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了吗一代名相陈廷敬(一代名相陈廷敬葬母多少集)
终身以“天理良心”为行为准则 记者 王卫华 通讯员 闫卫星 于成龙 字北溟,山西永宁人。明崇祯年间(1639年)副榜贡生。清顺治十八年(1661
终身以“天理良心”为行为准则 记者 王卫华 通讯员 闫卫星 于成龙 字北溟,山西永宁人明崇祯年间(1639年)副榜贡生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被任命为广西罗城知县,时年四十五岁康熙六年(1667年),升迁为四川合州知州。
康熙十三年(1674年),代理武昌知府康熙十七年(1678年),升迁为福建按察使康熙十八年,升任福建布政使康熙十九年(1680年),提拔为直隶巡抚康熙二十年,进京朝觐,回答康熙垂问,被康熙褒奖“清官第一”。
此后不久,升任江南江西总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江苏、安徽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在任上去世 编者按吕梁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是清代“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的故乡9月16日至19日,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深入吕梁市五个县区调研,专程来到于成龙廉政文化园。
王儒林详细了解了于成龙生平事迹,登门看望于氏后人当得知于成龙墓冢曾两次被严重破坏、目前一片荒芜时,他深感痛心他说,吕梁的传统文化重德重廉,历史上出了那么多清官廉吏,而且出了“天下廉吏第一”,现在为什么出了这么多贪官污吏,成了全国发生腐败问题最出名的地方呢?忽视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一种痛苦的教训。
王儒林要求,要按照符合政策、勤俭节约、尊重历史、教育后人的原则,修复于成龙墓地和故居 9月24日到25日,本报记者深入方山县于成龙故里,探寻一代廉吏风采、成长经历,及其对于后世后代的影响 生于乱世饱经磨难。
在吕梁市方山县、离石区一带,广泛流传一句民谚,即“贵人也要遭磨难,于成龙也砍过炭”,该民谚说的是“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的前半生饱经忧患、遭受挫折,干过苦力活,受过重重人生历练,这句民谚被当地群众频频引用为教子格言和治家准则。
于成龙,生于明朝后期,少年得志,早早就中了秀才,考上明朝“副榜贡生”,生于明末清初的时代大变局中,于成龙的人生是在痛苦和思索中展开的 于成龙幼年丧母,十八岁左右结婚,二十岁生子于廷翼 聪颖好学的于成龙幼年时期勤学苦读,胸怀大志,有一则流传故事,讲的是于成龙曾经研习程朱理学的书籍,总结出了“天理良心”的基本行为准则,这四个字也切实地影响到了他本人究其一生的为人处政,也造就了其天下第一廉吏的美名。
求学期间的于成龙,少年时期曾先后陋居于离石区安国寺苦读六年(于氏家族贡庙)、太原崇善寺研习四年,也曾在学有所成后在方山县大武镇文昌楼办学教书三年,据介绍当地各大家族纷纷送子弟报名,并因此留下了“于贡生、好先生”的美谈。
青少年时期的于成龙历经流寇之乱、李自成屠城、归顺清朝等政治变故因为流寇太多,乡亲们自行组织筑堡抗灾,位置就选在于家祖坟附近,于成龙之父于时煌表示:“我里千家保聚,独我家不利,害少而利多,堡当筑矣!”告诉乡亲们不必理会于家的利益,全力抵御流寇,为当地乡亲保土卫家做出慷慨牺牲。
因清廉获“于糠粥”外号于成龙深受其父于时煌的影响,其父于时煌不务农桑,专攻儒学,曾将自己收藏的经史子集,手把手悉数传授给于成龙兄弟及族中其他子弟,保障了于成龙接受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 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以“候补”身份到北京参加吏部掣签,正式步入仕途,这一年,他四十五岁。
被分配到了当时偏远的广西省,当时广西属于烟瘴险恶之地于成龙回乡向母亲妻儿诉说了自己的出仕求官情况,“典田卖屋”筹措上任的盘缠,告别家乡父老后痛别家乡 南行途中,于成龙途经稷山县,看望了自己的一位老朋友,老朋友劝他三思而行,他们的对话成为于成龙从政的宣言。
他在婉拒好友的劝说后表示:“我辈虽无科第身份,上古之皋夔稷契岂尽科目中人耶?我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不昧天理良心”于成龙后来在和人交谈的时候,一旦涉及私情私欲,他就立即说“上帝临汝”、“天监在兹”,并且总是非常认真。
在罗城任期,于成龙先后完成编制保甲、缉捕盗匪、改革盐务、修复城池、创建学宫、养济院、恢复经济民生等重要工作 千里迢迢,于成龙带兵赴任罗城,眼前的罗城被誉为“活地狱”,城池周长二里有余,十室九空一片狼藉,一行人风尘仆仆住进了关帝庙,第二天到县衙时,简陋如茅舍,有资料说,官衙大白天都能看到老虎,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跑来跑去,于成龙哀叹:“哀哉!此一活地狱也!胡为乎来哉!”历经卧病、仆逃、苦闷、悲戚的一年时间,只剩下于成龙一人。
但在接下来的六年时间里,他很好地完成了当地的社会秩序治理,展开剿匪行动,免除群众火耗,惩治邪恶,改革盐务,使当地社会秩序,民风民情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康熙六年,于成龙因治理罗城政绩突出举为“卓异”,随后赴任四川合州。
而他所赴任的合州与当初赴任的罗城相比,也好不到哪里去,全境100余人,基本就是个空城 于成龙在合州治理过程中,根据罗城治理的丰富经验,展开招抚流民、开垦荒田、缉捕盗贼、判断诉讼、征收税赋各项工作,四年的漫长治理过程,当地流传了大量于成龙勤政爱民的故事。
并因此二举 “卓异”,得到推荐机会,荣升武昌知府 任职期间,于成龙生活贫困到了极点,不但自己和家人吃糠粥度日,他也用糠粥招待,就为了省钱赈济饥民,百姓给他编了两句歌谣“要得清廉分数足,难学于公吃糠粥”,并自此留下“于糠粥”的外号。
因为喝劣质酒、吃豆腐、吃糠粥、吃青菜的清贫生活,于成龙除了于糠粥的外号,先后还被赠以于青菜、于豆腐、于半鸭等外号 外商行贿无望康熙十八年,于成龙被三举“卓异”,长途跋涉赴任福建按察使 任职期间,当地官员众多,且多外商权贵,群众富庶,但于成龙仍然保持着一以贯之的清廉节俭风范。
由于他严于律己,绝不受贿,外商们以为他胃口大,嫌弃送的礼品太轻了,加倍行贿,但他仍然决不接受外商就趁验货之机,拿出价格高昂的香料,请他品评,按照惯例,这些东西验过之后就留在衙门里,而于成龙在鉴别之后就让外商拿走。
外商们行贿无望,感叹“天朝洪福!我们走遍天下,也没有见过这样的清官” 于成龙说:“我平生没有特别的爱好,就喜欢过布衣蔬菜的生活衣食问题,只要能够免于饥寒就行了”“我从来不知道世界上有享受这件事,也不知道馈赠交际有什么好处。
我每年得到的俸禄,其实也花不完,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啊!” 康熙十九年,于成龙任直隶巡抚,到任后严查道府官员,严禁火耗,严禁馈赠,禁止越权,严禁奢侈,严禁赌博,一系列新政,在直隶官场掀起了大地震 康熙二十年冬,64岁的于成龙上书请求回乡葬母、安度晚年,假期得到恩准,但却不准找借口退休,特旨任命于成龙为江南江西总督,兼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也即俗称的两江总督,官职升至二品,仅在当年年后,于成龙的官职改为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成为从一品大员。
康熙二十一年,于成龙上任两江总督史籍记载,以两江总督身份赴任,于成龙仅携子于廷元一路照应,身上各带几十枚制钱,雇骡车一辆,沿途不住公馆,省吃俭用,悄悄到任南京 于成龙在两江总督的任上,对于清廉的官员,想方设法破格推荐,对于得过且过的官员加强教育,撰写并颁发了教育属下官员的《示亲民官自省六戒》,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
《清史稿·于成龙传》记载,于成龙来到两江之后奢侈有钱的人家脱下了锦绣的衣服,换上了粗布衣服;官宦人家出门减少了随从,涂掉了房屋墙壁上的彩绘;婚丧嫁娶不再唱戏奏乐;违法乱纪的豪强搬家离开了两江,两江风气明显改善。
康熙诏封天下廉吏第一康熙二十二年,于成龙上奏书请求退休,没被批准;第二年,再次上奏请求退休,仍然没被批准康熙二十三年四月的一个早晨,深受疾病困扰的于成龙起床准备办公,在走出房门的时候疾病发作,临危之际吩咐了部分紧要公务,还没来得及说家事,就坐在椅子上去世了,终年六十八岁。
一生秉持“不昧天理良心”信念的于成龙,完成了他的从政誓言,其子于廷翼赶赴江宁料理后事,看到当地百姓用纸钱祭奠于成龙,劝告“家父生平不爱钱票,请勿强加于他,往后祭奠莫用纸钱” 于成龙灵柩启运回乡时,江宁诸生、士民数万人,步行相送二十余里,一路哭声震天。
于成龙去世的消息传到北京,康熙在震惊和伤感之余让大臣们商议其身后待遇问题,最终确定按一品大臣待遇,举行祭葬典礼赐谥号“清端”,指他清廉正直康熙二十三年冬,康熙南巡顺便考察了已故总督于成龙,南巡结束后下诏表彰于成龙,称其“实为天下廉吏第一”,随后追封于成龙为“太子太保”。
康熙二十四年于成龙安葬时,康熙皇帝亲自撰写了一篇碑文,高度评价了于成龙的一生,并为其撰写了两道祭文 于成龙去世后,念念不忘于成龙的康熙皇帝多次在各种场合对于成龙进行极高的评价,并为其题词题诗做评,甚至在到达太原时,产生亲自祭墓的想法,向于成龙孙子于准询问其墓地道路远近。
于氏家风淳朴 受村民敬仰记者王卫华 于成龙因其一生清廉,不贪图财利、不留恋功名,受世人敬仰,传为历史佳话,廉政事迹传遍大江南北尤其是2000年19集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的拍摄和播放更是引起社会各界良好的反响。
从此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踏着于成龙的足迹探寻廉吏风采及其成长经历 家族后裔对周边影响大于成龙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出生地为吕梁市方山县来堡村但于氏家族在吕梁境内的分布历史上曾遍及吕梁的柳林、离石、方山三地。
根据历史记载和相关研究,于成龙和其家人有时候自称永宁人,有时候自称汾阳人,有时候沿用古称石州人,或者西河人,其家庭沿革有着怎样具体的历史原因? 于廷励为于成龙的第二个儿子,《于廷励墓志铭》记载“于氏世为州右族”,讲的是,于家为永宁州大家族,家大业大势力大。
因为于氏家族没有长期连续的家谱,现存的几种家谱又无法连贯,所能查到的于成龙最早的祖先叫于伯达,为“石州白霜里人(现柳林县李家湾乡白霜里村)”,于伯达为一名普通百姓,家里有地读过书,勤于农业,行孝千里,但没有进学、科举、做官,自其曾孙于渊,家族开始兴旺发达。
于渊进学出仕,初任河南永宁县(今洛宁县)县丞,因政绩突出升为知县,后调任卢氏县,任职数十年,做了大量善政,深受百姓爱戴,但也没有因此继续升迁,晚年辞官回乡 于渊的第四个儿子叫于坦,是永宁于氏中唯一一个凭科举做到高官的人物,他给于氏带来了一次大兴旺。
于坦,明景泰年间中庚午科举人,四年后中甲戌科进士,出仕后,到明孝宗弘治年间,官至“大中丞”,为正三品官员,《永宁州志》记载于坦为官多年,做的是“巡抚”,但何处任职不详,其晚年回乡安享天伦之乐 在陈廷敬为于成龙传写的 《于清端公传》中记载“先世仕明者讳坦,有声,弘治朝官至大中丞,明确记载于成龙是于坦的后代。
”于坦后代于素为于成龙高祖 研究表明,于素一支离开柳林县白霜里祖籍,源于明朝隆庆元年的“俺答之乱” 于成龙出生时,其家族居住在方山县来堡村来堡村,现有居民约1000余人,据该村于氏十六代村民介绍,其中,于姓村民大约有200人左右。
目前,来堡村仍尚存于成龙故居一院,还有人居住走进院内,小院朴素而宁静,古风古貌俨然,明显和旁边的建筑不同除该院落外,窑洞后原有的于成龙诞生院落已损坏,仅存遗址附近,原有的于氏油坊,仅存一墙和院落,依稀可辨旧时痕迹。
“于氏家族是这里的历史大家族,对周边有较大影响力于家家风淳朴,人心纯净,始终与附近村落和谐相处,受到村民们的敬仰”来堡村一位张姓村民介绍 于氏家训重在孝康熙二十一年,时年六十六岁的于成龙跟康熙帝请假葬母,得到准许,途经固关时作诗一首即兴感叹其一生“四十年前经过地,于今一别到三山”。
此次回乡,于成龙为家中子弟留下了《于成龙家训》,全文四十二条,这篇家训也被尊为全国于氏家族的家训典范之作 于成龙在家训中的第一条即告诫后代子孙“孝为百行之原”,他说:父母生儿,能有几个身显荣亲的?就是力田贸易、肩挑负贩者,皆可随分以养亲。
但要把父母时时刻刻放在心里、时时刻刻顶在头上读书明理者,以养志为先愚夫俗子,亦勉力养其口体,依依膝下,始终儒慕如有不孝,族人公罚 此外于成龙还对弟兄、族人、士农工商进行教诲对读书出仕等内容进行阐述勉励子孙勤田、交税、早起晚睡、居家节俭、善待仆人、不攀高结贵、丧事简办、夫妻尊敬、广交寒士、交友谨慎等。
于成龙交代,四十二条于氏家训,都是他自己亲身经历的感受,每一件都要遵守,凡于氏后人,不能疏忽 于成龙自四十五岁出仕为官后,到其终老,有史记载的回乡仅有一次但据于氏后人的流传和于成龙研究工作的相关考证,他还有一次回乡的经历,应为回京复命途中,赶脚绕道的临时选择,这一次回乡极为短暂,仅为匆匆一瞥。
在于成龙的子孙中,也不乏才俊之士 于成龙长子于廷翼,字右之,为岁贡生,做过一任曲沃县训导,大概是个从七品的官员,分管教育,他也是于成龙三个儿子中唯一做过官的于廷翼生有一子名于准于成龙次子于廷励、幼子于廷元未出仕。
作为于成龙的孙子,于准是于成龙家族的另一位明吏,先后任山东临清知州,刑部员外郎、户部郎中,江南驿盐道,浙江按察使,四川布政使、贵州巡抚,江苏巡抚于准一生,也多次受到康熙皇帝及众皇子的丰厚赏赐此外,于成龙的另一名孙子于大梃曾做过广州廉州知府。
有研究表明,于成龙后人,大部分做官在江、浙、宁一带,现在东南沿海均有出自离石、方山的于氏后裔和嫡亲后代 归葬方山传奇于成龙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农历四月十八日的凌晨,一直没有睡好觉的于成龙从床铺上爬起来,穿上衣服,颤抖着走向平时办公的书房,开始批阅处理昨夜剩下的公文,到“夜漏四十刻”的时候,就坐在椅子上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终年六十八岁,按现在的周岁算法是六十七岁灵柩历经三个月左右的时间由任职地江宁运回祖籍方山县来堡村,受封赏和御诏后,于康熙二十三年隆重下葬而围绕于成龙下葬的具体方式也有着其独有的传奇色彩 在吕梁市离石区和方山县,一直以来有一个代代相传的传奇故事。
据传说,于成龙下葬因为有皇帝御赐的一颗“金头”,于家人深怕盗墓而万分谨慎,下葬时,在方山离石两地的多达十八个地方遴选为墓地承葬,一个早晨“出了十八座灵”,真假墓地共十八处 这个传说,在近年来对于成龙生平的研究、挖掘和整理中也得到了应证,现存的于氏家谱上,确实记载有于成龙一日十八次出殡的传奇事实,这个事实也得到于氏后人的认可。
围绕于成龙一日十八次出殡这个细节,诸多谜题目前无准确依据可以解释,不过,方山县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和于成龙研究协会的相关专家初步论证认为,于成龙真身应葬在距离来堡村以西大约5公里左右209国道方山县横泉村附近。
当地还有传说,于成龙的墓葬在砌筑的时候,并不使用砖石砌筑墓穴,而是给当地每个村的每户村民派发了两个瓷碗,一个瓷碗由村民负责装填石灰,一个瓷碗则装填松香,原因不明但可猜测的含义是,石灰寓意于公一生端正清廉,松香寓意愚公身后万古流芳,其廉洁精神代代传承。
9月24日,记者在当地采访过程中获悉,当日上午,方山县组织对于成龙墓地的保护工作时,施工现场挖掘出部分白骨,且发现有较多数量瓷碗出现在墓穴,一位曾在现场跑出租车的司机说自己目击碗里有石灰,墓内壁呈红色油漆状。
本报记者有幸一睹瓷碗形状,该碗口径大约20公分多一点,碗壁较现代瓷碗陡直,用材目视较为粗糙,内碗底有一圈藏青圆弧,外碗底底托大约四到五公分,无字章痕迹至于此碗与传说中的墓葬碗有何种关系,墓葬是否于公本墓,目前尚无任何定论。
关于于公墓地,还有一则传言,传言在于公墓地近前,有一地势较高之处,被当地群众称为“叫驴”山,为于公所治过的贪腐者恶意毁坏风水而为,之所以弄这么个高出墓地的地方,是因为“叫驴”不生产后代,恶意诅咒于公断子绝孙。
传言真假,不得而知,但于公清廉,可见一斑,即使在他身后,贪腐者仍恨之入骨,心惊胆战 廉吏故里开发廉文化“大家看到的这幅于成龙的画,原作藏于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是康熙皇帝钦赐的于成龙人物画像,笔力凝重,造型端庄,着色均匀鲜艳,这幅画像是我们邀请国内画家专程临摹的,以很好地展示于公的形象。
” 在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廉吏第一”展厅,方山县于成龙廉政文化园总经理高林清一边忙着给前来参观调研的客人解说,一边向本报记者介绍:“抱歉,等下再谈,我得讲解完才能跟你聊几句”目前,在于成龙文化园内,想详细了解于成龙生平事迹,只有找高林清本人。
直到中午12点,在公司会议室的办公桌前,高林清才和20余名记者同时开聊 亲近文化慧眼廉政侃侃而谈的高林清俨然是于成龙相隔数十代的一位知己,也俨然是一位忠实的于粉“我是在2009年之后,开始着手开发于成龙廉政文化园的,艰难起步,步步推进,但目前仍然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 高林清早年在市场打拼,开过石料厂,揽过小工程,目前有自己的林业产业和养殖业,但自着手打造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后,不管他做什么,廉政文化园的建设工作一直在很努力地抓在手上 “于成龙廉政文化园目前是全国首家集廉吏故里、廉政教育、廉政文化、廉政产业、生态园林于一体的高品质廉政文化园区,规划设计上,总占地面积580余亩。
其中,于成龙故居区为55亩,廉政文化教育基地15亩,中华廉吏广场和廉政文化展览馆50亩,于氏家族墓地160亩,花果山300亩,规划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目前,这些项目,只有展览馆部分稍有雏形” 于成龙廉政文化园为自己未来的发展设计了灵魂和主线,其定位是传承和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廉政文化,园区建成后,将成为中华廉政文化和廉吏风采的展示平台、廉政文化的研究基地和教育中心。
在原先设计上,园区文化内涵主要想在五个方面进行体现其中包括:以“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为代表的中华廉吏文化;中华廉政文化历史、思想遗产与廉吏群英;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史和典型案例等内容 目前,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内,初步建设布展的展厅有22个,均为窑洞。
“当初建设起步的时候,我们选择了这一排窑洞作为展馆,一是就地取材,二是符合景区建筑特色,三是这些窑洞建设,是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逐步完成的,窑洞建设使用的砖头,以当初村里大队部建设时来自于家墓地的砖头为主,具有纪念意义,而这22作为展厅数,在原有设想上,是想契合于成龙为官22年的年数。
”高林清介绍 在廉政文化园现有22个展厅中,前五部分分别以廉吏第一、出身仕宦、生于忧患,志存高远等为主题,展示于成龙的彪炳业绩、成长背景、求学励志情况,随后该馆以于成龙22年任职地的先后顺序展示于成龙在出仕后治政的点点滴滴和成绩。
于公墓地屡次被毁根据吕梁市一位于成龙廉政文化研究方面的当地专家对于成龙墓的保护和发展研究,位于方山县峪口镇横泉村南的于成龙墓,原是一处保存完整、颇具特色的清代古陵建筑陵园坐东向西,成正方形状,占地2200平方米,四周筑有高2.5米的古青砖花栏围墙,正西有一座花岗岩雕刻的牌坊门。
墓堆坐落在陵园东正中央,占地约50平方米,其规模超过了杭州岳王庙 墓前曾竖立着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四年三月十五日亲手书的“御制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总督江南江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操江谥清端于成龙碑文”的龙头御碑,左右两侧竖有12通青石古碑。
墓堆至牌坊约120米长的通道,两旁对等竖立着石人、石马、石羊为使一代廉吏的陵墓免遭劫难,不受损坏,多年来当地设有专门的护陵人员,严禁牲畜入内践踏,经常有人上坟扫墓 1947年,经过减租减息、反奸清算,回赎土地、破除封建迷信,横泉村一些刚刚翻身做主的贫苦农民,为了发展生产、筹措资金,提出了挖掘于成龙墓的主张。
农历三月,该村组织全村精壮劳力,对于成龙墓进行了挖掘 据调查回忆,文物出土后,将于成龙遗骨重新葬入墓穴中,墓中物品被卖,换回棉花800余斤,每户5斤,每口人一斤,全部分给村民,每家还分得珍珠7颗、瓷碗5个,于成龙衣冠因埋藏多年,出土后风化破损,交回县政府保管。
“于家墓地遗失非常严重,于成龙文化园建设工作开展后,我先后自费东奔西走,回购得各色文物大约3000余件,其中有200余件的回收单件均超过1万元,这些文物,部分已在展馆展出,部分因条件简陋,还在展馆的大院里,部分展品无处置放,储存于仓库,部分展品保存在我的廉政文化工作室。
”高林清介绍 挖掘借鉴廉政文化历史廉政文化对反腐倡廉具有重要作用9月19日,省委书记王儒林在吕梁调研时的讲话中,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 “我这次来吕梁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想研究如何在吕梁、在山西落实总书记的这个重要指示”王儒林强调 他特别强调,于成龙历任知县、知州、同知、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
在他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可以说于成龙生前的荣耀几乎达到了顶峰,但他最令人敬仰的是一生清廉他曾在广西罗城、四川合州等当时最艰苦的地方任职,也曾在直隶、两江等当时最繁华富庶的地方为官,但是不管在哪里,他穿的都是粗布袍褂,吃的是青菜稀粥。
康熙在于成龙去世后写的碑文中,说他是“秉心朴直,莅事忠勤,而考其生平,廉为尤著”他被誉为臣之标准、吏者之师,“天下廉吏第一” 王儒林要求按照符合政策、勤俭节约、尊重历史、教育后人的原则,尽快修复于成龙墓地和故居。
不能让“天下廉吏第一”的墓地总是处于被严重破坏和一片荒芜的状态中 开发保护同步进行9月24日下午4点,方山县关于于成龙廉政文化保护开发的协调会议在于成龙廉政文化园的会议室内召开,该县十余个部门和主要负责人参加了这次会议,这个会议也是方山县就于成龙廉政文化开发保护多次研究后的首个具体部署协调会。
会议宣读了政府牵头组建于成龙廉政文化研究会的决定,并准备梳理好与原有于成龙廉政文化园于成龙廉政文化研究会的关系,对文化研究会具体组成单位和领导的推进任务进行具体分工,并布置了衔接任务的具体要求和时间部署。
按照该县初步圈定的推进建设计划,文化园强力推进相关工作,分工合作,计划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内使场馆、场地、廉政文化展示品质有一个大的提升 参加会议的于成龙廉政文化园负责人高林清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就自己2009年以来,廉政文化园的建设情况、定位设想、推进情况、存在的部分问题和困难进行了分类报告。
会议针对文化园目前建设问题和即将遇到的困难,安排各成员单位和领导们进行了发言,成员单位的领导则根据各自行业特点和关注焦点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会议尤其对廉政文化园的展馆布展和场地调整,迎接参观和具体解说等问题进行了会诊协商。
本报记者从该县此次会议报告中获悉,除了场地和展馆的建设,目前,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对于成龙廉政文化研究有一定程度的推动,原有于成龙廉政文化研究会,在全国范围内聘请数十位专家对于成龙廉政文化的内涵展开了一些专题研究,也曾设法邀请墓葬研究专家,对于成龙墓进行过专门研究,收集整理了于成龙在历史时期的不少作品和文集,正在推进实施的于成龙文化丛书工作,6个分类作品选集目前已有其中一套得到编著整理出版。
事实上,吕梁市对于成龙廉政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近些年来一直在做努力推动,2000年前后由离石区著名作家王永泰先生《清官于成龙》改编而成的廉政历史剧《一代廉吏于成龙》在拍摄完成后在央视播出,在大江南北引起强烈反响,于成龙热也自此受到各方的关注和重视。
这个19集的历史剧,2014年5月份起被中纪委网站作为视频栏目专题播放,以给广大党员干部带来启迪和思考 之后,上海京剧院创作了新编历史京剧《廉吏于成龙》进行演出,再次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该剧全国巡演取得极大的成功,随着历史京剧《廉吏于成龙》的成功改编,吕梁市青年京剧院同上海京剧院取得联系,上海京剧院以创纪录的“一元钱”版权转让,给吕梁市青年晋剧院创造了改编新编晋剧历史剧 《廉吏于成龙》的宝贵契机,此次改编同样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引起强烈反响,同时成就了一段廉政文化佳话。
- 标签:
- 编辑:慧乔
- 相关文章
-
如何调出开发者工具开发者工具使用技巧
Build Support 插件方能为 Vision Pro 打造空间使用
-
我的世界开发者文档开发者选项在哪小米12Pro开发者工具看数据
今朝仍旧没法利用的效劳包罗Xcode主动设置,受权和谈、手艺撑持、付费开辟者注销和会 员中间的续费功用开辟者东西看数据…
- 开发者账号多少钱快手小程序开发者工具
- 开发者模式一旦开启无法关闭华为开发者平台入口
- 苹果11开发者选项在哪里打开我的世界开发者工作台
- 微信开发者工具可以拿来干嘛呢百度开发者工具使用教程电脑网页开发者工具在哪里
- mac怎么打开开发者工具开发者选项怎么设置最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