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开发者

深度揭秘告的部首(发的部首)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142课,讲一个汉字“告”,是《说文解字》540部“告”部的部首汉字。

深度揭秘告的部首(发的部首)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142课,讲一个汉字“告”,是《说文解字》540部“告”部的部首汉字,现代汉语201部部首检字法已取消“告”部,告字在现代汉语检字归“口”部告读gào《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告,牛触人,角著横木,所以告人也。

从口,从牛《易》曰:‘僮牛之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这个解释有怀疑,说:“牛、口为文,未见告义;且字形中无木,则‘告意’未显”他从字形上分析,认为牛和口都没有告的意义,而且字形里没有“木”,所以许慎的告的解释他不认可。

他认为这个字应当“入口部,从口,牛声”应当是形声字其实告的本义,争论很大,目前至少有三种解释:(一)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说文》称“牛触人,角著横木,所以告人也”他认为牛会触人,所以人们在牛角上装了横木,用以告诉人,牛很危险,同时也防止牛触坏人。

前面我们讲牿字时,曾经说过这个横木许慎认为“在牛角上装横木告诉人”这件事叫“告”告的本义是告示、报告、告诉、上报这个解释段玉裁认为很可能是许慎因《易经》的“‘童牛之告’而曲为之说,非字意”(二)《甲骨文字典》的解释:《甲骨文字典》原文如下:“甲骨文告、舌、言均像仰置之铃,下像铃身,上像铃舌,本以突出铃舌会意为舌,古代酋人讲话之先,必摇动木铎以聚众,然后将铎倒置始发言,故告、舌、言实同出一源,卜辞中每多通用,后渐分化,各专一义。

”我们还是看一下告字的甲骨文字形:

(告字的字形演化)显然,这种意见认为在甲骨文里,“告、舌、言”等字,都象形仰置的铃铛,是象形字下面的部分,像是铃身,上面的部分,不管是“屮”形、还是“牛”形,都像是铃舌古代的首领(其实孔子讲学也用木铎召集)在讲话之前,总是先摇动木铎召集大家,然后把木铎倒放(木铎如下图),所以告、舌、言字源相同,聚众为了宣告事情,讲话要用舌头,讲的话叫“言”,在卜辞里三字经常通用,后来渐渐分化,各自有了专用意义。

甲骨文分析出来的告的本义是报告、禀告、宣告等等。

(木铎的样子)(三)《字源》的解释:《字源》认为:告是会意字,从牛,从口口像器皿之形,字像荐牛于器皿以祭之形其本义为告祭这也是网上通行的解释:人们献上一头牛,并进行祷告的情景,这就是告的本义三种分析似乎各有道理,大家可自己选择确认。

当然,不管是哪一种字形解释,发展到后来,“告”的意义都泛指表达、诉说等常见的用法有:(1)上报《广韵.号韵》:“告,报也”《沃韵》称:“告,告上曰告,发下曰诰”比如《诗经.大雅.江汉》:“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孔颖达疏称:“告其成功于宣王”,这句诗的大意是:讨伐四方叛乱,成功后就上报给周宣王再比如陆游的名诗《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也是上报的意思

(陆游诗意)(2)告诉、诉说;把话说给别人听《广雅.释诂一》:“告,语也”比如《汉书.司马迁传》:“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这里的愬,通“诉”,(司马迁)被深深拘禁在监狱之中,这种怨愤,能向谁诉说呢!。

(司马迁像)(3)请求如告贷;告饶《尔雅.释言》:“告,请也”郭璞《尔雅注》:“求请也”比如《国语.鲁语上》:“国有饥馑,卿出告糴,古之制也”大意是:(臧文仲对庄公)说:国家出现灾荒,公卿应当出使请求买米,这是古有的定例。

(4)古时休假叫“告古代官吏退休叫“告老”(5)揭发;告状比如我们平常说的告密(6)方言掭(笔)就是毛笔蘸墨之后在砚台边或墨盒边上蹭蹭,使笔尖顺溜好写字,书面语称掭,在某些地区,这个动作叫“告”

(告笔)(7)方言给机器或者轮轴一类东西加油比如:“给缝纫机告点油”(8)通“嗥”(háo)呼叫比如《诗经.鲁颂.泮水》:“烝烝皇皇,不吴不扬不告于訩,在泮献功”愈樾《疑义举例》称:“‘不告于訩,在泮献功。

’二句亦相承,犹云不吴不扬,不告与訩也‘告’,读如嗥呼之嗥此外,告还是姓。《万姓统谱》有载。告的小篆写法如图:

(告字的小篆写法)早年有个简单的字谜,谜面是“一口咬掉牛尾巴”谜底就是“告”字,注意,在小篆之前的字体里,它是有尾巴的“告”字看似简单 ,其实,它复杂着呢(【说文解字】之142,部分图片引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