晚年还能怎样呢?晚年再版年轻时候的作品,心里的怨怒可想而知了我在微信里说到了严群与《苏格拉底的申辩》,老兄马钦忠即刻说:严群是文革后在当时仅存的能读懂古希腊文的人。

其实不是仅存,我知道的还有王以铸(1925-2019),他翻译了希罗多德的《历史》,当然,他低调得更不为人所知了,即便活着的时候也是这样②王太庆(1922-1999),安徽铜陵人哲学中有一个历来让中国人费神费脑的词叫“存在”。

我从王太庆的考查中,看到了一种做学问的痛苦王太庆说,柏拉图的“理念”在他那个时代其实是不存在的,“约定成俗”的翻译有时就是“约定成错”这个词,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在叫法上的“习惯”,比如在中国,那个“实在”在那里的东西,就是“有”,但古希腊,不是这样,他们叫“是”。

这个“是”,是比种类合并之后更高级的一种“存在形式”(我很容易理解,因为在勾三股四弦五之外,有一个通式,叫做:a²+b²=c²)他通过柏拉图对“相”的研究,得出柏拉图是经过了自己对“相”的自我批判之后,达到了对“相”在逻辑上的超越与完善。

比如,在单一的子民、刁民、贱民等类似的叫法之外,有一个统称的“相”叫做“役民”作为一种主动或被动都愿意走在被奴役道路上的人,都可以叫做“役民”,哪怕役民中再细分出不同的精致的奴性,都已经囊括在“役民”之中了。

所以,在王太庆的翻译生涯中,他是从痛苦中逐渐接近了古希腊他对柏拉图从巴门尼德的“是”中,纠正了他以前的解读最后他把巴门尼德对认识的两条道路,翻译成:(1)它是,它不能不是;(2)它不是,它必定不是这种醒脑的译法,折煞我脆弱的神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