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开发者

怎么可以错过失意的意思(彷徨失意的意思)

人生苦,不如意事常八九。佛说有人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痛大概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而能写出人所共有的情感,让人产生强烈的

怎么可以错过失意的意思(彷徨失意的意思)

 

人生苦,不如意事常八九佛说有人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痛大概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而能写出人所共有的情感,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大概是一首好诗传诵千古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诗十九首》大概就是这样一组诗。

这个名字你也许没有听说过,但里头一些诗句,我想您一定是听过的,比如:“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等等这一组诗,是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编入《文选》而得名的,传统的学者一般认为它们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如果我们看一看它们诞生的年代,其实大概就不会认同这样的说辞了。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群雄逐鹿天下,《三国演义》是让人看得热热闹闹、热血沸腾,但对于当时身处乱世,名如飘蓬的人们来说,那却断然不是理想的年代《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代表着那时候的人们,抒发出离愁别恨、生命无常的感慨。

离愁别恨和相思成灾十九首的第一首,便是描写离愁和思念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行行重行行,是行了又行,走了再走,就这样走啊走啊走个不停于是“与君生别离”,为什么叫生别离呢?想表达的意思是“活生生”地分开了你我!叠词的使用,不仅仅是诗歌音律美的需要,更是一种情感的堆砌,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

我们会想:那么是什么使得他要不断得远走呢?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们生生别离呢?“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从此以后,两人天各一方我们今天说天涯海角,似乎很浪漫,但在东汉那个时代,相去万里(相当于今天几千里),真的就是一个在天的这边,一个在那边,。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南来依旧依恋北风,越鸟北飞,仍然筑巢于南向的树枝鸟雀尚留恋故土,良人呢,难道就不想念故乡的父母妻儿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分离的时间一天天过去,而自己的衣带也一天天松了。

后来辛弃疾写“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知道是否受了这里的影响这里再次用了“相去”,和前面的一个“相去”对应,一个是距离上的越行越远,一个是心灵上的,这位可怜的女子不禁在自怨自艾,良人是否为他乡女子所迷惑呢,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自己的心中也蒙上了一层阴影。

所以接下来说:“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相思成灾,思念成海,更是夹杂着猜测和怀疑,这样的心境,更是经不住岁月那把杀猪刀啊所以说,“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写到最后,只好欲说还休,告诫自己相思了无益,与其自暴自弃,憔悴不堪,还不如“努力加餐饭”。

可是,她真的断得了这绵绵不绝的相思吗?!

再来看一首思妇之作: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yǒu]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这首的哀怨气息,似乎没有那么浓一些作为昔日的歌女,嫁作人妇,她没有太多的要求,只希望能和夫君相依相偎,举案齐眉。

上半首,极写这位少妇的艳丽照人,她只在窗边一站,就令楼宇生辉,窗牖皎洁红妆艳服,盈盈体态,纤纤素手,这位妇人往昔一定是颜色无双,风靡欢场之人--所谓“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是也--而如今,她的企求,只为一人,只盼和他相聚而已。

这种阅尽世间繁华后的甘于平淡,大概才是最令人动容的吧接下来这首,也和思念有关,大概说的是爱情遭受挫折后的痛苦和哀伤: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织女的口吻,述说相思之苦,反复运用叠音词,如“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等,使得整首诗情趣盎然,清新秀丽,读来朗朗上口。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说了三首闺中相思,再来看几首感慨生命无常的: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关于人生苦短,是古诗里常见的题材,名句非常多比如苏轼的: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李白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 更早的,还有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这首《青青陵上柏》也是这类题材,诗人游京师洛阳,有感而发,表达的是类似“繁华有憔悴”的兴叹。

起头四句,就气势不凡,用陵墓、松柏、溪流和石头,作反衬,作比喻,要表达的意思,就这样勾画出来了松柏常青,溪水长流,众石磊磊,它们似乎都和头顶的天、脚踩的地一样是永恒的,只有人,像出门远行的旅客一样,只是匆忙的过客而已。

为什么叫行客呢?也是有说法的根据《文选》李善注引《列子》、《尸子》等解释“远行客”:“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 也就是说,人生于天地之间,只是短暂寄存,总要回去的,所以人死谓“归人”,生人为“行人”。

古诗中“人生寄一世”,“人生忽如寄”等都是这个意思【注1】《尸子》,战国时期楚国黄老学派的一部重要著作,由尸佼所著,“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便来自此。

感叹人生苦短,所引申出来,便很自然是及时行乐,所以诗人写“斗酒相娱乐”,不要嫌酒“薄”;写驽马虽劣,也可驾车出游洛阳繁华“何郁郁”,更是“冠盖满京华”:“长衢”(大街),“夹巷”,“王侯第宅”,“两宫”,“双阙”......只是这满目的繁华,让人“极宴娱心意”,怎么就忽然让人心有戚戚了呢?。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 这最后两句,有不同的解读有说是这两句是说:那些权贵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吃喝不愁,生活奢靡,但是为什么反而有忧愁恐惧,难道是有什么迫不得已的原因吗?还有说,这两句是诗人自言自语,说生当乱世,就算是有所迫,也要即及时行乐,或者说“我这样升斗小民,无权无势,还能有啥作为,还不如醉生梦死,游戏人间”。

又或说,这是反讽,说权贵只知“极宴娱心”,和诗人的“戚戚所迫”形成鲜明对照云云,这样一来,大概反而韵味无穷另外一首《驱车上东门》也表述了类似的意境: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迭,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但似乎更纯粹地表示要及时行乐至于下面这首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坎坷长苦辛除了同样说“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这样人生苦短的主题,更是说“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说追求荣华富贵是没有错的,捷足先登,高踞要位,才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

没必要为了所谓的清高,死要面子活受罪同时,又劝诫人们:也不要因为贫穷、不得志而忧愁,自己作践自己,那样苦苦煎熬自己又是何必呢?这首诗,似乎是在酒酣耳热之后的畅所欲言,直截了当,坦率真诚,这样的“鸡汤”倒是值得喝一喝的,而其背后引发的人生观,社会等哲理,也容易让人难深思和细品。

还有一首,也是非常著名: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著名到大概都不需要解释了李白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 秉烛夜游,便是来源于此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古诗十九首里,还有一类主题,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比如这首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上文说诗人劝人“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只是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战乱是一方面,根深蒂固的门阀制度,更是阻挡士人建功立业的高墙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

满腔壮志,报国无门,彷徨失意之中,便有了一幕幕高楼听曲的凄凉凄凉的歌声,清冷的弦音,从高楼之上传来,似乎在述说着无人能解,知音难觅的无奈恍惚间,那高楼似乎幻化成帝宫,只是那巍峨的楼影,忽然耸入浮云之中......。

知音难觅,便如伯乐难求,歌者和听者,不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罢了《回车驾言迈》:“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东城高且长》:“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也表达了类似的主题。

古诗十九首几乎首首都值得细读,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了写在后面按照学者的说法,《古诗十九首》是乐府诗文人化的明显标志,语言朴实自然,但描写却很生动,在艺术成就上可以说是很高的历来学者,对其评价颇高比如:南朝刘勰[xié]在《文心雕龙》里称它们为“五言之冠冕。

”南朝钟嵘在《诗品》里说:“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明代胡应麟在《诗薮》说:“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明代王世贞称它们为“千古五言之祖”,明代陆时雍则称之为“诗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